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堅定新時代中國青年的歷史自信,是培養肩負民族復興重任“先鋒力量”的必然要求,是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志氣的應然之舉。在數字媒體時代,提升青年歷史學習興趣,是堅定青年歷史自信的前提保障。需要我們借助數字媒體將復雜而抽象的歷史知識,轉變為趣味性、豐富性的人文資源,幫助青年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歷史教育的過程中,強化對歷史學習的興趣。為此文章結合歷史學習與歷史自信的聯系,探究數字媒體提升青年歷史學習興趣中的問題,提出科學合理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數字媒體;青年;歷史學習興趣;策略
在新時代視域下,我們要引導廣大青年堅定歷史自信,筑牢歷史記憶,懷揣偉大抱負,踏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激發青年歷史學習興趣,是深化學生學習深度,強化青年歷史自信,提升其政治認同、文化認同、道路認同的應然之舉。我們應結合時代發展特點、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與時俱進,充分利用數字媒體技術,發掘并展現歷史的魅力,調動青年學習歷史知識的積極性,從而使其在歷史學習中強化歷史自信,提振信心,汲取智慧,賦能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歷史自信是指個體或群體對自身歷史、民族精神、文化傳統及社會發展前景所持有的自信態度,包括對自身所處歷史責任、歷史成就、歷史時期的自信,是對自身歷史文化的自豪感及認同感,以及對未來發展的期待及自信。在新時代、新征程、新時期的視域下,我們要堅定青年的歷史自信,強調青年在實現民族復興這一歷史任務中的作用,進而從青年歷史觀、知識體系及社會理念等維度出發,持續強化青年的歷史使命、時代責任,增強青年的底氣、骨氣、志氣,使其成為中華民族不斷取得偉大成就、創造偉大事業、開辟偉大道路的中堅力量。通過歷史學習,青年能夠統籌、體悟、思考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道路,明確中國人民在實現共產主義道路中所付出的努力,可以從國家、民族、社會等多種維度出發,明確個體與集體之間的價值聯系,從而以史為鑒,規范自身的行為、端正自身的思想、堅定自身的理念,正確認識到自身所肩負的責任及義務。從文化認同出發,歷史學習可以幫助青年了解自身所處的民族精神、歷史淵源、文化傳統,強化自身的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豪感。同時,歷史學習還能引領青年接觸到奉獻精神、愛國主義精神、民族團結精神等人文精神,為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歷史自信,奠定了基礎。從政治意識的維度出發,歷史學習是一個思想重塑的過程,青年能夠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受到社會主義思想的影響,堅定新時代社會主義思想,提升自身的政治意識,進而提升對自身文化歷史的認同感及自豪感,對未來發展充滿自信與期待。從社會責任感的維度出發,歷史學習可以讓青年認識到自身所肩負的歷史責任及使命,調動其擔負歷史責任的意識,使其堅定對社會發展前景的自信、未來發展的期待,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總而言之,歷史學習是堅定青年歷史自信的重要抓手,是全面賦能青年健康成長的基本內容,需要我們提升對青年歷史學習的重視程度和關注力度,提升青年歷史學習的質量與效率。
在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時代視域下,青年學生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傳統歷史學習方法已經難以激發青年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借助數字媒體平臺,提供趣味性、多樣化的歷史知識,可以調動并激發青年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提高歷史教育的質量。然而在青年歷史學習的過程中,我們雖然能夠發揮數字媒體技術的優勢,調動青年歷史學習的興趣,但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方面的問題,影響到青年歷史學習的質量。
首先是質量不一。現階段,新媒體、自媒體已經成為青年學生獲取歷史知識、探索歷史問題、體悟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可以幫助教師以全新的視角出發,擴寬歷史教學的維度,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使其積極參與到歷史學習的過程中。然而通過實踐調查顯示,以新媒體、自媒體為主的數字媒體,普遍存在歷史內容參差不齊的問題,部分歷史內容存在過度夸張、錯誤或以偏概全的問題,而部分新媒體內容則存在虛無歷史主義傾向,通過獵奇的方式,沖擊著青年學生的價值觀、歷史觀,制約了青年學生對歷史自信及文化自信的堅持。此外,部分新媒體歷史平臺存在錯誤的價值引領,導致數字媒體所呈現的“價值觀點”與“大學教材”相違背。

