向盛麗
(中南民族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4)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像血脈一般,始終熔鑄在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歷史文明的各個層面,左右著人們的各種活動[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始終是我國各民族凝聚在一起的精神紐帶,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當中,從文化層面挖掘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導的社會價值和社會規范,對于更好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傳播功能、文化選擇功能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中華文化發展傳承的過程中產生了許多新的矛盾,需要將搶占主流意識形態高地、奪取文化話語權、糾偏文化價值取向等工作都統一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來,塑造人們堅定的理想信念,為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塑造更加堅實的思想基礎和精神依托[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彼此制約,又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因此,我們必須樹立文化自信,深入探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邏輯起源,為思想政治教育挖掘更基本、更深沉和更持久的精神力量。
“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 000 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3]中華文化歷經時間的考驗、實踐的檢驗,不斷發展成為內容豐富、系統完備、底蘊深厚的文化體系,始終是中華各族人民共同情感的投射,是中華民族堅守民族韌性的強大命脈,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承擔著文化選擇、文化傳承和文化創新的使命,思想政治教育的順利開展也是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4]。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高度自覺與自信,挖掘其深厚的影響力和感染力,不斷增強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也能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打造牢固的思想根基[5]。建立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之上,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引導人們堅定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也幫助人們樹立科學的價值觀念、強化責任擔當,同時,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還引導著人們形成積極的文化觀,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傳播、發展和創新。
伴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西方多元文化的沖擊,人們產生一種民族文化逐漸解體的危機感,眾多價值取向如雨后春筍一般不斷生發,使得人們對中華文化,尤其是中華傳統文化缺乏一種情感歸屬,對社會所倡導的主流價值觀產生懷疑和動搖。中華文化的歸屬感是中華民族對自我的意識和認同,是中華文化的靈魂和升華,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導向。正因此,我們要去“觀乎人文,以化天下”,注重文化歸屬感的培養,激勵各族人民學習中國文化史,學習民族文化,提升人文素質,喚醒凝結在各民族同胞內心深處的文化歸屬感、價值歸屬感,實現以文化人,以情感人。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歸屬意識表現在自覺地學習、傳播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廣泛培育有理想、有擔當,認可和擁護黨的領導的好公民,擔負起社會主流價值觀念代際傳承的重大責任[6]。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無不體現著我國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價值自信,并以潤物無聲、春風化雨的形式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體現的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構成要素和價值要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內容和全部過程,從理論層面講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淵源、作用,有助于讓人們從思想上認知它、領悟它、信服它,在行動上遵循它、踐行它,最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實現價值傳導、價值認同和價值自信。
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體系是指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內容和價值觀念轉化成一套能夠準確表達的話語,并以受教育者能夠理解、接受的方式表達、傳播和交流,達到話語傳導、思維訓練、思想傳承、涵養德性的目的[7]。構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滿自信的重要表現,科學合理的話語體系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具有重要影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構建獨特的話語體系、運用各種話語方式,并加以精確掌握、精妙運用,才會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才有可能在教育過程中形成強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影響力,才可能牢牢掌握話語權,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8]。建立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之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具有話語自信,話語主體用兼具說服力、感染力的通俗易懂的話語方式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傳達給受教育者,受教育者由被動接收轉化為主動接受傳導的內容,并對所接收的話語進行復述、解釋、創新,轉化成自己的話語體系,使思想政治教育由他育轉化為自育,從自在走向自覺,最終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效益最大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信力需要純粹優秀的文化血脈做營養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深深蘊含著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豐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根脈和靈魂源泉,積淀著堅實深刻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為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價值信念提供源泉,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注入營養液[9]。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依然延續著中華民族文化血脈中的基因圖譜,被中華文化刻印的價值取向所引領。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思想政治教育更要深深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不斷創新發展,不斷努力超越,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信力才能不斷提升,才能永葆生機與活力[10]。
