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強國經濟學》
周文 著
中信出版集團
2024年1月
習近平說:“中國以后要變成一個強國,各方面都要強”“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中國正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過去強國的話語和理論基本上由西方壟斷,強國經濟學似乎只能是西方理論。
今天,我們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上,更要立足中國實踐,全面提煉中國經濟發展經驗,努力揭示中國經濟發展偉大成就背后所蘊含的系統化和規律化學說,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闡釋如何更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而這一切,歸根結底就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強國經濟學就是以中國為觀照對象、以時代為觀照對象,立足中國實際,提煉中國經驗,從政治經濟學視角深入剖析中國如何實現從“大國”到“強國”、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它系統闡釋和揭示了中國奇跡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邏輯。
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類向何處去”的時代之題。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更好運用當代政治經濟學理論指引現代化國家建設、探索強國之路,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學界存在著重西方經濟學、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傾向,導致不少學者出現了對西方經濟學的“迷信”和“崇拜”,這妨礙了他們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獨立思考和理論創新。特別是,中國一些經濟學者早已對西方的經濟學理論形成“路徑依賴”。每當中國經濟發展取得成功,他們往往簡單化地將其歸結為學習和運用西方經濟學理論的成果;而每當經濟出現問題,他們要么責怪西方理論沒有得到很好遵從或運用,要么不自覺地從西方經濟學教科書中尋找答案和理論依據。這種格局和狀況,容易使我們喪失理論自信,甚至掉入西方經濟學理論和西方話語體系的陷阱之中,從而誤判未來的經濟發展方向。
回顧中國40多年的諸多改革,可以發現,不少源自經濟領域自下而上的實際操作者的行動被中國的經濟學者發掘總結,并以某些在西方經濟學領域無法理解或似乎不嚴謹的概念不斷被中國高層決策者采納,它們經不斷試驗,進而以直白、樸素的語言形成權威的改革文件。基于這些概念的改革最后向全國推廣,形成浪潮并取得了成功。比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公有制理論、共同富裕和對外開放等。正是這些在西方經濟學里很難找到的中國概念,實際上成為中國經濟改革的點火器,啟動了中國40多年的經濟改革,推動成就了中國經濟奇跡。可以說,正因為中國沒有遵循西方的教條,而是始終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所以才以雄辯的事實打破了西方中心論的“神話”。
事實上,任何理論都有其特定的適用性。現代西方經濟學無論是從起源還是從發展來看,都與“西方”息息相關,是西方經驗的總結。而且,西方學者所擁有的經歷、背景決定了任何西方學者都不可能準確解釋中國問題,更不可能解決中國問題。一味地用西方范式解釋中國問題,用西方概念去裁剪中國現實,用西方理論去指導中國實踐,結果一定是難以解決中國問題。因此,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迫切需要經濟學的理論準備和主體意識,更需要屬于我們自己的學術話語體系。沒有主體性,經濟學便不能解釋中國問題,更不能解決中國問題。
中國道路創造中國奇跡,中國奇跡成就中國道路,兩者相得益彰。我們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用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我國經濟發展歷程波瀾壯闊、成就舉世矚目,蘊藏著理論創造的巨大動力、活力、潛力。我們不但要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更要用中國理論闡釋好中國道路。今天中國問題已成世界問題,中國現象已成世界現象,解答中國謎題本身就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世界歷史意義。
中國的崛起對西方概念形成了挑戰,中國的崛起和對西方的超越使得西方的概念和學說越來越難以針對中國問題提供準確解釋。中國的發展有著西方經濟學研究者所沒有的豐富素材,是一座構建經濟學理論的富礦。中國的學者要善于從豐富的實踐中汲取和升華經濟理論的中國元素。當前,中國經濟學面臨的任務是,不但要解構經濟學的西方中心論,更重要的是對經濟學的西方概念進行“術語革命”,進而用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術語“創造性”重構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邏輯體系。中國的學者有義務和責任對西方概念進行解構和改造而不是堅守和盲從,以為世界經濟的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價值。
透視中國經濟成功的秘訣,中國與西方國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國家的角色與作用不同,中國政府在整個改革開放的進程和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中國經濟改革并不是簡單實行市場化,實質上是對西方經濟學教科書中的政府與市場關系的重構。300多年來,西方經濟學總是囿于市場與政府相互替代的觀點,從而始終無法消除經濟發展面臨的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問題。而中國從改革開放伊始就清醒地意識到,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是經濟改革的核心,經過不斷調整,現在定位為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并且要始終堅持兩者的有機結合。正是這樣的體制框架支撐了中國40多年的經濟發展奇跡。所以,不是中國經濟改革復制了西方經濟理論,恰恰相反,是中國經濟發展豐富了經濟學理論的內容,為經濟學理論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價值。中國向世界呈現的是取得經濟成就的大國形象,這在本質上是中國理論和中國實踐對西方的超越。
國家繁榮離不開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財富之源。以制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是確保現代經濟體系持續繁榮的堅實基礎。虛擬經濟是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也是現代經濟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的基礎,虛擬經濟必須根植于實體經濟,虛擬經濟絕不能脫離實體經濟。沒有了以制造業為基礎的實體經濟的深厚物質支撐,一切虛擬經濟都無法實現繁榮與發展,虛擬經濟絕不能脫離實體經濟。對此,習近平明確指出:“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實體經濟是我國發展的本錢,是構筑未來發展戰略優勢的重要支撐。”但是,受西方主流經濟學影響,全球經濟發展呈現“脫實向虛”趨勢,世界經濟的主要特征為虛擬經濟的泡沫化與實體經濟的空心化,這些進一步引發全球性金融危機等重大問題。因此,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如何協調發展成為各個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命題。
曾有一段時期,政治經濟學無用論泛起,甚至出現了“范式危機”。正如習近平指出:“有人說,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過時了,《資本論》過時了。這個說法是武斷的。”事實上,不是政治經濟學無用,只要不斷推進政治經濟學中國化、時代化,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就始終會站在時代前沿,不斷煥發生機和活力。我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要運用其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解決中國的問題,而不是要背誦和重復其具體結論和詞句。我們不能把馬克思主義當成一成不變的教條。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中國也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我們必須在理論上跟上時代,不斷認識規律,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
《強國經濟學》開創性地將實體經濟發展作為分析對象,以全新的視角來闡釋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建構與演進,從而展現了一個以中國為樣本的強國經濟學理論邏輯。從學理上研究大國成為強國的經濟學邏輯,不僅能夠為強國時代提供新的理論,而且有助于闡釋中國道路,建構中國由大國成為強國的理論。可以看出,正是政治經濟學的創新發展支撐中國走向強國,而其中的系統化學說經過總結,更可以形成強國經濟學。本書以“實體經濟轉型升級”這一與中國發展密切相關的經濟實踐為切入點,從“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豐富實踐素材中提煉和總結出規律性的經濟學說,突出政治經濟學的五大重要理論(政府與市場關系、所有制理論、收入分配理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放理論),就它們與發展實體經濟的關系進行系統化闡釋,從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將中國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實踐經驗上升為強國的系統化經濟學說。
習近平指出:“現在,各種經濟學理論五花八門,但我們政治經濟學的根本只能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而不能是別的什么經濟理論。”同樣,支撐中國走向現代化強國的只能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而不是別的什么理論。正是基于這種認識,應將政治經濟學理論與中國實踐結合,將中國經驗上升為中國理論。因此,本書在政治經濟學研究中開啟新的理論視角,以適應當下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
(作者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復旦大學特聘教授,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資深研究員;編輯:王延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