其次是過度娛樂化。數字媒體能夠通過生動的視頻、音頻、圖形及互動功能,吸引青年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歷史學習的興趣,并且能讓歷史知識的呈現方式更加多樣化、多元化,提高青年學生的參與感,從而強化其參與歷史學習的意愿。然而在歷史內容的呈現上,很多教師普遍存在“過度娛樂化”的傾向,即過度追求“趣味性”及“視覺效果”,從而忽視歷史學習的深度性及嚴肅性,導致學生偏離學習目標,難以認識到歷史事件所蘊含的文化傳統、時代精神及人文理念,削弱了大學歷史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同時,過度娛樂化還容易導致學生只停留在對歷史知識的表面理解上,缺乏批判性思考及深度范式,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無法強化學生的歷史自信,難以引領學生肩負起歷史責任,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中。
最后是技術應用的不充分。數字媒體在提升青年歷史學習興趣中,可以讓復雜而抽象的歷史知識變得趣味、多樣、立體、形象,可以通過各類社交媒體,強化學生的參與感,以及通過融合其他學科知識,如科技、藝術、文學等,幫助學生深化學習維度。然而在數字媒體技術應用中,卻存在某種程度的技術應用問題。即難以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等技術,優化學生的歷史學習環境,強化學生的歷史學習體驗,持續保持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提升大學歷史教學的針對性及有效性。譬如很多教師常常以快手等平臺,分享歷史學習視頻,卻難以利用大數據技術,對視頻資源進行優化和推送,滿足不同學生群體的學習需求等。
通過歷史學習,青年能夠充分地了解中國歷史、文化傳統、民族精神及社會發展趨勢,明確不同時期中國所取得的成就,深刻認識、準確把握、充分理解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輝煌成就,進而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強化對中國歷史的認同感及自信態度。而在數字媒體時代,教師要在激發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前提下,持續提升歷史學習質量;要在技術應用的過程中,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更加積極、全面、自覺地參與到歷史學習的過程中,堅定自身的歷史自信。
(一)打造集趣味性、學理性為一體的歷史資源體系
數字媒體主要包括“新聞網站”“社交媒體平臺”“論壇”“博客”“移動應用程序”“視頻平臺”“音頻平臺”“電子書籍”“數字游戲”等。在青年歷史學習的過程中,教育工作者為充分發揮媒介平臺的優勢,使復雜而抽象的歷史知識、理論變得富有趣味性、形象性、生動性,應積極建設歷史學習資源體系。首先是加強資源分類。即結合青年群體的興趣特征、學習需求及個性差異,收集抖音、快手、火山小視頻、騰訊視頻平臺以及微信公眾平臺中的歷史學習資源,按照時期、地區及主題進行分類,并根據內容深度及專業程度,將歷史學習資源劃分為“初級入門類”“中級深化類”“高級專業類”等類別。如果新媒體、自媒體等數字平臺中的資源存在錯誤或不良價值導向,教育工作者應利用媒介技術對其進行優化或加工,使其契合課程標準及要求。其次是優化資源內容。大學歷史教師除了收集數字媒體中的歷史資源,還要從學生特點、學習需求、課程目標等角度入手,對其進行補充及優化。例如在內容多樣性理念的指引下,教師應確保學習資源涵蓋科技史、經濟史、社會史、政治史等方面的內容。在媒介形式上,應利用音頻、視頻、圖片、文字等方式,呈現歷史知識。同時,教育工作者還應以學生體驗為主,通過打造個性化的學習內容,滿足不同學生的歷史學習需求。換言之,在歷史學習資源上,歷史教師必須確保教學資源擁有較強的趣味性、學理性及歷史性特點,可以充分應用到學生歷史學習的不同環節中,激發青年學生的學習興趣,保障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打造有深度的、有內涵的青年歷史學習模式

