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長在良田里的光伏電站
摘 要:據報道,在湖北孝感安陸市、孝昌縣,一些鄉鎮打著“農光互補”的旗號,在幾千畝永久基本農田上建設成片的光伏電站,不僅妨礙當地農民種地產糧,造成農民收入減少,發電產生的噪聲還影響村民生活,讓當地百姓“既心酸又無奈”。這引發了熱議,也讓人們思考耕地保護和產業用地的問題。
央廣網:不切實際的項目是怎么上來的?
安陸市和孝昌縣作為湖北乃至全國的產糧大縣,有責任嚴格保護好耕地,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多種糧、種好糧。然而,當地政府部門卻無視“嚴禁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紅線,明知故犯、弄虛作假,在農民不愿意的情況下依舊三番五次勸農民集體簽字,將土地流轉給光伏發電項目,導致農民守著旱澇保收的良田卻種不了,拿到手只有每畝地500元的流轉費。耗資八百多萬元改造的高標準農田,兩年后卻在設施完備的農田里建光伏電站,這是何等浪費。
令人不解的是,明明村民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在手,足以證明自家耕地是基本農田,光伏發電項目有關人員卻稱是“荒地”。是誰給了他們睜眼說瞎話的勇氣和底氣?面對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當地政府部門為何不阻止、不追責,還勸說村民轉出土地并批準改為他用?在面對媒體采訪時,他們不是閉門不理,就是“踢皮球”推脫,顯然是失責的。
建設光伏發電項目是為了發展經濟,這本無可非議,但首先要合法合規,其次要切合實際。從目前情況看,安陸市和孝昌縣的操作既不符合法規,也不切合實際。據項目有關人員透露,當地發電量供大于求、銷不出去,光伏發電項目效益不好。由此可見,像這樣盲目跟風、脫離實際、違背群眾意愿的項目,不但產生不了良好效果,更會帶來負面影響。
人民網評:農田里“長”出光伏電站,誰之過?
興建光伏項目并非不可,但有個基本前提,必須合法合規。如果占用耕地,如何保證糧食安全?我國有14億多人口,糧食安全必須靠我們自己保證,中國人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在這種背景中,更需堅定不移保護好農田,不讓其他項目“染指”農田。
令人憂心忡忡的是,記者調查顯示,除了安陸市,在湖北孝昌縣也發現了占用基本農田建設光伏電站的現象。一個光伏項目動輒就占地幾千畝,甚至占用了基本農田,當地的土地主管部門,究竟是如何進行審批的呢?這個追問不能沒有答案,相關責任不能無人承擔。
“保護耕地,寸土必珍”不能只是口號,而要落實在行動中;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不能被架空,而要真抓真落實。
應該說,湖北這起農田被侵占事件還有很多迷霧。比如,在農田上興建的光伏電站,運行并不理想,但為何執意推進?農田被侵占了,如何保障農民的權益?被侵占的農田還能回歸農田嗎?在這起事件中,牽涉到哪些部門?相關部門有沒有盡職盡責?
“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中央一再強調,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為此,就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還要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具體而言,用管用、有用的措施遏制侵占耕地現象,以及嚴格考核、終身追責等。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中國人的飯碗才能端得更牢。
光明網:耕地保護不是一句空話
為何湖北這些地方如此來回折騰,居然能夠一路綠燈占地建光伏站?梳理相關信息可知,當地占用基本農田建設光伏,有如下路徑。
其一,通過層層施壓,迫使農民出讓土地承包經營權。據木梓鄉村民反映,他們被占的都是好糧田,并不樂意出讓土地,但架不住村里三番五次動員,只能就范。其二,偷換概念,將基本農田置換成土地,再把一般土地說成基本農田。據報道,針對記者的疑問,安陸市國土資源部門工作人員咬定光伏項目占用的不是基本農田;孝昌縣國土資源部門工作人員則透露,是縣里找省里,把光伏占用的基本農田調出來,再把別的地方調成基本農田。其三,重新包裝,把光伏項目包裝成“農光互補”的光伏發電項目,騙取支持。據披露,搞了光伏的農田已不適合耕種,從之前畝產稻谷一千四五百斤,到現在一畝田只能收300斤。所謂“農光互補”不過是一種“障眼法”。
根據國家相關法律,相關部門也出臺了相應規定,強調光伏方陣用地不得占用耕地。
當然,作為一種新能源、新產業,各地積極支持發展太陽能光伏產業并無問題,但是,法律有底線,政策有紅線。一個產業若想健康發展,必須守法行事,同時守住底線和紅線,絕對不能恣意而為,更不能違反國家法律。
紅星新聞:警惕“農光”雙重失守
太陽能光伏作為一種新能源、新產業,近年來在各個層面都受到鼓勵和支持,但相關部門對其用地也出臺了相應規定,如去年3月,相關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支持光伏發電產業發展規范用地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指出,光伏方陣用地不得占用耕地,新建、擴建光伏發電項目,一律不得占用永久基本農田。
農光互補項目在理論上可實現光伏產業和農業發展的共贏,還能給農民增收。但從媒體調查來看,當地一些農光互補項目顯然有走偏、變味的嫌疑。而且,此事的復雜性在于,根據當地相關部門的說法,已把基本農田調出來,把別的地方調成基本農田。但疑問也隨之而來,因為相關法律已明確規定,國家實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制度,永久基本農田經依法劃定后,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變其用途。
此事還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就是農民對農田“種”光伏板不滿的另一面,當地的光伏項目似乎也并沒有想象中的“大賺”——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電價便宜加上限電,他們的效益并不理想;有時候發的電可能銷不出去,會限制發電……更蹊蹺的地方在于,即便有的一期發電項目運行情況并不理想,但項目的二期、三期卻依然在籌備中。也就是說,涉事的光伏發電項目不僅涉嫌違反用地規定,也似乎違反了經濟規律。
綜合來看,報道中涉及的問題,或不僅僅指向違規占用基本農田的問題,更提醒各方對當前的涉事光伏發電項目本身的“虛假繁榮”應有更多的警惕。一端連著農田保護和農民利益,一端也關系到光伏產業的健康發展,如果缺乏該有的規范,最終不僅“傷農”,也可能“傷光”。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此事都應該在更高層面得到足夠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