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蘭紅 闞加榮 張春富
摘要:產教融合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文章以鹽城工學院國家現代產業學院——新能源學院為例,對包括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與學習評價體制等產教融合機制進行了探索與實踐,以實現校企深度合作,提高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
關鍵詞:產教融合;應用型本科院校;地方產業
中圖分類號:G648文獻標志碼:A
0引言
2020年7月,教育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聯合發布《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旨在扎實推進新工科建設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發,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教育部決定在特色鮮明、與產業緊密聯系的高校建設若干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等多主體共建共管共享的現代產業學院,培養適應和引領現代產業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使高等教育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高校分類發展、特色發展。
以風力發電和光伏發電為主的新能源產業是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是鹽城市重點推進的主導產業,是實現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支撐。在此背景下,鹽城工學院(以下簡稱“該校”)積極對接鹽城市新能源產業,與鹽城市政府、大豐區政府、國家電投、華能集團、江蘇金風科技有限公司等聯合共建了產業學院——新能源學院。鹽城工學院新能源學院于2019年9月掛牌成立,2020年6月成為江蘇省首批省級重點產業學院建設點,2021年12月獲批國家首批現代產業學院建設點。
產教融合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1-3]。產教融合機制是指整合高校和企業優勢資源,打造高質量、高水平應用型人才培養平臺的結構關系和運行方式[4]。該校作為一所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長期以來一直致力于產教融合機制的探索與實踐,以推進教育鏈、產業鏈與創新鏈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5-6]。依托國家現代產業學院與省級重點產業學院的建設契機,該校新能源學院克服產教融合的一系列難點,從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與學習評價機制建立等方面入手,構建全新的產教融合機制,培養鹽城和江蘇地方產業急需的風力與光伏發電應用型人才。
1產教融合的難點分析
高校和企業兩者在價值追求、利益訴求和行為邏輯方面有較大差別:學校注重育人價值,企業追求經濟價值;學校關注自身及學生利益,企業關注自身和員工利益;學校遵循教學邏輯,企業遵循生產邏輯。因此兩者所處的維度完全不一致,在產教融合過程中,必然存在較多的難點,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是高校缺乏面向產業辦學的支撐平臺。由于產教雙方出發點不一樣,產教融合的培養方案與專業建設方案、高校與企業有效的合作模式等面向產業辦學的支撐平臺就難以形成。高校老師大多只能根據課程大綱與教材,采用一定的教學方法實施教學,很少有條件將教學內容與產業現狀和發展聯系起來講授。企業生產活動與產品研發也很少涉及高校學生的培養,大部分企業更愿意直接引進成熟的技術人員,缺乏培養人才的耐心,因此“產”和“教”常常是分開的。
二是缺乏指向真實場景的教學實訓基地。學校教學環境與企業生產環境存在較大差異。以風力發電來說,風電機組是百米高、千噸重、千萬元成本的巨無霸產品,生產現場則是高空高壓作業現場,學校相關的教學實驗和實訓只能在小型模擬機組上進行,因此教學過程對應什么樣的機組,這個機組的生產過程、工作原理、運維管理等均無法在學校課堂和實驗室中得到真實的體現,教學目標自然難以實現。
三是缺乏實現產教融合教學的師資。高校老師大多是從校門到校門的高校畢業生,他們理論知識相對豐富,但缺乏企業工作經歷,不熟悉企業的生產過程,對產品生產過程、使用運維過程的關鍵問題概念模糊或者不清楚,缺乏工程實踐經驗,這些極大地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而有經驗的企業工程師由于有生產和研發任務,即使被聘請到學校進行兼職教學,也往往因為其工作時間和學校的教學進程難以同步而大大影響教學效果。因此師資缺乏使“產”與“教”之間形成難以跨越的鴻溝,無法實現真正的融合。
2產教融合機制的構建
2.1產教融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
根據鹽城地區的產業結構,該校新能源學院定位風力發電與光伏發電相關產業的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建立“面向產業,對接企業,校地聯合,知行耦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該校新能源學院不僅包括傳統的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自動化、機械工程及其自動化等工科專業,還包括新興的新能源科學與工程、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等專業。對傳統專業按照“新能源+”專業的建設模式,優化專業課程體系,在原有課程體系中增加新能源轉換與利用、新能源發電并網技術等課程;對新興專業則重點面向“裝備制造與運維”方向進行培養,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凝練專業特色,培養面向地方風電和光伏發電產業的人才。