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力需要科學的價值觀作為指導,在我國,社會主流價值觀念均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比如“茍利國家生死以”等蘊含的是愛國主義的精神內涵;“唯天下至誠為能化”昭示了誠信的價值理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刻蘊含著內在的生命張力[1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升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實現了對以倫理道德為主導的文化的價值超越,又兼收并蓄吸收外國優秀文化為己用,是過去價值在當代的重塑呈現,具有鮮明的科學引領力。引導人們遵守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引領人的功能,不斷提升人們的主體意識,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強化自覺擔當,積極培育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意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搭建了文化橋梁,創設了文化情境,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潤物無聲的社會文化情境為依托增強感染力,在物質載體和精神活動中得以滲透、彰顯,最終達到大象無形的效果。相比思政課課堂微觀場域設計的可控性,社會文化環境的設置則主題多元、特點突出,有更多的選擇性。尤其是面對文化訴求日益多元的人們,只有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的主導下,整合文化元素,圍繞“中國風尚”“中國氣派”,打造經典成熟的文化產業、文化品牌和文化產品,營造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文化環境和健康文明的網絡文化環境,不斷拓展新空間、鞏固主陣地,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人們的日常真實生活和網絡世界中都起到引人入勝又潤物無聲的作用,讓人們在營養豐富又健康積極的文化環境中受到滋養,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同時滿足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需要。
必須不斷拓寬思想政治教育場域,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選擇、繼承和發展落實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視野[12]。聯合學前教育、初級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形成大中小一體化的教育格局,以思政課為重要依托,努力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格局的建設與完善,有助于促進各階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銜接,進而助力國民終身教育體系的構建。同時,學校應深化新時代校園文化建設、文化教育,廣泛推行國家統一編寫教材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組織教育教學,推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最后,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結合是重要環節,具體來說可以通過開展專題教育、專題培訓,把理論教育與民族情感相結合,使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和諧共生的價值理念深入人心,不斷增強各族群眾“五個認同”,促使各族人民深度體驗、深度學習,不斷挖掘、整合和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筑牢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為思想政治教育增添新“翼”和新“意”,不斷釋放思想政治教育以“學”聚力的活力,實現以文“化”人[13]。
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環境,離不開社會宣傳工作的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宣傳引導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宣傳的生活化機制,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包含的優秀品質、美好精神等深深融入。要做好“潛移默化、春風化雨”的思想政治教育宣傳工作,一是要創新和發展社會文化宣傳的載體和方式,運用新技術、新渠道,除了思政課等現實途徑之外,還要把網絡領域也開辟成為文化育人的現實平臺[14];二是把新興媒體和傳統傳播媒介有效結合起來,形成線上線下協作傳播的雙驅模式,拓展傳播路徑,擴大傳播范圍,增強傳播效果,推動當下流行的泛學習、沉浸式學習、移動微型學習等即時性、在地化的學習方式,利用短視頻等新興媒體平臺和報紙、電視等傳統傳播渠道,推動社會文化宣傳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雙向推進;三是建設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社會宣傳體系,使人們在相互學習、相互影響的過程中將文化自信的理念內化于心,在家庭、學校、社區的交流中不斷擴大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范圍,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潛移默化地形成對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情感認同,真正做到以文“感”人。
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思想政治教育陣地的融入,就要積極探索和發展多種教育模式,要聯合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形成全方位、立體化的教育體系,促進各階段、各層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落一人;要使個人品德、家庭美德和社會公德協調一致、相互促進,不斷汲取蘊含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中的優秀品德和良好精神,充分發揚、廣泛宣傳,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圍,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引領作用不斷得以發揮[15]。此外,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工作,以傳統節日、文創活動等為載體,仔細辨別,引導疏通,使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不摻雜質,真正做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要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挖掘民族精神,在尊重差異性、提升共同性的基礎上,創建文化資源資料庫,提升文化包容度,真正做到“兼收并蓄、博采眾長”,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積極的政治整合和文化凝聚作用;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在創新的基礎上發展,鼓勵支持各種優秀文化產業發展,加大對優秀文化、文藝工作者的培育力度,并不斷開展積極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我國文化“推陳出新、百花齊放”的發展格局,實現以文“育”人。
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自信,構造了人們思想信念的形成、道德的養成、情感的升華和行為的塑造,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充分發揮文化選擇、傳播、規范和涵養的功能,真正挑起文化育人的重擔,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16]。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深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各方面,對于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順利開展和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應該將其作為重點任務進行落實落細[17]。促使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包含的價值理念進行選擇,并不斷繼承、發展和創新,從各個方面、各個角度促進人們樹立科學的價值觀,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具備文化擔當,培育一批忠實的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和踐行者,才能真正建設具有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