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釗 羅文鑫 楊淼城 關冰清



摘要:文章以TAM模型為基礎構建了農村居民健康信息分享行為影響因素模型,借助結構方程模型驗證了模型的有效性,并對問卷結果展開實證分析,根據結果提出降低虛假健康信息造成的危害應當要重點保障健康信息的質量,完善農村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居民個人信息安全的監管,營造良好的社會影響,加強對農村居民的數字素養教育。
關鍵詞:農村居民;健康信息分享行為;影響因素;TAM;結構方程模型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志碼:A
0引言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最新發布的統計報告顯示[1],截至2023年6月,我國以微信、釘釘等為代表的即時通信應用用戶規模高達10.46億,占網民總體的97.2%,這意味著信息的分享持續地發生在人與人之間。研究表明,互聯網中最容易引起分享的是健康信息[2],多數公眾表示愿意分享自己所獲取的健康信息[3]。在醫療力量相對薄弱的農村地區,居民對健康信息的依賴程度會更高,這勢必導致健康信息分享行為更加頻繁。復雜的網絡環境中夾雜著許多質量低劣的虛假健康信息,大范圍分享可能會誤導農村居民,造成不良的后果。因此,亟須厘清影響農村居民健康信息分享行為的深層次原因,進而降低虛假健康信息的危害。
1文獻綜述
近年來有關健康信息分享行為影響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個維度:(1)用戶維度。Chua等[4]發現認知幼稚的個體比認知成熟的個體更有可能分享健康謠言;于玲玲等[5]發現自戀水平高的個體會高估分享信息給自己帶來的收益,從而具有更強的信息分享意愿。(2)信息維度。宋小康等[6]發現與飲食類健康謠言相比,用戶對于癌癥主題健康謠言的分享意愿更高;Divecha等[7]發現信息與性健康相關時,用戶的分享意愿會降低。(3)環境維度。曹茹燁等[8]指出,用戶的健康信息分享行為會受到網絡平臺的類型、使用效果等的影響。健康信息分享行為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進展,回應了社會關切,但也還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對受到虛假健康信息影響較為顯著的農村居民等弱勢群體關注還不夠[9]?;诖?,文章嘗試對農村居民的健康信息分享行為進行分析,厘清影響農村居民健康信息分享行為的相關因素,并借助結構方程模型開展實證,為降低虛假健康信息的危害建言獻策。
2理論模型的建構
2.1理論基礎與變量確定
技術接受模型[10](Technology-Acceptance-Model,TAM)是Davis以理性行為理論為基礎,整合期望理論模型、自我效能理論而提出的一種學習模型,其包含外部變量、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態度、使用意愿以及使用行為6個結構變量,其中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最核心的兩個變量。TAM模型的結構嚴謹、可靠性強,被廣泛應用于行為學的研究,其中也有對農民群體信息行為的研究,如孟倫等[11]分析了農民信息反饋行為的生成因素。
除核心變量外,其余變量需要依照農村居民健康信息分享行為的實際情況來確定。一些研究發現,態度對意愿及行為的影響十分有限[12],因此,本研究的模型選擇剔除“態度”這一變量。對于外部變量的引入,本研究借鑒張思及團隊的思路[13],確定了數字素養、平臺安全性、主觀規范、信息接入、信息質量作為外部變量。
2.2研究假設與模型構建
根據上文的探討,假設變量間的關系并建立初始模型。
(1)分享意愿。意愿是影響個體行為發生最直接的因素,蔣知義等[14]研究了在線健康社區用戶行為的因素,發現分享信息的意愿對用戶行為有積極影響。據此,本研究提出假設。
H1:農村居民健康信息分享意愿正向影響實際健康信息分享行為。
(2)感知有用性。感知有用性描述的是用戶感知信息技術幫助自身提高生產力的程度,主要對意愿產生影響。農村居民如果感知健康信息能夠幫助自己或他人解決健康問題,則可能會產生分享的意愿。據此,本研究提出假設。
H2:感知有用性正向影響農村居民健康信息分享意愿。
