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俏

《瀟湘思行:一份穿越半個世紀的時代記錄》
徐憲平 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23年4月
我與徐憲平先生相識相交差不多有十年之久。在我心目中,他集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者、學者和思考者于一身。對于憲平過往的經歷——如何從煉油廠里的工人成長為“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府大員,而后又從湖南調任至國家發改委,我雖知曉甚多,但并不連貫。《瀟湘思行》一書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得以了解憲平的成長故事、思想脈絡及其演進,并重溫那個波瀾壯闊的偉大時代以及它獨特的時代精神。
《瀟湘思行》時間跨度長達半個世紀之久,書中收錄了憲平從“文革時期”到農村、工廠、公司和省、市政府等不同階段、不同崗位的回憶文章、專題講話、調研報告、學術論文。書中所記錄的“半個世紀”——從上世紀50年代至2008年左右,在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國度,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性轉變,創造了人類經濟史上的一個動人心魄的偉大奇跡。宏大的時代敘事下從來都是由無數個體的堅持與奮斗組成。在過往的作品中,我們有許多激揚文字以“民間視角”展示一代代中國企業家在歷史創造中的吶喊、苦惱、激情與喜悅,卻鮮少有“官方視角”從宏觀層面展示經濟體制改革的艱難推進,以及地方政府如何不囿于陳規俗見的約束,創造了大量獨具中國特色的實踐經驗。這正是本書的獨特之處。
本書可以理解為有兩條主線:一是“個人成長”主線。生于上世紀50年代,是“生在紅旗下、長在新中國”的第一代,憲平從瀟湘一隅不知愁滋味的少年,經歷上山下鄉、知青返城、改革開放、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出國熱、國企改革、民營經濟大發展、不良金融資產處理、1998年與2008年兩次金融危機等等重大社會與歷史事件,最后成長為國家發展戰略的制定者、執行者。憲平在瀟湘工作生活的55年,有洋溢青春的歡樂,有飽含奮斗的激情,有充滿困苦的考驗,也有為官一方的責任與擔當,這些經歷宛如一幕幕電影,幾乎串聯起“共和國同齡人”這一代人的奮斗思考與命運際遇。
本書的另一條主線是“作為見證者、參與者、決策者的憲平對發生在那個大時代的各種實踐探索的思想紀錄”。“揮毫當得江山助,不到瀟湘豈有詩。”瀟湘,在歷史上便是靈秀之地,也是新中國中部崛起的重鎮。通過憲平的敘事和記錄,我們可以一窺三湘大地建設發展中的“政府和市場”的有效結合,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中國經濟的成長故事。
作為一種發展模式,“政府+市場”的增長范式在中國獲得極大成功有其原因。第一,中國工業化進程中,政府引領的重點投資領域很多屬于完成工業化必須投資的基礎領域,這類投資的社會回報一般情況下遠遠大于資本回報,如果完全由競爭性的市場來主導,可能會面臨投資不足。第二,改革開放極大地激發了中國經濟自下向上的活力,中國工業化進程中涌現出大量的市場主體,企業和企業家精神為中國經濟運行注入了活力,市場也逐漸成為資源配置最重要的機制。政府和市場聯合發力,大量資源配置到重點投資領域及其上下游領域,內生推動了國民經濟生產網絡的演進,催生出拉動經濟增長的一系列節點行業。制造業、高速公路、通信、高鐵,以及1998年開啟房改后的房地產行業等先后成為中國經濟中的節點行業。聚焦這些支撐國民經濟的節點行業或節點領域,不僅保持了投資強度,使得全要素生產率保持較高增速,而且帶動了上下游大量投資機會出現,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長期以來,我們對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及它們對經濟的復雜作用缺乏一個系統、理性的認識。這一方面反映人們對政府所起的作用缺乏足夠認知;另一方面,在市場失靈或經濟遇到大挑戰時又習慣性地對市場產生極大質疑,從而過度強調政府對經濟生活干預之手的重要性。
事實上,中國發展模式提供了具有強大說服力的證據,對于一國經濟騰飛,包括地方經濟的騰飛,政府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建立市場體系,創造市場能夠有效運行的前提條件,包括受尊重的私有財產、有效的金融、能夠順利流動的勞動力等。這一切,再加上科學和知識的進步以及基礎設施方面投資的不斷增長,為經濟和社會繁榮提供了現實可行的機會。
可以說,中國經濟社會巨大的成功源于思想上的一種啟明,而這種啟明并非來自抽象的概念或理論,更多來自于那個時代的奮進者們勇敢的探索。本書以長沙市、湖南省等地域為樣本,通過一個一個故事、一件一件事情、一項一項工作,向我們生動而又具體地展示了在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作為政策的執行者、操作者,地方官員如何做到“根據中央的精神,結合發展的實際,做好落實的文章,盡努力去創造性落實”,并在決策和執行過程中表達出積極正面的價值觀。書中這樣的故事與案例俯拾皆是。在此,我列舉兩個。
上世紀90年代,國有企業改革破冰啟航。鄧小平同志發表南方談話,強調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條。同時,十四大確立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就是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要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這是當時國企改革的時代背景。彼時,憲平正在長沙市政府工作,負責國有企業改革。政府推進改革面臨的棘手問題,兩句話形容:“人往哪里去?錢從何出來?”
