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民間文化團體是植根群眾、服務群眾的文化隊伍,是豐富和活躍群眾文化生活的主力軍,是保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體力量,是宣傳先進文化的有生力量,是增進城鄉民族聯系和文化交流的紐帶,更是匯聚而成的強大文化志愿服務力量。加強民間文化團隊的組織建設與管理引導有著重要意義。一是關乎民族精神。“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公共文化服務集中在基層,直接面對人民群眾,用文化的力量把基層民間文藝和群眾緊緊凝聚在一起,就會起到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作用。二是關乎以文化人的作用。文化館職能是寓教于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活潑、活靈活現地體現在基層民間文化服務中,讓群眾參與文化、享受文化。三是關乎人民福祉。公共文化服務與人民的幸福生活越來越密切,在現代社會,幸福生活表現在物質生活的改善以及精神上的充實、幸福。精神上的充實要靠文化。
一、西寧市民間文化團隊建設的現狀
西寧市現有917個行政村,自發組建的民間文化團隊達1600多支。2012年,西寧市文化旅游廣電局科學統籌全市社會文化團隊,將具有一定規模、有一定藝術水平的團隊組織在一起,成立了非營利性社會團體——西寧市民間文化協會。協會由最初的81支會員團隊現已發展到308支,涵蓋音樂、舞蹈、曲藝、戲曲等20多個藝術門類。協會成立以來,緊扣新時代主題,依托重大節慶活動,扎實開展了一系列線上線下有聲勢、有特色、有水平、有影響的群眾文化活動。2021年,270支團隊舉辦各類文藝活動達2706場,受益群眾110萬余人次。由優秀民間文化團隊組成的文藝輕騎兵從2017年持續深入農村、社區、廣場、企業、部隊、軍營等地,6年間赴基層舉辦惠民活動達3708場,受益群眾累計達115萬余人,參與活動的文化文藝志愿服務團隊累計達653支。窺一斑而知全豹,從這些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廣闊的城鄉社區,到處都活躍著社會民間文化團隊,形成了百花齊放、各有特色的良好局面,群眾足不出戶,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文化服務的文化生活“新常態”。
二、西寧市民間文化團隊存在的問題
(一)民間文化團隊年齡結構偏向老齡化
民間文化團隊中,老年群體占90%,而作為主力軍的青年群體普遍不多,缺乏具有專業藝術水平的中、青年專業技能人員,絕大多數團隊呈現出了人才梯隊青黃不接的態勢。
(二)藝術創作能力薄弱
節目質量是文化團隊的核心競爭力,近年來個別團隊提高了對原創節目的重視程度,結合社會熱點和地域特色開展文藝作品創作,但是有數量缺質量,精品力作還比較少,能夠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下的文化作品和文化服務還不多。
(三)民間文化團隊需提高把關審查意識
團隊只關注本團在文化藝術上的發展,但忽略了活動“誰舉辦誰負責”的原則,在文藝作品的意識形態、文化內涵等方面把關不夠嚴格,團隊整體價值觀、目標、行為準則、管理制度、道德風尚等有待提高。
(四)團隊發展經費不足
大部分民間文化團隊不收取會費,因此團隊沒有經費來源。文化部門以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方式,為個別團隊給予置辦服裝、音響等硬件設備的經費支持,但在提高節目質量、開展專業技能培訓、制作音樂、節目指導等方面缺少經費,會限制團隊發展。由于經費不足,導致一些好的作品、創意欠完善,成型的文藝作品再度優化后無法立項實施。
(五)缺乏個性特色和品牌優勢
近年來,部分民間文藝團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商演上,而在團隊自身建設、提高節目質量和多元化的發展上,尤其在團隊特色及品牌的打造上沒有下功夫,缺乏個性特色和品牌優勢,出現了千人一面、千人同制的現象。所以還需要團隊進一步提高認識,回歸初衷。
(六)服務水平有待提高
隨著公共文化服務的高質量發展,西寧市民間文化團隊越來越多,群眾對公共文化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樣化。因此,團隊在拓展服務領域、服務渠道、服務內容、服務形式、服務手段上有待完善。
(七)導向與監督作用發揮不足
政府在建立健全社會文化信息監督系統,開展思想健康、內容向上的群眾文化活動,使群眾自動摒棄不良文化的危害,凈化社會環境中,監督作用還不夠,對社會文化活動起到的監督和導向作用能力與方法有待提高。
三、系統部署,深入調查
筆者就當前西寧市民間文化團隊的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基層走訪調研、座談交流,以全市范圍內的民間文化團隊負責人、文化骨干、區(縣)文化館館長為主要調研對象,本著分布區域清楚、數量清楚、發展狀況清楚、藝術水準清楚“四個清楚”原則,系統部署、深入調查,共調研五區二縣各藝術門類民間文藝團隊50余支,為民間文化團隊培育工作,蓬勃發展打好基礎。
四、新形勢下民間文化團隊發展建議
(一)加強文藝演出和文藝創作中意識形態領域的審核、把關,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杜絕作品出現負面內容或產生不良影響。加強民間文化團隊服務意識,加強團隊人員的思想建設,通過管理培訓讓團隊能夠自覺地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
