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金賢 鐘 鈺 隋永超 唐美玲 劉萬好 王可偉*
(1龍口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山東龍口 265701;2山東省煙臺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煙臺 265500)
龍口市葡萄種植歷史悠久,栽培技術較高,生產的葡萄在國內外市場享有較高聲譽,被林業部評為“中國葡萄之鄉”,已成為北方鮮食葡萄核心產區。現有葡萄栽培面積4 000 hm2,年產量15萬t,銷售收入12億元,其中鮮食葡萄占90%以上,主栽品種20余個,以蘭高鎮、石良鎮、諸由觀鎮、徐福鎮、北馬鎮等為集中區,形成了“鎮沙葡萄”“后田葡萄”“北皂玫瑰”等多個知名品牌。
設施葡萄栽培模式擺脫了自然天氣束縛,是實現葡萄種植“集約化、標準化、機械化、綠色化、數字化”的有效途徑,發展設施農業已成為傳統栽培向現代化栽培的重要轉折。龍口市鮮食葡萄產業率先進行設施栽培轉型升級,經過20余年不斷探索發展,歷經多代設施更新,由小拱棚、遮陽棚等逐漸過渡到塑料單體棚、連棟大棚、暖棚等不同種植模式,整體水平處于國內領先地位。
截至2022年,龍口市設施葡萄栽培面積約800 hm2,占總面積的20%,較2017年設施面積擴大50%。以0.33~0.67 hm2中小戶規模為主,種植面積2 hm2以上經營主體數量為60個,合計面積267 hm2,設施集約化水平不斷增加。
2022年,龍口市設施葡萄產量2.4萬t,占總產量的16%,銷售收入4億元,占比35%。平均每667 m2產量在2 000~2 500 kg,經濟效益4~8萬元。葡萄成熟上市期涵蓋6-11月份,冷庫供貨期至次年4月份。
目前,龍口市設施葡萄栽培早中晚品種齊全,按成熟期依次有‘紅芭拉蒂’‘火焰無核’‘夏黑’‘玫瑰香’‘金手指’‘巨峰’‘陽光玫瑰’‘妮娜皇后’‘甜蜜藍寶石’‘無核紅寶石’‘紅地球’‘無核克瑞森’等。
設施葡萄多采用“高寬希垂”式整形,采用高干直立主干+高V型葉幕和水平葉幕,基本釋放架面空間,進行機械化操作,一般配備旋耕機、除草機、打藥機、施肥機、斷根機、枝條粉碎機等農業機械化裝備,部分基地配備物聯網、設施環境監測、肥水一體化等設備,初步具備了高標準、高效率、高品質的現代化果園生產能力。
龍口市設施葡萄雖然具備一定規模,但僅占葡萄栽植總面積的20%,而且存在布局不合理、經營主體分散、設施裝備較為落后等問題,基本以拱棚、塑料大棚等簡易避雨棚為主,保溫蓄熱能力不足,應急補光、水肥一體化、自動化調控設備使用少,水電路等基礎配套設施不完善,設施自動化、智能化水平還較低。
龍口市傳統知名區域品牌有“鎮沙葡萄”“后田葡萄”“北皂玫瑰”等,多以種植地域命名,銷售各自為營,沒有形成合力,而且以鮮果地頭零售批發為主,沒有形成直銷、電商等多元化銷售網絡,缺少核心品牌,未形成強有力、可持續的品牌運營能力。近年來,南方早熟葡萄不斷侵占本地葡萄銷售市場,削弱了北方晚熟鮮食葡萄耐貯藏的優勢,直接影響龍口市冷庫貯藏鮮食葡萄的價格和銷量。
現代設施專業化管理和技術人員相對缺乏,受年齡和投資成本限制,新設備、新技術接受程度不高。設施葡萄花果管理用工集中、專業性強,易出現雇工難、雇工貴等問題,嚴重制約產業規模化發展。以葡萄修穗為例,陽光玫瑰葡萄修穗人工為1.2元/串,在集中用工季,不包含吃住費用,云南熟練的年輕技術工人800~900串/天,本地年齡大的工人400~500串/天,且修穗水平高低不齊。
龍口市設施葡萄品種仍然集中在比較容易栽培的‘玫瑰香’‘巨峰’‘無核克瑞森’等品種,新引進的‘陽光玫瑰’‘甜蜜藍寶石’‘妮娜皇后’等品種,雖然市場熱度很高,但由于配套栽培技術較難掌握,對設施環境條件要求較高,導致生產的果實品質差距較大,尚未形成較好的新品種迭代優勢。根本原因是葡萄產業新品種培育創新能力不足,本土傳統品種選育更新速度慢,優勢品種選育延續能力弱,未能形成連續的“產學研”發展層次。
龍口市葡萄設施多建設在平原地帶,受耕地保護政策影響,新發展勢頭下降,未來應加大產業規劃和政策引領,注重老舊低效設施園改造,在原有露地葡萄栽培區域的基礎上進行設施改造升級,真正打造成為北方現代化設施葡萄優勢主產區。
鼓勵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大自主品牌培育力度,強化本土品牌宣傳意識,營造良好的市場氛圍,在銷售端加強分級管理,讓果農以質售價,互相取長補短;讓客商按品定價,做好農產品經紀人。通過商標注冊、“三品”認證、產品升級等措施,在種植生產、冷鏈運輸、保鮮倉儲、電商品牌、物流包裝等全產業鏈上進行開發延伸。
鼓勵流轉土地,適度進行設施規模化生產經營,加大種植戶培訓力度,推廣應用現代化設施栽培管理技術,實行精準化肥水供給、綠色病蟲害防控、機械化田間作業、生態化園區管理等,打造智能、省力、綠色、生態、高效的果園管理,吸引更多年輕人走進農業、熱愛農業、勤勞致富。
鼓勵經營主體發展多品種種植,覆蓋全成熟期(5-11月)。目前龍口市葡萄主栽品種20余個,均經受了市場的考驗與沉淀,應避免追新盲目發展,因地制宜,因人而宜,發展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在發展的同時,加強傳統品種栽培技術改良和品質提升,如高品質設施栽培巨峰葡萄市場售價可賣到30元/kg,經濟效益不差于新品種。
一是建設新型設施棚體,如使用新型保溫墻體、連棟玻璃溫室等實現溫度智能化控制。二是老舊低效設施園改造,應用大跨度設施棚體,增高增寬免立柱,提高宜機化水平。三是充分利用設施葡萄空間和時間優勢,開展種養結合、復合種植等多元化種植,增加葡萄園生物多樣性和單位面積多元化產出。四是學習日本設施葡萄生產經驗,利用山地坡度設計設施棚體,收集山林豐富有機質和雨水,配合蓄水進行水肥一體灌溉,實現山區園地的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