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菊


癌癥是一種慢性病—雖然暫時無法與其他常見慢性病相提并論,但無論是患者確診癌癥后生存的時間,還是調整了年齡結構后癌癥的死亡率,都在不斷改善。相信,隨著新藥物和新技術應用于臨床,以及國家醫保政策對于抗癌藥物的進一步覆蓋,癌癥的預后會不斷變得更好,人們的“癌癥觀念”也會慢慢改變。
現在,“談‘癌色變”的心理更多地出現在患者確診伊始;后續,隨著了解的增加,獲悉有很多治療藥物(如單抗藥物、靶向藥物和免疫治療藥物等)可以選擇,患者悲觀的看法也會跟著改變。“恐懼源于未知”,所以,只有向人們傳播更多的關于癌癥的知識,讓患者知道更多的關于癌癥的“未知”,才能幫助他們認識恐懼、面對恐懼,并最終戰勝恐懼。
本期,我們就從破解“未知”開始。
親愛的朋友們,今天我們要說一類談之讓人心情格外沉重的疾病—癌癥。為什么大家心情沉重呢?因為大家都害怕它。不過,只害怕是不夠的;越是可怕的疾病,我們越應該走近它,面對它,了解它,認識它,最終找到戰勝它的方法。所以,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一聊癌癥。
一、腫瘤≠癌癥
在正文開始前,我們先來介紹一對可能引起你困擾的概念:腫瘤和癌癥—這兩個詞是一回事嗎?
“名以別差異”,雖然這兩個詞經常被人們混在一起說,甚至隨意替代使用,似乎是同義詞,但它們并不完全相同。“腫瘤”指在身體局部形成的腫塊,分為良性和惡性兩種—良性是好的,惡性是不好的。嚴格來說,只有惡性的腫瘤才叫“癌癥”,而良性的腫瘤就只叫“腫瘤”。
所以,相比癌癥,腫瘤包含的范圍更廣—“腫瘤=良性腫瘤+癌癥”。
二、癌細胞的誕生
言歸正傳,下面我們從癌細胞的誕生談起。
不知道大家看沒看過動畫片《工作細胞》,片中提到“人體是由372,000億個細胞構成的”。雖然數量如此多,但“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聚,這些細胞可以構成組織,然后組織構成器官,最后器官組合在一起構成人體;散,每一個細胞都是一座微型加工廠,源源不斷地產生能量,默默地經歷分裂、增殖和死亡,不斷更替,維持著我們的生命。
然而,細胞分裂是一項高難度的工作,稍不留神就會出現狀況。比如,由于一些外界的原因或自身的問題,會使基因發生突變,繼而導致異常細胞產生—目前,已知的這種基因大概有100多個。不過,這些異常細胞也難得愜意,因為它們剛一出現就會被我們的免疫系統盯上,并被免疫大軍追殺。但是,“不怕一萬,就怕萬一”,一旦這些異常細胞僥幸逃過了免疫大軍的追殺,就會在身體里安營扎寨,并搖身一變成為“癌細胞”。
癌細胞非常可怕,因為它不會自然死亡,這點和正常細胞完全不同:正常細胞一生只能分裂50次左右,且分裂時細胞增殖達到一定密度后就會停止,比如我們胳膊上有處傷口,等傷口長好了之后,細胞分裂就會停止。從更新的頻率來看,小腸絨毛上皮細胞2~3天更新一次;皮膚細胞2~4周更新一次;肝臟細胞約150天更新一次;骨骼細胞約10年更新一次;心肌細胞約20年更新一次……而癌細胞不斷分裂卻不會死亡—這種“變態”的發展過程,擠占了正常細胞的生存空間,搶占了正常細胞的營養供應,使正常細胞喪失功能,最終導致身體淪陷。
三、癌細胞的“朋友”
前面我們說了,“一些外界的原因或自身的問題”是癌癥的始作俑者,那么都是什么在助“癌”為虐呢?這里,我們為大家介紹最常見的3個。
1.慢性損傷
如果我們的身體存在慢性損傷,比如長期破潰無法完全愈合的傷口,被假牙反復摩擦的牙齦和舌頭,體內長出的小肉瘤的擠壓等,就會增加受傷部位修復的次數。而修復是細胞分裂的結果,所以,修復的次數多了,細胞分裂的次數也會變多,患癌癥的概率就隨之增加。
