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珊妮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持續推進,“教、學、評、研”一體化教學研究隨之全面展開,高中數學教師的教學方式也在與時俱進創新改變,有效提升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和更好地培養學生學科素養成為高中數學教師的共同目標。本文就“教、學、評、研”一體化模式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意義和應用實踐開展討論。期望通過闡述可以逐步深化教師對“教、學、評、研”一體化模式的認識,并全面把握借助“教、學、評、研”一體化模式優化數學課堂教學的規律,為更有效促進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教、學、評、研”一體化模式;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應用;策略
所謂“教、學、評、研”一體化教學模式,是指在具體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全面將“教、學、評、研”四個環節融為一體,統籌推進課堂教學的一種具體教學組織方式和具體教學策略[1]。通過將“教、學、評、研”一體化模式引入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組織的不同環節,對于逐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具有較為積極的促進價值。高中數學教師要從內心深處重視起對“教、學、評、研”一體化教學模式的認真研究和探索,并積極地在后續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挖掘該教學模式的應用優勢和價值,全面地對當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解決,從而助力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和每個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高質量培養。
一、“教、學、評、研”一體化模式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一)全面轉變數學課堂教學的基本組織形態
積極將“教、學、評、研”一體化模式引入高中數學教學組織的不同環節,可以促使教師全面從“教、學、評、研”一體化推進的視角,對當前課堂教學組織方式、課堂教學方法運用、課堂評價策略、課堂互動模式等進行系統優化和改進[2]。如在教學環節積極引入信息化教學,在學習環節全面強化合作學習,在評價環節更加注重多元評價等,從而可以優化課堂的教學組織形態,為高中數學課堂的有序教學組織注入濃濃的新鮮感,給予學生更為良好的數學課程學習體驗。
(二)有效提升數學課堂教學的總體質量和水平
以往高中數學課堂的教學中依然存在較多的問題,如知識講解枯燥乏味、技能教授被動灌輸、評價客觀性不高、不注重教學研討等,使得課堂教學質量的持續提升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響。通過全面地將“教、學、評、研”一體化模式引入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組織的不同環節之中,可以促使教師充分挖掘該教學模式的應用優勢,全面地將“教、學、評、研”進行統籌推進,對當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有效化的查漏補缺。如課堂教學枯燥乏味,則促使教師在教學環節引入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被動灌輸,則促使教師在學習環節引入合作學習法;課堂評價客觀性不高,則促使教師在評價中引入多元化評價模式,從而可以逐步補足數學課堂教學的薄弱環節,全面提升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
(三)更為有效地發展學生數學學科素養和能力
傳統數學課程教學中一些教師依然受到應試教育理念對于課程教學的影響。如在課堂教學中更加注重對學生學習成績的關注,而弱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使得學生的發展受到了較大程度的影響。通過積極地強化“教、學、評、研”一體化研究,可以促使教師轉變教學思想,全面地重視起對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工作,并積極地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來強化興趣激發[3]。引入合作學習法,來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引入多元化評價機制,來更好地發展學生數學遷移應用能力、數學綜合實踐能力,從而有利于每個學生獲得逐步發展與全面提高。
(四)逐步提升數學教師的執教能力和執教水平
