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益之道,與時偕行。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中國式現代化進行了全面系統的闡釋: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近年來,我國公共文化建設突飛猛進,基礎硬件設施的完善有了長足的進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需求,如何進一步發揮公共文化的作用,新時代新征程下的公共文化服務究竟該如何為、往何處為?這是擺在我們每一個公共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創新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新時代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使命和重要任務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中提出:“社會主義文藝,本質上講,是人民的文藝。”群眾是公共文化服務的主要受益者,更是各類公共文化活動的主體,因此公共文化服務要提供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產品、項目,做到接地氣、有生命力,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有效參與和綜合績效最大化。
2019年8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中明確提出:“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創新發展,率先建成普惠性、高質量、可持續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此,寶安區公共文化服務中心聯合寶安區福永街道黨建中心,創新公共文化思路,共同提出了“企業文化服務聯盟1+N”的公共文化服務共建共享服務模式。這里的“1”,是指一個黨建中心,以黨建中心為指導。“N”是指若干個企業。成立“企業文化服務聯盟1+N”體系,讓大家融為一體,抱團取暖,互通有無,取長補短,資源共享,聯合社會力量一起辦文化,實現公共文化共建共享。
涵養文化生態,行穩方能致遠。“企業文化服務聯盟1+N”服務模式也是寶安區繼“文化春雨行動”后在公共文化領域實行的一次力度更深、覆蓋面更廣的大膽探索,特別是在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方面,實現文化惠民工程與人民群眾需求進行精準對接,整合社會文化資源,挖掘民間社會文化人才,促進社會力量參加公共文化服務的共建共享共治。
“企業文化服務聯盟1+N”服務模式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遞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改革創新精神大力助推轄區居民的素質工程建設,以多元化、多樣性文化服務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勇做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忠實推動者、忠誠探索者、忠心實踐者。
二、“企業文化服務聯盟1+N”政企合作新模式的特色和內容
文化建設,久久為功。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式現代化中的許多重要理念,與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積累的宇宙觀、社會觀、道德觀共通共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第十四條明確把文化館(站)、鄉鎮(街道)和村(社區)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列為公共文化設施。寶安區福永街道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70家、上市企業2家、新三板掛牌企業12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76家,企業員工35萬人左右。如何做好這些來深青工的文化服務工作,是需要公共文化服務工作者思考的問題。
(一)著眼于“融”,融合性協調發展
黨的二十大鮮明提出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使命任務,發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動員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國式現代化就是要不斷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同時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企業文化服務聯盟1+N”積極探索建立以“資源建設為核心、信息技術為支撐、網絡直播為主渠道”的“互聯網+群眾文化活動”服務供給新模式,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標準化、均等化、規范化水平,打造24小時全天候“不打烊”的公共文化服務模式。
文化惠民,價值引領;以人為本,推陳出新。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企業文化服務聯盟1+N”服務模式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機制、內容、形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大膽創新,積極聯合社會力量一起辦公益文化,強強聯手,借力打力,大力創建惠民文化生態圈,著力打造區域性特色文化品牌名片項目。“企業文化服務聯盟1+N”服務模式通過與其他文化惠民工程項目、社會組織、個體的服務融合,打造了一支擁有500多人的純公益型文化志愿者服務團隊。團隊為有需要的企業提供公益文化培訓、文藝演出、親子課堂等一系列精準對接的公共文化服務,有效實現了共建共享,打造了獨具寶安特色、寶安氣派的全新公共文化生態品牌。
“企業文化服務聯盟1+N”服務模式同時充分發揮公共數字文化“互聯網+”的針對性、便捷性、有效性,通過“小設備”接通“大寶庫”,為企業基層提供高效的掌上在線服務,從而讓在流水一線的工廠企業員工實現享受文化成果的權利,讓來深務工的青工學到文藝方面的一技之長。