主動對接鹽城新能源企業,使日常教學與生產一線緊密融合,對專業課程中涉及企業現場教學的部分請企業導師在生產現場進行講授,如風機的組成與運維、光伏電站的運維等課程內容,請江蘇金風科技有限公司與其他相關企業的導師現場講授。同時,將企業內部培訓資料轉化為教學參考資料融入教學過程中,確保教學與學生今后所從事工作的有效銜接。
校地聯合,按照“3+1”模式,設置“學校+企業”培養方案。學生在學期間,3年時間在校學習,1年時間在產業學院合作企業或新能源產業相關企業進行學習、實習與畢業設計,培養學生解決生產現場工程問題的實踐能力。企業學習階段由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共同指導。
實施“頂崗+項目”人才培養計劃,創新教學形式。該校與相關新能源企業開展了定向人才培養培訓項目,要求參加培訓項目的學生利用寒暑假完成不少于3個月的“頂崗”實習。“頂崗”實習期間企業按照員工的要求對學生進行考核并給付相應勞動報酬,以企業實際研發項目內容作為學生的課程設計與畢業設計課題,使學生實現“知行耦合”。
2.2校企合作模式的構建
2.2.1校企協同構建課程體系
新能源學院將風力與光伏發電系統設計與制造、施工建設、運營維護方面的知識及能力素質要求納入人才培養體系。校企雙方協同按照“新能源+”專業的模式培養學生。在傳統的電氣與機械專業課程體系中增加新能源方向課程;新能源專業則增加機械制造、自動化與智能控制方面的課程,提高學生裝備制造與運維的知識與能力;與產業密切相關的課程實踐環節則在江蘇金風科技有限公司、國家電投海上風電虛擬仿真中心等單位完成。
2.2.2校企聯合建設教材
新能源學院教師與江蘇金風科技有限公司的工程師合作編寫了《風力發電機組的控制技術》《PLC綜合實踐技術應用》等多部教材,由江蘇金風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師獨立主編的現場施工與運維教材《海上風電場施工建設》《海上風力發電機組調試與維護》《海上風電場開發概述》《海上風電場項目管理》《海上風力發電機設計開發》等5部教材已經在學院運用。
2.2.3校企合作開發創新實踐項目
新能源學院將創新產業教育融入產業學院專業教學體系,校企共同收集風力與光伏發電關鍵部件性能優化、效率提高,電氣設備運行維護、故障檢修分析與可靠性提高等方面的工程實踐問題作為學生課程設計或畢業設計課題。新能源學院還制定了《新能源學院創新創業項目指導目錄》,集中匯聚校企雙方共同開發的項目,對學生開展項目式教學。
2.3實習實訓基地建設
通過與企業合作建設,新能源學院提供了多個供學生實習實訓的基地,包括江蘇金風科技有限公司海上風電培訓中心、國家電投海上風電虛擬仿真中心、華能-鹽城工學院大型直驅永磁海上風電機組檢測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還在鹽城五大風電產業園:鹽都海上風電裝備產業園、大豐風電產業園、東臺市風光電產業園、阜寧光伏產業園和阜寧風電裝備產業園建立了校外實踐教學基地。
江蘇金風科技有限公司海上風電培訓中心是國內首個海上風電專用培訓中心,校企雙方依托該培訓中心,共同開發項目,編寫教材,打造精品課程。通過嚴格實訓提高學生從事風電的安全意識和實操技能,為風電產業發展提供合格人才。
由學校與國家電投江蘇公司共建了國家電投海上風電虛擬仿真實驗基地,基地位于該校產教融合大樓,占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基地配備海上風電虛擬仿真、百萬火電虛擬仿真、燃氣機組虛擬仿真等三大中心,擁有先進的仿真設備和專業的管理團隊。
另外,學院還依托江蘇金風科技的生產現場,掛牌成立了“新能源產業工程實踐教育中心”,面向該校電氣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和信息工程學院所有專業的學生開放。
2.4專業建設
新能源學院加強專業內涵建設,擬定了專業建設整體發展規劃,做強做大進入新能源學院的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機械工程及其自動化等傳統專業,積極培育新能源科學與工程等新專業,大力發展與鹽城及周邊地區新能源產業發展相適應的應用型專業。
面向江蘇與鹽城地區的新能源產業發展,優化調整專業建設方案。在傳統專業培養方案調整與新興專業建設過程中,充分聽取地方政府與新能源骨干企業的意見和建議,考慮企業需求,優化專業配置。
加強課程與教學內容建設。按照風力發電和光伏發電行業最新技術需求,結合企業生產標準,對傳統專業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進行改革,注重提高企業學習環節的效果,促進人才培養過程與企業生產過程的有效對接。
2.5師資隊伍建設
構建了校企人才“雙向”流動機制。聘請合作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在新能源學院擔任企業導師,引進企業高職稱專業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授從事教學工作;學校教師特別是青年博士,不僅可以申請參與新能源學院的研發工作,還可以申請脫產到新能源企業從事技術研發,工作期間擁有獲得相應報酬的權利。
努力打造高素質“雙師型”教學隊伍。學院依托學校的“教師培訓與發展中心”,提高合作企業兼職教師的教學能力,通過開展在合作企業的工程實踐,提高專任教師,特別是青年博士的工程實踐能力。設置專業教授崗,積極協助江蘇金風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申報“江蘇省產業教授”。
充分利用合作企業的專業化教學團隊。新能源學院主要合作方江蘇金風科技有限公司是全球風力發電設備研發與制造的領軍企業,其中海上風電方面的技術精英大多集中在鹽城大豐風電產業園。因此該企業擁有滿足人才培養需要的教學團隊,可以滿足新能源學院企業實踐教學要求。
2.6產教融合學習評價體制的建立
建立校內評價體系和校外評價體系。校內評價體系包括專門負責機構及質量監督體系,建立由校內校外導師以及學生團體組成的監督小組,定期對學生的培養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及時發現問題,督促整改。建立由學校督導組牽頭、第三方參與的外部評價體制,不斷收集學生的學習、就業狀況以及就業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程度。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網絡化的企業實踐管理和考核體系,以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做出正確的評價。