(3)感知易用性。感知易用性是用戶在自我意識層面認為自己能夠使用和掌握某些信息技術的容易程度,對感知有用性和意愿產生影響。本研究中,主要體現在農村居民對提供健康信息的數字健康平臺的便利性感知上?,F實中,數字健康平臺在使用時需要較高的數字素養,某些農村居民可能無法滿足要求,因而在使用數字健康平臺時需要花費極大的努力,這會降低其使用數字健康平臺的意愿,對于平臺內健康信息有用性的感知也會進一步降低。據此,本研究提出假設。
H3:感知易用性正向影響農村居民健康信息感知有用性。
H4:感知易用性正向影響農村居民健康信息分享意愿。
(4)數字素養。農村居民參與健康信息分享需要熟悉數字設備的操作、相關平臺的使用及判斷健康信息的優劣,這涉及農村居民對數字設備、相關平臺易用性和健康信息有用性的感知。較高的數字素養能讓農村居民更輕松地使用數字設備和相關平臺,進而才能更輕松地獲取健康信息并加以識別。據此,本研究做出假設。
H5:數字素養正向影響農村居民健康信息感知有用性。
H6:數字素養正向影響農村居民健康信息感知易用性。
(5)平臺安全性。平臺安全性體現為數字健康平臺對用戶個人信息的保護。如果農村居民在使用數字健康平臺時隱私信息被泄露,勢必會降低其對數字健康平臺的信任,農村居民在主觀上會認為平臺是不易使用的,即對數字健康平臺的感知易用性會降低。據此,本研究做出假設。
H7:平臺安全性正向影響農村居民健康信息感知易用性。
(6)主觀規范。主觀規范是個體在考慮是否執行某一行為時所受的周圍的影響,代表來自外部社會影響的綜合因素。農村居民決定是否接受和分享互聯網中的健康信息,同樣會受到外界社會的影響,比如家人、權威人士。如果周圍的人對同渠道健康信息的評價都是有用、易用的,其大概率會選擇信任并產生分享意愿。據此,本研究做出假設。
H8:主觀規范正向影響農村居民健康信息感知有用性。
H9:主觀規范正向影響農村居民健康信息感知易用性。
(7)信息接入。信息接入是數字化技術或信息基礎設施的接入對個體行為的支持。移動互聯網發展迅速,農村用戶參與網絡信息交流的熱情并不低于城市用戶,但農村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與數字化技術支持遠遠落后于城市,信息接入水平過低會導致農村居民更不容易參與數字健康平臺,獲取及分享健康信息難度更大。據此,本研究做出假設。
H10:信息接入正向影響農村居民健康信息感知易用性。
(8)信息質量。信息質量是對信息的時效性、專業度以及內容準確性等方面的描述,是信息分享行為的決定性因素。本研究中,農村居民在獲取健康信息后,會對健康信息的時效性、內容的真實性等進行感知,進而確定是否有用。據此,本研究做出假設。
H11:信息質量正向影響農村居民健康信息感知有用性。
綜上,文章初步構建了農村居民健康信息分享行為影響因素初始模型(見圖1)。
3實證研究
3.1研究設計與方法
3.1.1研究設計
本研究通過問卷對農村居民健康信息分享行為進行調查。首先,研究對象選取了筆者較為熟悉的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下轄的孫家店村、林港村和黃陂區下轄的王家墩村、樓子田村的居民;其次是量表的設計,本次調查的所有測量指標均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
3.1.2數據收集
研究選擇紙質問卷和線上問卷相結合的方式,紙質問卷現場填寫,線上問卷則通過問卷星平臺填寫。調查數據收集包括預調查和正式調查兩個階段,預調查階段隨機選取10名被調查者,分析結果并完善了問卷的題項。調查期間共發放紙質問卷和線上問卷503份,回收491份,剔除因回答時間過短等原因導致的無效問卷,得到有效問卷471份,問卷有效率達95.9%。
3.1.3數據分析工具
本研究所使用的數據分析工具是SPSS 23.0和AMOS 26.0。SPSS主要進行樣本描述性統計,從總體上統計對被調查者的基本情況并檢驗調查結果的信效度。AMOS是結構方程模型分析的常用工具,本研究主要將其用于驗證性因子分析、模型擬合度分析以及相關路徑系數的提取。
3.2數據分析與模型檢驗
3.2.1描述性統計分析
性別構成上,男女占比分別為55.8%和44.2%;年齡上則主要以40—59歲的中老年居民為主;學歷大專以下居多,占比83.4%,這基本符合農村地區的現狀;79.4%的被調查者表示自己身體狀況處于良好以上的水平。
3.2.2信效度檢驗
信度上,結果顯示各變量的克朗巴哈系數(Cronbachs α)均大于0.8,問卷內部具有較高的一致性和可靠性,適合開展實證。