通過恰當、合理地將“教、學、評、研”一體化教學模式引入數學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并積極地開展應用探索,可以促使高中數學教師全面強化對新課標的研究,并樹立素質教育思想,同時積極地學習關于“教、學、評、研”一體化教學模式有效應用的理論知識、教學技能,同時在后續的應用探索中強化與教師同行、優秀名師的互動溝通,學習其他教師關于“教、學、評、研”一體化教學模式有效應用的具體方法和經驗積累,并在與名師討論中對當前“教、學、評、研”一體化教學模式應用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全面解決,從而可以拓展教師的教學視野,有效發散教師的教學思維,助力教師更好地把握數學課堂教學的規律,進而提升教師的執教能力和水平。
二、“教、學、評、研”一體化模式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一)在教上:注重信息化教學
傳統的高中階段數學課堂教學組織中采用的教學方法相對固定。如一般使用“板書+口授”這種固定化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組織,使得數學課堂的基礎知識講解枯燥乏味,無法有效地激發學生對于數學課程內容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自然會使得教學質量的提升受到了影響。需要教師全面立足當前教學中存在的短板,并在教學環節合理引入信息化教學模式,來對當前的課堂教學組織方式、基本知識講解策略、具體師生互動形式等進行全面優化和系統改進,從而逐步提升數學課堂教學的具體性、生動性和趣味性,讓學生在濃厚興趣的激發下,全身心地投入對相關數學內容的學習之中,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和教學潛能的釋放。例如:在講解《集合的概念》小節內容時,教師要注重信息化教學。其一,進行趣味導入。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圖片展示一個關于集合描述的概念圖,如圖中包含兩個集合,且有重疊部分。并借助思維導圖對該節課包含的基礎知識點進行呈現,如在思維導圖不同的節點分別展示集合的概念、集合的三要素、集合的表示方法等基礎知識,并運用五角星☆或者三角形△標記學習的重點和難點,讓學生初步感知本節課的具體學習內容構成。其二,進行趣味講解。教師可以運用幻燈片就思維導圖工具展示的不同知識點進行講解,如對于集合的三要素,教師可以結合具體題目分析確定性、互異性、無序性三個要素,并結合微課視頻展示具體的分析案例,還可以借助交互式電子白板來隨機提問學生,強化課堂互動交流,逐步激發學生興趣。其三,課堂練習。教師可以借助電子白板展示在線練習題目,讓學生立足課堂進行鞏固練習,如展示關于考核集合三要素的題目,讓學生進行作答,并借助課件展示答案,運用微課視頻為學生進行具體講解,真正借助信息技術讓課堂教學趣味十足。
(二)在學上:強化合作學習
傳統的數學課堂學習過程中一般是以教師為主導,讓學生進行被動式聽講,這種“灌輸式”和“填鴨式”教學,使得學生不能以更為積極的姿態參與到對相關數學內容的學習之中,自然不能有效釋放課堂的教學潛能。需要教師立足當前學習環節存在的問題,并積極地在“教、學、評、研”一體化模式應用中有效引入合作與探究學習法,來構建開放式數學課堂,從而讓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全面深入到對相關數學知識技能的深度學習之中,有效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促進學生學習思維的激發和學習視野的擴展,為更為高質量達成數學課程教學目標鋪路架橋[4]。例如:在講解《冪函數》小節內容時,教師要強化合作學習。其一,做好合作學習準備。教師可以立足學生性格特點、學習基礎等情況的不同,合理將學生進行小組劃分,并確保不同小組之間的實力均衡一致,并設計概括性和啟發性較強的合作討論學習任務,可以設計如下任務:討論冪函數的定義、討論冪函數的圖像特征、討論冪函數的基本性質、討論冪函數的應用等,并明確后續的合作學習流程,真正為合作學習準備打好基礎。其二,注重合作學習實施。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小組開展討論,如一起結合微課案例,就冪函數的函數特征進行討論,并結合圖片對冪函數的圖像進行分析,同時讓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注重從不同的視角進行分析,提出自己的真實觀點,并分享學習經驗,總結學習思路,教師則要更加注重對學生的合作學習指導和幫扶,如為學生解疑答惑,給予學生鼓勵等,真正在合作學習中拓寬學生學習視野,激發學生學習思維,將學生在課堂的學習思路逐步引向縱深。其三,進行成果展示。教師可以引導不同小組分別登臺進行具體成果的展示,如展示本小組就冪函數的討論過程,包括討論方法運用、討論中遇到的問題、解決的具體方法,并鼓勵學生開展跨小組交流,積極進行思路和觀點的總結,進一步拓展討論成果,助力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三)在評上:實現多元評價
積極在數學課程的知識技能講解之后,組織學生進行有效化、全面化和高質量的教學評價,是推進“教、學、評、研”一體化教學研究的重要組成內容,也是教師準確了解學生基本學習狀態,全面查找學生學習薄弱環節以及助力學生改進提升的基本實現路徑。而從目前的課堂評價情況來看,評價的標準統一化,評價的形式單一,且更加注重結果性評價等,使得評價的客觀性提升受到了影響。需要高中數學教師積極地在“教、學、評、研”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應用中,合理在評價環節引入多元化的評價機制,從更為寬廣的角度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客觀化與合理化的評價,同時結合學生在課程內容學習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和不足,為學生制定針對性較強的改進策略,為每個學生學科能力的培養鋪路架橋。