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峰 竇龍 張璐
摘 ???要:國防教育與心理教育是高等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兩者在立德樹人目標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育人實踐中具有高度的互補性。國防育人與心理育人的協同發展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價值追求,以健康人格為實踐指向,以抗逆力理論為紐帶橋梁。通過從心理困境的源頭、“對終極關懷的察覺”和防御機制建立三個層次上探究兩者的內在協同機制,對于從心理育人視角改進國防教育的針對性,以國防教育元素擴展心理育人的邊際效應,以及強化國防心理教學研究促進大學生身心全面發展,探索新時代高校素質教育發展的新路徑具有重要且現實的意義。
關鍵詞:國防育人;心理育人;素質教育;協同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24)06-0039-04
大學生是未來社會新型生產力的主要創造者,他們的綜合素質狀況關系到國家的國力興衰和發展命運。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大計”[1],并提出了“發展素質教育”“深化全民國防教育”和“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等具體而明確的要求,為高校國防教育和心理教育融合協調發展,實現協同育人功效提供了基本遵循。高校國防教育和心理教育在立德樹人目標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育人實踐中具有高度的互補性,兩者的協同發展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破解當前高等教育中的改革發展難題,而且能有效促進高校素質教育發展,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高質量人才支撐。
一、國防育人與心理育人協同發展的理論依據
國防教育以明確的主導性、強烈的政治性、鮮明的思想性、顯著的時代性等特征,一方面發揮著明顯的德育功能和集中強化效果,在民族精神教育、紅色革命教育、憂患意識教育、使命擔當教育、斗爭精神教育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另一方面則在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中,通過軍人戰斗精神培育的心理強化機制,培養學生高昂的士氣、樂觀的精神、勇于冒險的膽識和堅毅剛強的品質。此外,軍事技能訓練是具有一定生理負荷強度的體育訓練,有助于學生的健康素質與運動素質提升以及神經系統、大腦機能的開發調節。
(一)全面發展是國防育人與心理育人協同發展的價值追求
素質教育的目標指向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2]。在諸多方面,人的個性的自由發展與人的本質規定相聯系,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人的本質力量的發展集中體現在人的個性發展上,是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素質在不同領域中的集中統一,并且教育作為傳播知識和經驗智慧的重要手段,是人的素質形成和提升的主要動力源,“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
國防教育與心理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在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指引下,以不同的側重點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提供協同育人的價值功效。國防教育的系統性決定其本身所具有的綜合素質培養功能,能夠有效在鑄魂精武尚謀的思想政治素養、科技人文戰略的文化智力素養、健體強心抗挫折的身心健全素養、陽剛熱血奉獻的高品質審美素養以及辛勤誠實自強的崇高勞動素養等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的育人格局中發揮重要而獨特的作用和價值。心理教育則在育心與育德相統一、知識與方法相并重、健體與強心相融合、心美與審美相促進、自我教育與勞動教育相同步的育人格局中有著不可替代的育人價值。這就決定了國防教育與心理教育協同發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是綜合素質教育推進和深化的必由之路。
(二)健康人格是國防育人與心理育人協同發展的實踐指向
“健康人格的塑造是推廣素質教育的核心,也是促進個體融入社會發展和推動社會變革的重要內容,是體現高校教育社會價值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四五”規劃在“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中提出“重視青少年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教育”。近年來的實證研究表明,國防教育與心理教育在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過程中存在著直接而顯著的關聯,體現出兩者協同發展的實踐指向相一致。
《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18~24歲青年的心理健康指數低于其他各年齡段,抑郁水平呈現隨年齡增大而降低的趨勢,焦慮的平均水平顯著高于成人期的其他年齡段,這一年齡段正是青年的大學生涯階段,因此,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較為多發,需要重視他們健康問題的預防與干預。