(二)積極組織開展各類文藝活動和文化志愿服務活動,提升團隊創作創新能力,不斷拓展服務范圍,繁榮民間文藝創作生產。
(三)加大對西寧市民間文化團隊的業務輔導與培訓。建議協會選派專業輔導老師到各基層文化館針對區(縣)所屬民間團隊進行專業技能培訓,打造精品團隊。建立文化成果共建共享機制,利用文化館“場館排練+線上線下平臺搭建+基層技能培訓提升”模式,推動民間文化團隊發展。
(四)搭建藝術展示平臺。民間文化團隊要積極參加政府舉辦的各類文化活動,加大各區(縣)民間文化團隊的宣傳、交流,讓優秀節目走進大劇院、“村晚”等舞臺。有關文化單位應整合當地團隊優秀民間藝術節目,將傳統的演出模式轉化為數字化線上展示,利用西寧數字文化云平臺,搭建五區二縣文化志愿服務平臺,進行文化志愿服務團隊優秀作品展播。
(五)針對西寧市民間文化團隊“評星定級”工作再規范、再細化,加大文化志愿服務的數量、質量、群眾滿意度的分值比例,對各專業門類的評審邀請更多的權威專業評委參與,對優秀的書畫作品進行線上線下展示,加大活動宣傳和推廣。
五、新時代民間文化團隊發展對策
民間文化團隊是群眾文化的基礎,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力量。在新的發展形勢下,民間文化團隊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一方面需要自身在思想上保持與時俱進,進行科學化的管理和建設;另一方面需要職能部門做好正確的規劃和引導,出臺符合發展需要的扶持政策。
(一)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民間文化團隊建設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文化建設引導要有主心骨”。正確的政治方向就是公共文化服務的主心骨。民間文化團隊的第一職責就是要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全體人民的共同追求,成為團隊“日用而不覺”的行為準則。要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堅決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要實現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用寓教于樂的方式傳遞真善美、抵制假惡丑。
(二)培育扶持民間文化團隊
民間文化團隊是星星之火,既可以燎原,也容易熄滅。因此,各級文化館之間要加強溝通協調與相互配合,積極為民間文化團隊搭建各種展示自我的平臺,贏得社會各界的關注,實現更高水平的資源共享。多方位、多形式開展具有特色的群眾文化藝術活動,推動數字文化建設與民間文化的深度融合。行政主管部門還需要對民間文化團隊建設發展的理念更新上做好引導,減少供給的盲目性,增強供給的有效性,文化館要把“點菜”和“送菜”結合起來,群眾需要什么“菜”就送什么“菜”,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加強民間團隊建設政策扶持
切實有效的扶持政策對民間文化團隊的發展來說是強心劑。目前,星級評定活動解決了部分團隊在活動方面的困難,同時也很大程度上提檔升級了團隊創作的積極性和整體實力,得到了民間文化團隊的贊譽和極大的認可。隨著群眾的文化需求不斷提高,文化相關部門應該持續關注民間文化團隊與時俱進的發展需求,為他們量身定制出更細化、更周到的系列扶持政策,把評星定級工作繼續做大做精、做實做細。
(四)強化人才隊伍建設
以“人才引進”方式,吸引各類優秀藝術人才進入群眾文化領域發展。鼓勵高校藝術畢業生到基層從事民間文化活動;鼓勵和支持專業文藝院團退休專家、文化名家到民間文化團隊擔任文化指導員、文化顧問,深入基層、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推出一批突出地域特色、體現西寧河湟文化特點、具有西寧精神特質的文藝作品。
(五)重視團隊品牌的培育
強化評星定級的成果轉化,重點扶持特色團隊建設,對于一些創新特點突出、個性特色鮮明的民間文化團隊,應給予重點扶持,重點培育,形成具有特色和影響力的品牌團隊。同時團隊之間應加強橫向聯合,整合資源,幫助這些民間文化團隊走出去,把品牌推向更廣闊的市場,為其他民間文化團隊的發展起到示范、鼓舞作用。
(六)建立文化志愿服務“標桿”
公共文化服務僅靠政府是遠遠不夠的,群眾文化要依靠群眾辦,因此要大力培養、壯大民間文化團隊及文化志愿服務隊伍,助推公共文化服務事業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文化團隊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秉承以社會實際需求為導向,不斷推動文化志愿服務工作的制度化、常態化、長效化發展,形成文化工作者、民間文化團隊、文化志愿者三支隊伍齊頭并進、互為補充的文化事業人才工作格局。
未來,文化職能部門要積極引導廣大民間文化團隊在守正創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主動探索作為,扎實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完善群眾文化創新發展的工作機制,引導和調動民間文化團隊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切實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譜寫青海西寧文化事業發展新篇章。
(作者單位:西寧市文化館)
(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