例如:在講解《指數函數》小節內容時,教師要實現多元評價。其一,豐富評價的形式。在評價組織與實施過程中,可以結合需要引入包括小組合作評價、學生自我診斷評價、學生兩兩互評和教師總結評價等方式。如對于學生自我診斷評價,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對指數函數性質和圖像內容的學習情況,分析自己學習的得與失,并說出自己后續的改進方案,真正借助豐富化的評價形式助力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其二,豐富評價標準。在評價標準制定上要注重面向整體和兼顧差異。如可以設計大部分學生需要達成的評價與考核標準,如讓學生了解指數函數的定義、公式、圖像、特征等,即可以評價為合格。對于學困生,則要降低評價標準要求,當學生只完成其中部分的任務即可以視為合格,而對于提高層次學生,則要提出更高的評價標準和要求,真正滿足不同學生差異化的學習要求[5]。其三,注重結果評價。在具體的評價過程中教師要更加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運用、個人提升情況、學習進退步情況的考核,全面在強化過程性評價中精準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并為學生制定針對性較強的改進方案和策略,真正助力學生的發展與提升。
(四)在研上:強化反思歸納和優化改進
全面地強化教學之后的研討和反思,也是推進“教、學、評、研”一體化教學研究的重要組成內容。而從目前的基本情況來看,教師對教學研討和教學反思工作的認識不夠深刻,且在具體的教學研討過程中存在討論的內容不夠細致、忽視歸納和反思等突出弊端,使得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不能被及時發現和有針對性解決,在較大程度上制約著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需要教師充分認識到教學之后研討工作的重要性,并積極地在“教、學、評、研”一體化教學思路的指引下,全面地強化與同行的教學研討與座談交流,積極地對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進行認真梳理和歸納反思,并結合存在的問題制定針對性較強的改進策略,從而逐步完善數學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為提升教學質量和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創造良好的前提條件。例如:在講解《對數函數》小節內容時,教師要強化反思歸納和優化改進。其一,系統回顧。教師可以聯合同行對數學課堂教學的全流程進行梳理和歸納。如分析《對數函數》小節內容的教學目標設計情況、教學方法選擇情況、課堂互動情況、教學流程安排情況等進行認真梳理和歸納,并總結得與失。如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目標設計不合理的問題,存在被動灌輸的情況,并將這些問題進行總結,分析成因。其二,強化查漏補缺。教師可以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精準化解決。如課堂教學中存在目標設計不科學的問題,則要注重對新課程標準的研究,并結合課標要求,設計面向整體和兼顧差異的目標。課堂教學方法選擇不合理,則可以立足學生特點,選擇合作學習法、案例教學法進行教學。其三,總結歸納。要求教師和同行對課堂教學進行梳理,并總結得與失,明確高效教學的流程和思路,真正鞏固教學效果,提升教學質量。
結束語
綜上所述,有效將“教、學、評、研”一體化模式引入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組織之中,對于逐步破解課堂教學瓶頸、全面助力課程教學目標高質量達成以及培養學生學科素養具有較為積極的促進作用。高中數學教師要以強烈的使命意識和責任擔當,進一步重視起對“教、學、評、研”一體化教學模式的研究、探索,并在后續的應用實踐中積極地注重信息化教學,有效強化合作學習,全面開展多元評價,積極進行高質量教學研討,從而挖掘該教學模式的應用價值,讓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更高,為更好地培養學生學科綜合能力鋪路架橋。
參考文獻
[1]田曉巍.基于“教學評一致性”要求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3(30):41-43.
[2]鞏玲.“教、學、評”一體化視域下的高中數學大單元教學實踐探究[J].高考,2023(26):15-17.
[3]江敏.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數學“教、學、評”一致性研究[J].高考,2023(25):81-83.
[4]李永林,劉群.高中數學“教、學、評”一致性的實現路徑:以“直線與平面垂直的性質定理”教學為例[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2023(Z2):47-51.
[5]張月梅.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數學“教、學、評”一致性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3(13):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