針對普通高校大學生綜合國防素質的實證測量發現,當前大學生的“國防身心基礎”總體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其中男生顯著優于女生,而在“國防價值情感”和“國防行為取向”維度上,女生顯著高于男生。調研還表明,大一學生在總分和國防身心基礎上得分顯著高于大二學生;在國防認知和國防技能上,大一學生得分顯著高于其他年級學生[4]。大學生在國防素養上體現出的心理維度的分化顯現出國防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預防和干預功能。
綜合上述論證,不難發現國防育人與心理育人協同發展的必要性。首先,“國防身心素養”的性別差異表明男女生在國防教育中的興趣傾向、先天素質和接受能力上的不同,因此針對男女生的不同心理特征開展差異化的國防教育更具有科學性。其次,“國防價值情感”和“國防行為取向”方面的性別差異則暴露出“國民性塑造過程中男性主體責任意識不足、陽剛之氣缺乏等問題”,反映了泛娛樂化時代對大眾(尤其是男性)戰斗精神的消解,以及在復雜嚴峻的國際競爭中“使對手國家中的男性心理在不知不覺中普遍雌化”,“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等文化戰略的運用,已成為國家文化安全戰略亟待解決的問題[4]。最后,“國防身心素養”的年級差異則表明新生入學的集中軍訓和大一階段的軍事理論課程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心理素養和國防素養,但隨著年級的升高,國防教育的逐步缺失和影響的逐步減弱恰恰導致了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問題。
(三)抗逆力理論是國防育人與心理育人協同發展的紐帶橋梁
抗逆力可視為“一種人內在心理的彈性和韌性,雖然會受挫、傷心、自責,但也會百折不饒,堅強地維持著與環境的互動,為生命提供能量”[5]。抗逆力理論關注個人在應對逆境時的積極心理反應。通過抗逆力的鍛煉與培養,受教育者能夠靈活處理人生壓力,并在逆境中學習、再成長,進而重獲信心、力量與新生,最終實現個體的發展進步??鼓媪碚撓蚪逃I域的拓展,使其本身逐漸超越了心理療愈的單向功效,具備了較強的通過主動、前置的抗逆力教育提升個體綜合素質能力的重要意義。
國防教育與心理教育都將培育學生的抗逆力作為教育的重要目標。近年來,心理學掀起的積極心理學熱潮便將“逆商”的培養作為核心任務之一,將“韌性”作為四大支柱之一,重視將正向的消極轉化為積極的心理能力[6]。國防教育理論與實踐則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革命英雄主義教育和黨史國史軍史教育為重點,其中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為國家統一、獨立、富強而浴血奮戰的歷程,革命先烈、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和光輝業績,以及軍事訓練中的意志力考驗環節等知識技能即是抗逆力培養的豐富資料。
可見,心理教育與國防教育都將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他們承受挫折的能力擺在突出的地位,兩者的育人宗旨與主要目標基本一致,但方法途徑各有特點,為兩者以抗逆力理論為紐帶橋梁推進協同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
二、國防育人與心理育人協同發展的內在機制
國防教育的核心與基礎是以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中國化的豐富成果為內核的軍事教育。軍事理論課程與軍事技能訓練除了對學生的品德素養、智育發展、體育拓展等具有深刻的影響作用之外,軍事斗爭所具有的對抗性、殘酷性和復雜性,也使國防教育具備了特殊的心理育人功效。
第一,國防教育應注重學生國防精神的培育,“國防精神屬于人文精神的范疇,而且現實地處于人文精神的高端地位”。國防精神中所蘊含的愛國、犧牲、奉獻、奮斗、尚武、自強等元素既能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隱患發揮有效的療愈功能,又能在生存哲學的高度對大學生的心靈給予強大的靈魂熏陶。
戰爭與和平是人類有史以來的永恒主題,孫武在2 500年前就已提出了“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著名論斷,道明了軍事關乎國家、民族甚至人類的生死存亡的重要意義,毛澤東則進一步指明了“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戰爭是流血的政
治”[7],并號召廣大人民擁護正義戰爭,反對非正義戰爭。如此,國防教育便具有了通過學習戰爭、研究戰爭、準備戰爭以使青年學生真正的敬畏戰爭、珍愛和平,并能從人類發展的歷史必然性中體會到生命的美好與可貴,從靈魂深處感悟到人生的真切價值與意義,從政治哲學的高度理解和平與戰爭的深層邏輯,進而不懼斗爭,珍惜生命,積極進取,努力活出精彩的人生,實現對自我人生“終極關懷”的“察覺”。
第二,在源頭上,國防教育能有效緩解焦慮的加劇。存在主義心理動力學所歸納的四個心理沖突根源都能在國防教育中得到有效回應。戰爭本身就是“階級斗爭的最高表現形式”,是關于生死與自由的最為劇烈的沖突。毛澤東指出:“革命戰爭是一種抗毒素,它不但將排除敵人的毒焰,也將清洗自己的污濁?!盵7]通過馬克思主義軍事思想教育,黨史、新中國史、軍史教育,以及革命英雄的光輝事跡教育,能夠使學生從根本上認清死亡與生存之間的辯證關系以及超越生死的精神信仰和遠大志向的真實意義,認清由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所決定的自由的局限性與可能性,排除“無意義感”與“人生迷茫感”,激發學生的積極心理本能,自覺形成積極向上、不畏艱難、堅強勇敢的品質,增強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提升心理彈性。
第三,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關系的總和”[8],個體孤獨感產生本質原因是其社會性的喪失或其社會關系掌握的不確定性。國防教育能有效完成“人的社會化”的功能,其中的實踐拓展內容以注重團隊協作、培養集體主義觀念為主要特征,如軍事技能訓練強調“不拋棄、不放棄”的作風,患難與共的情誼和眾志成城的團隊精神,能使學生在艱苦的訓練中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力量,體會融為集體一分子的歸屬感與安全感,大幅度消解孤獨和無依靠的心理焦慮。