典型的如吸煙會使肺部出現慢性損傷,因此,吸煙的人比不吸煙的人患肺癌的概率要高。酒精會使食道和胃黏膜出現慢性損傷,因此,過量飲酒的人比不飲酒的人患胃癌的概率要高。暴曬會使皮膚表面出現慢性損傷,因此,長期暴曬的人比不常日曬的人患皮膚癌的概率要高。
2.不良飲食習慣
(1)飲食沒有規律。
不吃早餐、愛吃夜宵,這種飲食習慣對胃的功能損害極大。愛吃夜宵的習慣尤其不好,這等于在胃需要休息的時候強迫它起來工作,就像我們想睡覺的時候被迫去寫作業一樣,非常抵觸,也非常痛苦,長此以往就會引起不良后果。
(2)吃飯過快、過飽。
如果吃得過快,則咀嚼必然不會多么細致,“粗放式”的食物殘渣就可能損傷消化道黏膜,產生慢性炎癥;同時,由于咽下食物的體積較大,容易對食道產生機械刺激,時間長了也可能引起消化道損傷,誘發癌變。如果吃得過飽,細胞的負擔會加重,容易導致細胞發生變異,而使癌癥的發病率增加。
(3)愛吃腌制和油炸食品。
蔬菜、鮮肉等腌制后會產生大量的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是公認的致癌物,長期食用會增加癌癥的發生風險。油炸食物在制作時因高溫失水會產生丙烯酰胺等致癌物,長期食用也容易引起癌癥。
3.電離輻射
電離輻射會造成DNA的破壞和基因突變,而且離輻射源越近、接觸電離輻射時間越長,危害越大。對于CT、X射線等產生的電離輻射,我們或多或少都有所耳聞;容易被忽略的電離輻射來自一些自然放射源,如某些裝修用的石材、土壤中的氡氣等。
提到了電離輻射的危害,想必會有人問:“使用電腦、手機會不會造成什么影響呢?”一般情況下,電腦、手機等產生的非電離輻射是安全的。目前的研究認為,短時間接觸普通電器所產生的輻射不足以對組織產生任何類型的損傷;但是,科學家們仍然無法確定長期接觸是否會發生問題。所以,我們也要控制日常使用電腦、手機的時間。
四、癌細胞的勁敵
其實,細胞在復制過程中發生錯誤的概率很大,所以如果只從這方面來說,我們每個人都是潛在的癌癥患者;但是,為什么得癌癥的只有一小部分人呢?
此時,就不得不提癌細胞的勁敵—我們身體強大的免疫系統了,它是可以把癌細胞扼殺在“萌芽”中的身體健康守衛者。人體每天都在產生異常的細胞,而我們的免疫系統會時刻監視細胞的新陳代謝,一旦發現異常,立即行動,絕不遲疑和手軟。免疫系統的主力部隊是3類免疫細胞:NK細胞、T細胞和B細胞。
NK細胞是第一道防線,它們反應迅速,可以在發現敵情的第一時間就快速響應,攻擊癌細胞,同時召喚其他免疫細胞前來助戰。T細胞可以把癌細胞牢牢地粘住,然后用獨特的武器—“酶”來消滅癌細胞。B細胞則會分泌一種特殊抗體—“免疫球蛋白”,形成體液免疫而無差別地攻擊癌細胞。3類免疫細胞并肩作戰,共同制敵,贏得最終的勝利,從而保證我們的健康。
綜上可以看出,癌癥的發生和發展并不是一個短暫的過程,而是長期以來各種不利因素疊加在一起的結果。需要知道:在這段漫長的時間里,無論我們從何時開始干預(如避免慢性損傷、養成健康飲食習慣、遠離電離輻射等)都不算晚,從點滴做起,不給癌細胞可乘之機,做到防患于未然。
為什么癌癥難以治療?
正常細胞之間的黏著性較強,而癌細胞之間的黏著性較弱,這一特點讓癌細胞更容易在體內分散和轉移。所以,相較于“安土重遷”的正常細胞來說,癌細胞“居無定所”。
同時,癌細胞還善于偽裝,而偽裝后的癌細胞會四處游竄。比如,癌細胞會將自己偽裝成白細胞,并潛伏進人體的淋巴系統,然后順著淋巴系統這條“高速通路”到達其他系統。再如,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名為CD47的結構蛋白質,它會附著在癌細胞的表面,使其看起來與普通細胞一樣,向免疫系統“宣告”自己是安全的,從而成功躲避T細胞的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