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央定點幫扶單位要落實幫扶責任,發揮自身優勢,創新幫扶舉措,加強工作指導,督促政策落實,提高幫扶實效。這為國資國企推動幫扶工作走深走實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國國際技術智力合作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智集團)自2003年起,先后對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姚安縣進行定點幫扶。中智集團作為一家從事現代服務業的中央企業,在完全靠自有資金穩健經營,不斷推動自身做強做優做大的同時,保證了定點幫扶任務的高效推進,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姚安縣于2018年9月如期脫貧摘帽,大姚縣于2019年4月成功脫貧摘帽,1名掛職干部獲得“全國扶貧開發先進個人”榮譽稱號,1名掛職干部獲得“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榮譽稱號,兩名掛職干部獲得“云南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提高站位,篤行幫扶
中智集團始終把做好定點幫扶工作作為自身重要政治責任。
一是強化政治引領
開展定點幫扶以來,中智集團黨委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2·26”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實提高政治站位,把做好定點幫扶工作作為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實際行動和具體實踐。
二是壓實主體責任
中智集團黨委每年都定期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定點幫扶工作,科學使用幫扶資金,科學謀劃幫扶項目,增強幫扶的精準性和針對性。集團在2003年就設立了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和扶貧開發辦公室(后改名為援疆援藏幫扶領導小組和辦公室),負責定點幫扶工作的組織領導和工作落實,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和總經理擔任雙組長,專職黨委副書記擔任常務副組長,領導班子其他成員擔任副組長,總部綜合職能部門負責人和兩個規模最大的二級機構負責人擔任成員,并根據領導班子變更情況多次及時對組成人員進行調整。集團堅持領導班子成員,特別是定點幫扶工作分管領導每年赴定點幫扶地區考察調研,了解當地實際情況,與當地政府共商脫貧攻堅工作,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黨的十九大以來,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和分管領導多次到定點幫扶縣考察調研,了解實際需求,督導幫扶項目進展,做到工作精準對接。
三是確保幫扶成效
中智集團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從自身實際出發,著力回答好“如何精準幫扶,怎樣精準幫扶”這個基本問題,研究制定了“定點掛職,智力投入,重點資助,扶貧開發”的工作方針,真心實意付出、真金白銀投入、真抓實干攻堅。通過進一步整合幫扶資源和力量,精心籌劃,認真部署,統籌推進產業幫扶、就業幫扶、教育幫扶、醫療衛生幫扶、社會幫扶、消費幫扶。中智集團全面超額完成向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承諾的歷年《中央單位定點扶貧責任書》的各項任務目標,打贏脫貧攻堅戰后,根據全國東西部協作和中央單位定點幫扶工作推進會精神,中智集團落實“四個不摘”要求,繼續定點幫扶大姚縣、姚安縣。
聚焦主業,謀劃幫扶
中智集團充分發揮“一體兩翼”(以人力資源服務為主體,科技創新和智力開發為兩翼)產業布局特點和在人事管理、健康福利、招聘及靈活用工、教育培訓等方面的全產業鏈優勢,聚集主責主業,謀劃幫扶項目。
一是推動地區就業
