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皙寅

2024年5月10日,極氪在紐交所掛牌上市。圖/視覺中國
誕生三年,極氪汽車在紐交所掛牌上市,成為2021年10月以來赴美IPO(首次公開募股)的最大規模的中國公司,以及最快實現上市的造車新勢力車企。
5月10日,極氪(NYSE:ZK)發行價達到了指導價區間的最高值,以每股21美元的價格出售2100萬股美國存托股票,募集資金約4.41億美元。若承銷商行使其超額配售權,則發行規模將進一步擴大至2415萬股ADS,募資約5.07億美元。
極氪成立于2021年3月,專注于高端純電車市場,4月該品牌首款產品極氪001正式上市,開啟了極氪的交付之路。截至2024年4月底,極氪累計交付汽車超24萬輛。
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手中已經有了九家上市公司(不算已遞表,還在運作中的)。和其他兄弟子公司相比,極氪得到了來自集團最多的支持,也背負著破局謀求新能源轉型的最大壓力。
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句話來說極氪不為過,背靠整個吉利集團,極氪得到了人才、技術、采購、資金等各方面的投入,自建了整套完備的研產銷體系。
此前,吉利率先提出藍色吉利行動,擬在規劃期內在電動化市場中拿取自己的市場份額。然而,隨后幾年中,無論是電動車還是燃油車產品銷量,均被友商超越。一度引發外部對吉利系“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疑惑。
在這樣的背景下,極氪從領克汽車的純電事業部,直接獨立并升格為獨立公司。極氪是吉利的“為自己正名之戰”的重要一環。
“上市僅是個起點,在整個馬拉松中的一環而已。”正如極氪CEO(首席執行官)安聰慧對《財經》所說的那樣,吉利控股集團的發展目標是要成為新能源汽車時代的大眾集團,而極氪則肩負著高端純電的全球使命。
無論是上量還是賺錢,極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同樣,整個吉利控股集團化身航母編隊的目標,還有不少任務要干。
不過,最重要的是,面對旗下這么多的子公司,吉利需要思考一個新的問題——多生孩子好打架,如何能夠有效一致對外,又能避免同室操戈?這不僅需要在產品層面彼此做出差異,在資本市場這么多“吉利”的代表,或許也太多了。畢竟,哪怕是大眾汽車集團,除卻保時捷,其他大多品牌和資產也裝在集團母體當中。或許,資本市場上,吉利會上演一場“分久必合”的戲碼。
前兩年,不少造車新勢力都劍指科創板,極氪也是其中一員,但未有整車企業能夠如愿。
去年底,極氪向美國提交IPO招股書,并計劃獲得10億美元的融資,估值超過130億美元。這次IPO在一個月之后就宣告暫停。當時有相關人士向媒體透露,原因在于估值預期不匹配。
此次紐交所之行是極氪重啟上市計劃。
業內有些疑惑的聲音。比如,為何在這個當口選擇美國證券交易市場,風險如何管控?再比如,相比此前的估值,如今市值縮水為何仍堅持上市?
安聰慧在敲鐘后的溝通會上表示:這次IPO是戰略性的,極氪是全球品牌,一出生就面對全球市場,面對全球資本、用戶、技術,美國是全球資本的聚集地,看好新能源汽車,這種戰略性決定了我們的長期主義,不能光看著IPO的估值和價格。這可以提升極氪全球的更透明的管理,更好地參與到全球競爭。
2023年2月,極氪宣布完成了7.5億美元A輪融資。A輪融資交易完成后,有分析文章稱,極氪的估值曾漲至130億美元,遠高于當下。按照最初的IPO規劃,極氪計劃獲得10億美元融資,再到如今的不足5億美元。有觀點認為,這是因為極氪急于回血。
從招股書來看,極氪在2021年、2022年、2023年分別凈虧損45.14億元、76.55億元、82.64億元。
同時,研發方面,2021年、2022年、2023年極氪研發投入分別為31.6億元、54.46億元、83.69億元,累計研發投入近170億元,研發投入呈逐年持續上升趨勢。
如上來看,尚處虧損階段的極氪,確實現金流壓力不小。
也有可喜的變化,2023年,極氪整車毛利率為15%,較2021年的1.8%、2022年的4.7%都有所增長。對比其他造車新勢力,小鵬汽車2023年的整車毛利率為-1.6%,蔚來為11.9%,特斯拉為18.2%,理想汽車為21.5%。
不只是毛利,營收也在向好,2021年、2022年、2023年極氪總營業收入分別為65億元、319億元、517億元,2023年營收同比增長62%。
吉利汽車集團副CFO(首席財務官)戴永曾對《財經》表示,極氪2024年要在銷量提升、毛利上漲的前提下,力爭實現扭虧為盈(按香港財務報告準則)的目標。
安聰慧在業績會上表示:“2024年極氪還將推出三款新品,對全年23萬輛交付目標充滿信心。”
2024年1月-4月,極氪累計交付49148輛,同比增長超110%。其中,4月極氪創月銷新高,實現銷量16089輛,環比增長23.6%,同比增長99%。
對于估值縮水,相關人士對《財經》表示,那只是去年投行的一面之詞,去年的汽車環境就已經不支持超過百億美元的估值了。
這是句實話,時移世易,環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機遇的窗口期有限,是等不來的。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2023年,汽車業內價格戰的硝煙彌漫至今;2024年初至今業內銷量的增速也讓人樂觀不起來,在這個當口,通過上市獲得融資、儲備彈藥,回過神來聚焦于產品規劃與市場,不失為一種選擇。
根據規劃,極氪此番發售美國存托股票所得款項,約45%用于開發更先進的電動乘用車技術,并擴大產品組合;約45%用于銷售及營銷,以及擴大極氪集團的服務及充電網絡;約10%用于一般公司用途,包括運營資金需求,以支持極氪集團的業務運營及發展。
資本市場用錢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極氪提前鎖定了吉利、寧德時代、Mobileye等資本的認購意向,資本市場對其也十分追捧,據財聯社消息,該公司已獲得近5倍的超額認購,并較原計劃提前一天結束認購。
至于為何是紐交所?