3產教融合機制的成效
該校在國家現代產業學院——新能源學院建設過程中,構建了有效的產教融合機制,充分激發與釋放了高校、企業與地方政府等多元主體的活力,實現了校企深度合作,提高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主要成效如下。
畢業生質量穩步提升。新能源學院畢業生質量不斷提升,社會認可度高。近3年,應屆生平均就業率超95.6%,就業專業相關度達92.3%,除20%到國內外各高校進一步深造外,有近70%的學生進入鹽城與江蘇的新能源企業工作。根據第三方調查結果,用人單位普遍反映畢業生專業能力與素養較好(90.1%),具有較好的溝通合作能力(92.8%)與工作責任心(90.5%)。
學生創新創業成果顯著。新能源學院堅持立德樹人,走與行業企業融合發展之路。近3年,雙創實踐成果豐碩,累計獲國家級學科競賽獎27項、省部級以上學科競賽獎153項,在“互聯網+”“挑戰杯”等重大賽事斬獲大獎。
近3年,新能源學院建設了2個國家一流本科專業,2個江蘇省產教融合品牌專業,1個江蘇省一流本科專業,2門國家一流本科課程,2門江蘇省一流本科課程,1門江蘇省產教融合品牌一流課程,2部江蘇省重點教材等一系列優質教學資源。
4結語
該校以國家現代產業學院——新能源學院建設為契機,利用產教融合實現了企業和學校的優勢整合,打造出了風力發電和光伏發電的產教融合實踐平臺,形成了一種高層次的全新實踐教學模式;完成了基于產教融合機制的新能源科學與工程、新能源材料與器件、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自動化、機械工程及其自動化等專業的培養方案;充分利用校企產教融合平臺,通過校企聯合指導與培養,加強了學生應用能力培養;完成了基于產教融合機制的新能源學院各專業相應的考核方法、評價要素,形成了管理制度和體系,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和管理效率,培養出了滿足新工科需求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實現了人才培養與時代發展的同步。
該校產教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產教之間仍在繼續整合、逐漸磨合與全面融合的過程中。目前,重點解決了面向產業辦學的支撐平臺、實習實訓基地與師資問題,在深化面向產教融合的教學改革方面還有待進一步進行深入探索與研究。
參考文獻
[1]高海英.基于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的探索與實踐[J].遼寧教育,2022(22):51-54.
[2]張蕾.基于“四位一體”產教融合模式的產業學院建設途徑探究[J].科技風,2023(10):91-93.
[3]李健,梁鵬,崔書婉,等.應用型本科高校產教協同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實踐探索:以廣西科技大學智能車輛(制造)與新能源汽車現代產業學院為例[J].高教論壇,2023(6):4-7.
[4]孫艷紅,張曉玉,閆瑞雪,應用型高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模式實踐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3(10):36-38.
[5]何堅強,張蘭紅,張春富,等.新能源學院人才培養新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江蘇科技信息,2020(34):63-65.
[6]徐曉明,周臨震.現代產業學院教學管理改革特征與路徑探索[J].應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22(2):35-39.
(編輯編輯姚鑫)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aking the New Energy College of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Zhang ?Lanhong, Kan ?Jiarong, Zhang ?Chunfu
(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ancheng 224051, 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o cultivate talents. The article takes the National Modern Industry College of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New Energy College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and practice the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cluding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internship and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and learning evaluation system, in order to achieve deep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pplied talent cultivation.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 local industry
基金項目:國家現代產業學院建設項目;項目名稱:鹽城工學院新能源學院;項目編號:教高廳函〔2021〕39號。鹽城工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名稱:以國家現代產業學院——新能源學院建設為背景的產教融合機制構建研究;項目編號:JYKT2022B016。
作者簡介:張蘭紅(1968—),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新能源發電,電力電子與電能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