通過舉辦承辦專場招聘會、推薦適當崗位等多種形式,千方百計挖掘崗位,擴充就業渠道,支持大姚縣在上海設立了駐滬“勞務工作站”,先后向東部發達地區輸出勞動力660人,幫助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2000余人。通過扶植肉牛、食用菌等產業,直接提供就業崗位500余個。通過中智·彝繡“幸福指尖”計劃,依托兩縣的彝繡協會以及當地龍頭企業,培訓兩縣繡娘712名,復訓繡娘522名,提升繡娘的訂單化生產能力,建立彝繡直播間,引導客戶線上下單,實現繡娘足不出戶就業。
二是加強人才培養
依托中智培訓中心,輸送先進經驗,定期培訓基層干部、鄉村振興帶頭人等專項人才累計4000余人次。先后在大姚縣設立了18個“中智電腦教室”,61個“中智圖書室”;先后在兩縣設立“中智獎學金”“中智助學金”等項目,資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
三是聯動客戶優勢
充分發揮“服務400萬白領雇員”的優勢,把推動精準幫扶與客戶單位履行社會責任精準對接。多次舉辦“奉獻一份愛心,改變一種命運——慈善捐贈活動”,動員客戶單位為幫扶地區山區學校和貧困學生捐贈物資、資助貧困學生。利用中智關愛通外企雇員彈性福利電子商務平臺,在城市白領中積極推廣銷售幫扶地區的云南高原特色農產品。
因地制宜,促進幫扶
中智集團切實把幫扶工作與弘揚優秀民族文化、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徹落實云南省關于大力發展“三大經濟”(資源經濟、園區經濟、口岸經濟)緊密結合。
一是大力扶植特色產業
充分發揮幫扶地區光照足和自然、人文景觀多的優勢,重點幫助當地大力發展新能源光伏產業,光伏發電實現與南方電網并網,收益率達到近10%。大力扶植以“光祿古鎮”為代表的文旅產業,通過完善名人故居館陳、修繕革命歷史遺址等舉措,切實帶動文旅產業“活起來”。先后資助姚安太平鎮太平村“紅彬生態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姚縣鐵鎖鄉鐵鎖社區“農特產品營銷建設項目”、六苴鎮六苴社區“藏香豬養殖聯合體”及飼料廠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擴大經營規模,增加當地群眾收入。
二是推動弘揚彝族文化
利用彝繡產業的龍頭企業,簽約專業繡娘,在提升技能增加收入的同時,傳承彝繡技能,投入資金235萬元,建立彝繡產業園,不斷形成集聚效應,助力彝繡產業發展。兩縣彝繡產品持續多年承接彝繡在楚雄時裝周、上海時裝周、北京時裝周、米蘭時裝周的秀場作品制作并帶動38位高級繡娘參與;《神州錦繡》等彝繡長卷項目獻禮中華人民共和國70華誕。設立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扶持基金,幫扶姚安縣建設“三非遺”(姚安花燈、姚安梅葛、壩子腔等富有姚安特色的三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文化展演中心,幫扶傳承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是探索數字鄉村建設
利用大數據技術,動態掌握農產品的電商銷售、競爭力等情況,讓手機成為新農具,數據成為新農資,直播成為新農活,開拓了當地農產品銷售的最佳方式,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統籌資源,助力幫扶
中智集團在加大自身幫扶力度的同時,千方百計統籌社會資源,切實提升幫扶實效。
一是引入“美麗中國”項目鍛造支教品牌
自2014年引入“美麗中國”公益支教項目以來,共有247名支教老師在大姚縣6所山區學校和姚安縣各校任教,有效彌補了山區學校缺少英語、音樂、美術、計算機等專業教師的不足。開設的“無伴奏合唱”“書法與美術”等課程,深受山區孩子們的喜愛。
二是培訓專業技術人員著力補齊短板
選派上海三甲醫院資深醫療專家(主任醫師)到幫扶地區義診,組織醫護骨干人員前往上海知名醫院開展素質提升培訓。依托“愛飛翔·鄉村教師培訓”等項目,組織骨干教師到北京史家胡同小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等知名學校參加培訓。累計為當地群眾義診3600余人次,培訓教師和鄉村醫生6000余人次。
三是推動內引外聯盤活幫扶地區經濟
三次組織楚雄州企業家赴澳門參加“澳門國際貿易與投資展覽會”,將楚雄州的特色農產品和民族工藝品推向國際市場;組織澳門知名商會招商考察團到幫扶縣考察投資項目,澳門企業在大姚投資設立了“云南錦泰龍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成為大姚縣首家外商投資企業。
(責任編輯:伊 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