去年極氪進入歐洲市場,并建立了直營網絡。極氪已在瑞典、荷蘭、德國開啟銷售,歐洲首家極氪中心店于去年11月16日在瑞典正式開業,而且還落地直營門店,并完成了首批交付。
除了歐洲市場外,極氪也與其他地區加強聯系,先后和以色列及哈薩克斯坦兩個國家簽署協議,并登陸阿聯酋、沙特、卡塔爾、巴林海灣四國。
極氪009和極氪X的右舵車型將于2024年在中國港澳地區同步上市銷售,極氪品牌正在加速邁向全球市場,這也是極氪選擇紐交所的答案。
畢竟脫離了時機談論對錯毫無意義。面對極氪的選擇,由此衍生的討論,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無論上市、還是銷量,總有人說極氪為什么這么快?
極氪并非沒有故事。極氪脫胎于吉利汽車集團旗下的領克品牌,彼時高端品牌先鋒領克成立了純電動事業部;當時,國內汽車市場早就風云變幻,特斯拉、蔚小理看似重寫了汽車的競爭格局,占據了電動化的市場份額與話語權。在這樣激烈的競爭下,從子公司事業部到獨立公司,伴隨提級管理和充分賦權,極氪誕生。被視作吉利首席產品經理的安聰慧再度創業,直接下場造車。
回溯過往會發現。極氪誕生在一個很奇妙的時刻,那時候吉利在純電上面對外部大量質疑,能夠證明自己的辦法只有一個——造出消費者樂意買的車。這樣看,極氪誕生得很急。
換一種思路來看,會得到不一樣的答案。在安聰慧看來,極氪的源頭可以追溯到當初PMA造車架構項目組,草蛇灰線早有安排。
所以,他曾反復表示,極氪如今的成績是整個吉利體系長期以來的加持結果。
確實如此,據《財經》了解,自極氪誕生以來,整個吉利從集團層面,給予了一系列體系上的加持,比如優惠的集中采購價格和保供優先待遇,再比如從集團抽調高管下沉支援極氪搭建業務團隊,這讓極氪在一水吉利系孵化企業中,是少有的研產銷全配置且高配的企業。
不只是這些歷史。
招股書中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極氪的營收構成呈現多元化的特征。不同于傳統汽車公司和造車新勢力,九成以上的營收依賴于賣車的銷售收入,極氪在三電業務、研發及其他服務上,同樣保持了強勁的營收能力。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極氪整車以外的收入占總營收比例高達38%。
極氪相當一部分的營收來源于SEA浩瀚架構共享給其他整車企業的知識產權收入。
這一耗時五年投資超200億元打造的純電架構平臺是極氪的技術底座,橫跨1.8米至3.3米的軸距范圍,能覆蓋車型從A級車到E級車。
在極氪旗下有著不少掌握核心科技的公司和業務。比如,寧波威睿銷售電池包等硬件,CEVT則提供智能化的軟件。這兩家公司為吉利幾乎所有品牌提供服務,所帶來的營收大部分歸極氪所有。極氪借此搭建了涵蓋賣車、電池組、技術服務的業務三角柱。
極氪憑什么?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將目光瞄向整個吉利集團。
“上市僅是個起點,在整個馬拉松中的一環而已。”正如安聰慧對《財經》所說的那樣,吉利控股集團的發展目標是要成為新能源汽車時代的大眾集團,而極氪則肩負著高端純電的全球使命。
梳理如今的吉利控股集團,吉利、領克、極氪、遠程、雷達、LEVC、smart、路特斯,手下品牌如云,這些還僅僅是乘用車業務線,不包括商用車和其他創新業務。如上這些品牌或多或少都以電氣化為主力,加速布局。
有意思的是,僅以技術授權和電池組為例,極氪旗下的寧波威睿和CEVT都是如上不少公司的供應商和技術服務提供商。在吉利系兄弟公司的發展中,應該仍起著前瞻先鋒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