第四,在防御機制上,國防教育具有豐富的方法路徑。軍事科學自誕生之日起便伴隨著心理學科的應用,一方面心理學理論運用于戰場而產生了心理戰、認知戰等戰爭手段和形式;另一方面心理學運用于軍事臨床治療和軍事行動而產生了軍事心理學。在攻防兩端的諸多應用中,一個重要的方面便是鑒定并提高軍事人員的基本心理品質,因為“從事高危行動的軍事人員要執行的任務,通常都涉及事關重大并且極為敏感的國家安全問題,需要采取非常規、非標準化或者非傳統的戰術。因此必須具備敏捷的思維、專業的知識、積極主動的精神以及豐富的常識,方能保證任務的成功”[9],為提升此類人員的心理適應性,就必須開展體系化、科學化的心理防御性訓練,在教育內容的設計上側重文化適應性、情緒穩定性、自主性、團隊意識、堅韌性、道德勇氣和忠誠度的培養。
當代大學生生活在物質資料豐富、學習條件優渥的社會主義新時代,使他們擁有超越以往的知識面和自主能力,但相對優越的成長環境也導致部分大學生精神空虛,怕苦畏難,意志力脆弱,萌生“躺平”意識或產生心理障礙。作為軍事科學的延伸和素質教育的載體,國防拓展實踐活動對于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積極影響,能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豐富教育活動中有效提升大學生抵抗逆境的能力,促使個體面對壓力和困境時作出合理的行為選擇,歷練敢于擔當、勇于奮斗、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和人生態度,使大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同時,國防教育的自律性和強制性是對大學生意志品質的嚴峻考驗,能有效提升他們的心理素質,這種育人功能是其他教育方式無法比擬的。
三、國防育人與心理育人協同發展的實踐路向
教育領域各學科之間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教學的交叉融合,不僅能夠緩解當前高等教育資源緊張、教學任務互相干擾、教學內容重復等難題,而且能夠破解當前普遍存在的教育方式單一、學生學業繁重、理論與實踐割裂等現實困境。國防育人與心理育人在理論與實踐雙重層面的高度互補性,為兩者的協同發展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實踐路徑。
(一)從心理育人視角改進國防教育的針對性
心理學以其對于心理活動影響下的人的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的科學研究而對當代教育科學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尤其是近年來蓬勃發展的積極心理學研究以及教育心理學的深入發展,為改進國防教育的有效性與針對性提供了嶄新的發展方向和豐富的理論支撐。
一方面,積極心理學在本土化的過程中汲取借鑒了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中的正向能量,以對“美德、意義、韌性、幸福”的聚焦來探索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需的必要精神成分,對于改進國防教育中過度關注“苦難教育”而忽視“幸福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藙谌S茨在《戰爭論》中指出,精神要素“是戰爭中最為重要的問題之一,它們在戰爭領域中無處不在,并跟支配與推動整個物質力量的意志緊密相連,結成一體”[10]。
因此,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首先要解決的是大學生的深層精神動力問題,掌握成長成才的“刀刃”,才能一往無前、奮力拼搏。然而,科技推動下的現代社會在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的同時也大幅度增強了人們的焦慮和消極情緒,并在一定范圍內超出了人們維持正常生活節奏的限度,從而干擾了個體的身心健康。國防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理應充分發揮其在精神指引方面的積極因素,為當代大學生擺脫精神負擔,使其從消極被動的狀態中解放出來。幫助他們加強以積極為核心的個人品質的培育和建設,是改進當前國防教育的務實之舉。
另一方面,教育心理學認為“教育是一個人的‘上層建筑,但它只能通過社會過程和個人的認知、情感、動機過程去實現,所以受到社會、心理、生物制約”[11]。因此,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和改進是新時代深化國防教育不能忽視的重要支點。魯登道夫在《總體戰》中指出,“我們需要一個身強力壯、精神健康的民族,它堅韌不拔,持續作戰,摧毀敵人的意志;它從容淡定,在前線、后方甚至敵占區都能夠安然地對待戰爭所帶來的痛苦;它能識別各種危險,并不會因為戰爭的延長而動搖信念”[12]。加強和深化新時代的國防教育就需要從改進大學生的“上層建筑”入手,借鑒心理學在教育場景、實踐教學中的應用,注重在教育情境中發生的認知、情感、動機、學習、發展過程,優化大學生的精神“彈性”,為他們邁入社會、承擔時代重任奠定堅實的身心基礎。
(二)以國防教育元素擴展心理育人的邊際效應