針對過度娛樂化的歷史學習問題,教育工作者應從情感化、啟發性、實踐性等維度出發,打造一個有深度、有內涵、時刻保持青年歷史學習興趣的學習模式。首先是情感化歷史學習。教育工作者應充分利用自媒體、新媒體等平臺,引導學生通過歷史實踐、人文情感表達及歷史實踐追溯等方式,深化青年對歷史實踐的感受,提升青年的情感共鳴及歷史自信。在此過程中,教育工作者可以要求學生將自己“帶入”到某一位歷史角色中,如趙高、岳飛、劉邦、和珅等角色,并寫出歷史人物在不同歷史事件或發展階段的感想、情感及感受,從而使學生更全面地認知歷史、了解歷史,提升歷史學習的興趣。其次是啟發性學習。教師應通過提出歷史問題的方式,鼓勵學生在新媒體平臺、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中,探索歷史真相,了解歷史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自信及歷史自信,培養其創新能力及批判性思維,從而消除過度娛樂化所帶來的影響,增強學習資源的利用效果。最后是實踐性。在歷史學習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將學習成果以抖音、快手、小紅書等短視頻平臺或直播的方式,展示出來。這樣學生可以將自身的歷史觀點、學習感受及獨到見解,分享給其它學生,激發自身的歷史學習興趣,提高歷史教育、學習的實效性。總而言之,在歷史學習中,教師必須結合數字平臺優勢,創新學習模式,保持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堅定青年學生的歷史自信。
(三)充分利用數字媒體技術優化歷史學習環境
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都能在某種層面激發青年歷史學習興趣,為學生打造一個泛在化的歷史學習環境,提高大學歷史教育信息化建設質量。一方面,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強化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大數據技術的支持下,教師能為學生推送其感興趣的歷史內容,使學生從多個角度、維度、側面,了解歷史事件及人文知識,強化學生的歷史自信。譬如當學生對三國歷史感興趣時,大數據系統會從人文精神、文化傳統、工藝科技、政治經濟等角度,推送不同的歷史學習資源,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或增強現實技術,強化青年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譬如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學生能夠獲得沉浸式、仿真性的學習體驗,可以從視覺維度獲取更加豐富的歷史知識。例如通過體驗特定的歷史事件,大學生可以對當時的服飾文化、建筑文化、禮儀文化、民俗文化有全面的認知。而利用增強現實技術,可以為學生帶來亦真亦幻的歷史學習體驗。此外是人工智能技術。通過人工智能技術,青年學生可以持續拓寬歷史學習維度,獲得全新的歷史觀點及理念,進而在個性化學習中,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價值取向,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譬如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其提供個性化的內容推送或學習路徑,滿足其學習需求,提高青年歷史學習的質量及效率。

數字媒體是激發青年歷史學習興趣的重要抓手,是契合時代發展需求、拓寬歷史學習維度的新載體,可以在寓教于樂的知識呈現中,增強青年的底氣、骨氣、志氣,使其不負韶華、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期望,積極投身到偉大事業與偉大道路的建設中,從而通過不斷端正價值取向、理想信念等方式,正確把握自身所肩負的責任和價值,積極參與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而伴隨科技進步與時代發展,相信越來越多的信息技術、數字技術、智能技術將融入到青年歷史學習的全過程中,進一步地強化青年一代的歷史自信,助推青年學生的健康發展。
[1]張旭.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敘事[J].社會科學戰線,2023(10):269-274.
[2]馬軍,薛國軍.“憂思合悅”視域下農村地區“U-C-T-S”中學歷史教師發展共同體模式的構建[J].現代中小學教育,2023(06):59-65.
[3]李平.黨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邏輯理路和進路探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3,39(06):10-12.
[4]周琦.論強化高校青年大學生黨史教育的有效路徑[J].甘肅教育研究,2023(03):97-100.
[5]張淼.依托黨史學習教育構建“三角型”基層黨建發展新格局——以北京北汽出租汽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商務分公司為例[J].才智,2023(09):23-25.
[6]王美玉,谷韶陽.習近平關于加強青年黨史教育重要論述的邏輯理路及時代價值[J].理論導刊,2022(11):129-133.
作者簡介:劉敬偉(1970.12-)女,漢族,吉林長春人,吉林建筑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