1996年,長沙被列為優化資本結構試點城市。所謂“優化資本結構”試點,就是以國有企業為重點,以城市為依托,以“增資減債、擇優改造、分流分離、兼并破產”為主要內容,通過發揮城市的整體功能和綜合優勢,通過推進相關配套改革,讓國有企業轉換機制輕裝上陣,進入市場。在推進優化資本結構試點中,長沙市創造性地推進以分離48所企業子弟學校為突破口的分離企業社會職能改革,成為一個得到原國家經貿委充分肯定和大力推廣的范例。憲平回憶,那次探索之所以能夠成功,關鍵一條是政府、企業、社會在認識上、目標上、行動上高度一致,共同分擔改革成本,通過提高城市教育費附加,增加政府財政撥款,整合教育資源資產,構建起政策和制度保障。
另一個案例是推進社保制度改革。當時面臨的困難,一是改革剛剛起步,社保制度不完善;二是企業經營艱難,社保資金缺口大。一方面,要在持續、漸進的改革中彌補制度的缺陷;另一方面,要想方設法解決“找米下鍋”“僧多粥少”的問題。長沙市勞動局1.1億元的社保資金存在銀行,每年利息收入1018萬元。湘江上有兩座大橋,每年收費3500萬元,扣掉運營維護成本后有純收入3000萬元。擁有這兩座大橋產權的長沙市建委,正需要一大批資金啟動環城公路建設,解決市區交通擁堵狀況。于是,長沙市委市政府研究決定,用市勞動局的1.01億元資金,買了市建委擁有的評估價值為3億元左右的兩座大橋的收費權,這樣勞動局增加了兩倍多的收入,長沙市建委立即可以開工建設環線,一舉兩得。但隨即有人告狀,說徐憲平他們挪用了養老資金,上面有批示,審計署、勞動部紛紛關注,社會上傳言要處理人,差點釀成大的風波。勞動部派人實地了解后,覺得他們是為社保著想,把蛋糕做大,這個事在上上下下的理解中才得以平息。
這兩個案例,憲平在第十九屆北大光華新年論壇上也分享過,他還總結了五點啟示:改革試點的靈魂是突破;改革成本需要共同承擔;政府重在營造市場環境;改革需要試錯容錯;改革者要勇于擔當。他說,改革是一場變革,是一個創新,要鼓勵探索,允許失敗。對探索者要予以積極的支持,對失敗者要秉持寬容的態度,防止改革中的“領頭羊”變成“替罪羊”,唯真改革者不是問。
事實上,建立在豐富實踐基礎上的深入思考,正是本書的一大特色。這些實踐與思考,對當前中國高質量發展,以及更深層次改革、更高水平開放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仍然有借鑒意義。
當前,中國經濟和社會生活中一系列結構性問題的出現和發酵,挑戰了中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的包容性成長。中國政府提出經濟需要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這一過程中,我們急需改變在過去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形成的認知和思維定勢,充分理解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都需要把國家發展戰略與經濟政策的側重點放在尋找和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解決實現高質量發展所需克服的關鍵問題上。
我們還需要清醒地認識到,政府與市場的有效結合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需要根據國家發展目標不斷進行動態規劃與調整的。實現高質量發展,我們需要活躍的市場,同時也需要高效的政府。步入新時代的中國經濟的關鍵詞在于知識、技術、創新、研發、企業家精神、包容性成長、綠色低碳等,而促成這些元素出現的國家戰略與經濟政策以及保證這些戰略、政策落到實處變得更為重要。
本書的主題是徐憲平先生在瀟湘數十年的“思”與“行”,在理論層面上聚焦“地方政府如何轉變職能,如何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等問題。這一獨特的切入角度,不僅幫助我們理解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地方政府如何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并取得較大成功,也啟迪我們去思考在新一輪改革開放中,我們如何以更高效的政府而非更多的政府介入,實現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導作用。在瀟湘為政的幾十年里,我想憲平稱得上是時代的“奮進者”。今天,在實現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中,我們需要一大批充滿理想主義的實干者、思考者,需要更多的人特別是青年人敢于擔當、勇于創新、善于作為,去應對、破解發展的難題。
(作者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編輯:許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