高校心理教育分為專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識類必修課,是思政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大多數高校的高度重視。然而,當前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存在著育人對象心理問題成因的多維性和復雜性與方法手段孤立性之間的矛盾。具體表現為高校在日常開展心理咨詢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往往將心理育人的專業化和職業化導向簡單機械地理解為心理學化,導致心理咨詢與心理健康教育在實際工作中存在將學科支撐過度側重于心理學的偏見和誤區。并且,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日常督導、業務培訓和學術交流等多數情況下也過度局限于心理學學科,導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日益疏離甚至輕視、排斥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良傾向[13]。這使得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實際效應與育人價值追求之間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偏離。針對這一問題,基本的解決策略便是拓展心理育人的渠道和途徑,引入多樣化的教育手段,擴展心理育人的邊際效應。
作為高校學生全員參與的國防教育活動,通過充分發揮理論與實踐環節豐富的教育資源和手段,能有效克服當前心理育人普遍局限于心理咨詢和心理健康課程等較為孤立、機械、片面的育人模式,大幅度拓展心理育人的邊界,有效促進心理育人“療心”與“育德”融合功能的發揮,亦能通過塑造健康積極的心理基礎,促進積極社會心態的構建。
此外,已有關于軍校生和國防生的研究表明,軍事訓練與青少年的人格發展和塑造存在著顯著相關性[14],合理負荷之內的軍事訓練對學生的情緒穩定性和意志力提升方面有直接的正向影響,但長時間高強度、嚴格的軍事訓練不利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因此,進一步深入研究軍事訓練對普通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的影響,對于為國防教育提供科學的心理學支撐的同時拓展心理育人的邊際效用具有雙重的必要性與實際價值。
(三)強化國防心理教學研究
學術界對于國防心理早有關注,并形成了一定的理論成果,認為國防心理由基礎反應能力、國防認知、國防感情、國防意志四大部分組成,正確掌握國防心理的結構特點,有利于增強國防教育內容的針對性、國防教育方法手段的科學性和國防教育活動的創造性[15]。然而長期以來,對國防心理的研究并未引起更多的關注,在實際的高等教育體系當中更是缺乏教學實踐的著力點。未能發揮其在國防育人和心理育人中應有的功能和成效,是造成國防育人與心理育人沒能較好地協同發展的基礎原因。
當前,我國的教育理論改革發展已經步入深水區,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教育所承擔的基礎性、戰略性功能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為凸顯,國防教育和心理教育在高校育人體系當中所承擔的重要角色更是毋庸置疑。因此,加強國防心理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構建國防心理學的學科體系,形成規范、科學的學科發展路徑,促進國防教育與心理教育的交叉研究,并將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有效融合,實質性地推動國防育人與心理育人協同發展,發揮出兩者協同溢出效應的綜合育人功效,對于探索新時代高校素質教育發展的新路徑具有重要且現實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1).
[2]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3]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0.
[4] ?程春,闞閱.普通高校大學生綜合國防素質的量表編制[J].應用心理學,2022(1).
[5] ?沈之菲.心理彈性:抗逆力的本質[J].思想理論教育,2010(22).
[6] ?王靜,霍涌泉,魏晨晨,等.當前積極心理學變革的新趨向及理論價值[J].心理學探新,2021(4).
[7]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480,457.
[8]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
[9] ?凱莉·H 肯尼迪,埃里克·A 齊默爾.軍事心理學:臨床與軍事行動中的應用(第二版)[M].王京生,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7:60.
[10] ?克勞塞維茨.戰爭論[M].魏止戈,譯.武漢:華中科技大學 ?出版社,2019:162-163.
[11] ?戴耘.教育心理學的危機:挑戰和定位[J].華東師范大學 ?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11).
[12] ?魯登道夫.總體戰[M].魏止戈,譯.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 ?版社,2021:31.
[13] ?潘莉,董梅昊.高校心理育人面臨的現實難題及其突破[J]. ?思想理論教育,2019(3).
[14] ?陳愛玉.軍事訓練對人格發展的影響——基于軍校學 ?員和國防生的實證研究[J].青年探索,2015(6).
[15] ?龔建.國防心理構成及其對國防教育的啟示[J].軍隊政 ?工理論研究,2006(2).
[責任編輯 ?姜 ???雯]
收稿日期:2023-10-20
作者簡介:王瑞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綜合素質教育學院講師
基金項目:教育部港澳臺學生國情教育項目“農林高校加強港澳臺學生國情教育的素質教育模式研究”(2023年);陜西省十四五規劃課題“以國防教育為載體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創新機制研究”(SGH23Y2219);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2年基本科研業務費人文社科項目思想政治理論研究專項“以國防教育為載體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創新機制研究”
(2452022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