(二)著眼于“選”,全流程量體裁衣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切實把握好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企業文化服務聯盟1+N”服務模式以高質量發展為著力點,全流程實現公共文化產品供給的“量體裁衣”,大力豐富人民精神世界,讓市民群眾深切感受到“來了就是深圳人”的幸福感,并且讓這樣的幸福感幾乎每周都可以體驗和感受到。
“企業文化服務聯盟1+N”服務模式具有較強的地方特色和典型性,在社會產生了廣泛影響,有較大的借鑒和推廣應用價值。“企業文化服務聯盟”以寶安區公共文化體育服務中心和寶安區福永街道黨建中心為主導,由眾多熱心公益的文化機構、藝術團體(隊)及轄區企業組成,織就了綿密的企業文化服務“末梢神經”網絡,加大了企業文化服務的廣度、深度和覆蓋度,是一個全新生態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服務聯盟”目前的成員有6家文化機構、9家藝術團體(隊)、31家聯盟企業。“企業文化服務聯盟”為公益性聯盟,為有需要的企業提供公益文化服務。在服務過程中,“聯盟”結合自身特點,通過共青團“青年之聲”平臺,用當下新興的“直播帶貨”形式,打造專屬福永地區的企業文化服務“直播+文化”新品牌。
“企業文化服務聯盟”充分利用“寶安文體通”“i寶安”“文化福永”等微信公眾號,實行“需求方線上點單,供應方線下上菜”全新的文化服務模式,企業選擇性“點菜”并在微信公眾號里直接“下單”, 成功后由聯盟安排“上菜”,有力調動了企業員工開展藝術創作和藝術活動的積極性,培育了優秀的企業文化藝術人才,提高了街道和基層文化管理水平和發展能力,為實現“兩個文明”建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著眼于“送”,精準性高階推送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貫穿于中國式現代化之中,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應以社區居民的廣泛參與為重中之重。企業文化服務聯盟堅持主動“上門服務”,將公共文化服務精準“喂送”到群眾身邊,讓群眾在休閑時刻也能方便快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務,充分體現了公共文化服務的主動性、均等化和親和力,極大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實現供給與需求的無縫對接。
綿綿用力,馳而不息;矢志不渝,行遠自邇。“企業文化服務聯盟”自成立以來,共為聯盟成員企業舉行公益文化講座、進企業演出、文藝快閃等活動800余場,進企業文化培訓數萬課時,寄送“你在他鄉還好嗎——賀卡寄深情”活動賀卡9萬多封,為企業舉辦朗誦比賽120余場。這些文化活動開展極大地提升了聯盟成員企業的文化內涵。“企業文化服務聯盟”在活動實施過程中,讓企業普通員工與市區文藝工作者們同臺“飆戲”。通過社區廣場舞培訓,實現“舞池直通心池”的積極效應。通過美術書法等公益培訓,實現“硯臺直通心田”的效應。據第三方公司的滿意度調查數據顯示,活動的滿意度占比為93%。2021年11月,“企業文化服務聯盟”獲得文化和旅游部頒發的“2021年文化和旅游領域學雷鋒最佳志愿服務項目”榮譽稱號。
(四)著眼于“特”,重點式特色打造
因為自信,所以堅守;因為深愛,所以堅毅。“企業文化服務聯盟1+N”服務模式分別從結構上創新、操作上協調、形式上綠色、服務上開放、效能上共享,完美地契合和體現了新發展理念。該服務模式牢牢結合“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工作思路,積極實踐,著眼于“特”,不定期邀請省、市專家為“企業文化服務聯盟”的開展“問診把脈”,開創了一套獨具特色的理論體系和實施體系。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企業文化服務聯盟”同時與街道和社區的黨群大融合,做強做大“企業文化+黨建”系列特色公益活動,通過“+養生”“+保健”“+法律知識”“+瑜伽”“+爵士舞”等員工喜愛的文化內容,豐富員工的業余文化生活,借助“企業文化服務聯盟”的杠桿作用,為企業員工和社區居民的優秀作品搭建強大、靈活的展示推介平臺。“企業文化服務聯盟1+N”服務模式的多元文化特質使公益文化的交流與互動,更具生命力,更能以其具有實驗性的藝術實踐,激發企業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街道文化部門補短板、強基礎,織密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大力實施企業文化“種文化”和“送文化”工程,履行與廣大企業員工和社區居民的“文化之約”,大力滿足居民群眾的求知、求娛、求美、求樂、求學需要,生動詮釋了深圳十大觀念中的“實現市民文化權利”。
三、結語
縱有關山千萬重,征途如虹且攀登。“企業文化服務聯盟”的實施,是寶安區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先行示范中的一項大膽創新、大膽嘗試,也是文化自信自強的一種時代表達、前沿表達。“企業文化服務聯盟”的開展,活躍了寶安區公共文化的“一池春水”,建立健全了群眾愿參與、樂參與、喜參與、想參與、愛參與的服務機制,激勵群眾從“觀者”變成“演者”,從“客人”變成“主人”,使群眾真正成為公共文化的建設主體和服務主體。
站在新時代的歷史節點上,寶安區公共文化體育服務中心和寶安區福永街道黨建中心將更加勇毅擔當、與時共進,進一步提升“企業文化服務聯盟1+N”政企服務新模式的品牌影響力,建立協同機制,優化配置資源,實現更大范圍的公共文化服務共建共享,以文弘元、以文立心;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新期待。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中國文化報,2022-10-26(1).
[2]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N].國務院公報,2019年第24號.
[3]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中國文化報,2022-10-26(1).
[4]彭龍.提升文化自信 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N].學習時報,2016-06-20(A8).
(作者簡介:周濤平,中國群眾文化學會會員、中國編輯學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國民俗學會會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戲劇創作、非遺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