效度上,本研究通過驗證性因子分析進行解釋。驗證性因子分析的結果顯示,標準化因子載荷均大于0.7,CR均大于0.8,AVE均大于0.6,量表的聚合效應良好;對角線AVE算數平方根均顯著大于非對角線上潛在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各潛在變量之間既有一定的相關性,又有一定的區分度,量表的區分效應良好。
3.2.3結構方程模型檢驗
各指標擬合結果如表1所示,可以發現農村居民健康信息分享行為影響因素模型擬合度良好。
對假設進行驗證,主要是通過P和標準化路徑系數(以下簡稱“β”)。P(<0.001,非常顯著,用***表示)為各路徑之間的相關性,β的大小表示路徑之間的正向影響或負向影響,其值越大則影響越顯著(見表2)??梢园l現假設全部成立且均顯示正向影響,最終的農村居民健康信息分享行為影響因素模型及標準化路徑系數如圖2所示。
3.3結果討論
3.3.1農村居民健康信息分享意愿對分享行為的影響
分享意愿對分享行為的β為0.573,正向顯著性最強,說明農村居民健康信息分享意愿是分享行為產生的直接原因。
3.3.2感知有用性、易用性對農村居民健康信息分享意愿的影響
感知有用性對分享意愿的β為0.501,顯著性強;感知易用性對分享意愿的β為0.178,顯著性較強;感知易用性對感知有用性也有較強的正向促進作用。這說明農村居民對健康信息本身感知有用是導致其產生分享意愿最重要的因素。
3.3.3外部變量對感知有用性的影響
信息質量對感知有用性的β為0.205,健康信息的質量主要體現在內容和形式上,內容應真實可靠、形式需可讀易懂,如果健康信息內容虛假或形式模糊,極可能會誤導農村居民的健康決策,大范圍分享不良影響巨大。數字素養對感知有用性的β為0.156,數字素養已成為數字時代一項重要的綜合能力,既能幫助農村居民熟練地運用網絡獲取健康信息,也可助力農村居民更好地識別健康信息的真偽。主觀規范對感知有用性的β為0.115,主觀規范是外界對農村居民看法的影響,在管理實踐中需關注對社會方面的規范。
3.3.4外部變量對感知易用性的影響
信息接入對感知易用性的β為0.358,這證實當前農村地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數字化技術支持仍舊是落后的,農村居民參與數字健康平臺的條件并不完善。平臺安全性對感知易用性的β為0.225,這證實農村居民在擔憂自己的個人信息會在數字健康平臺中被泄露,平臺技術保護和第三方監管需要落實到位。數字素養對感知易用性的β為0.188,假設農村居民自身擁有較強的數字素養,那么參與數字健康平臺的交流分享將會更簡單。主觀規范對感知易用性的β為0.145,這證實農村居民對易用性的感知也會受到來自社會方面的影響。
4政策建議
4.1保障健康信息質量
由結論可知,保障健康信息質量能有效提高農村居民對健康信息有用性的感知。健康信息質量取決于信息源的可信度、信息內容的真實性等因素,建議政府聯合企業開發規范的健康信息管理小程序并將小程序嵌入微信等常用社交平臺,為農村居民提供可靠便捷的健康信息獲取與分享渠道。同時,管理方要負責完善信息處理機制,加強對健康信息的審核,確保健康信息的真實科學。
4.2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由結論可知,完善農村地區信息基礎設施,能讓農村居民更方便地參與健康信息的獲取和分享。具體措施上,一方面要加快基站、光纜等設備的布設,提高農村地區的5G網絡覆蓋率,解決農村存在的信號盲區和空白點,縮短信息傳輸的時間和距離,提高信息傳輸的實時性和準確性。另一方面,要持續提供技術支持,及時解決農村網絡出現的一系列問題,降低農村居民使用網絡的成本。
4.3強化信息安全監管
由結論可知,強化信息安全監管,可有效緩解農村居民對個人信息泄露的擔憂。首先,政府應當完善法律法規,尤其是平臺對于農村居民敏感信息的收集、處理,更加需要明確的法律條文來規定。其次,設立權責分明的監管機構,負責對平臺隱私保護、數據管理等進行細致的監管。另外,要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懲處,對于數據泄露、故意攻擊等涉及平臺信息安全的行為嚴加處罰。
4.4營造良好社會影響
由結論可知,社會影響關系外界環境對農村居民健康信息分享行為的引導,營造良好的社會影響能讓農村居民身處健康的信息分享環境,減少虛假健康信息的影響。具體措施上,首先要立法規范健康信息發布者、傳播者的行為,明確發布、傳播虛假健康信息的法律責任,提高違法成本。其次,有關部門要加強宣傳,引導農村居民正確對待外界的影響,提高自身獨立思考能力,做出正確的健康決策。
4.5加強數字素養教育
由結論可知,加強數字素養教育,可提升農村居民對健康信息的判斷力和相關數字工具的熟練度,增強其感知有用性、易用性。有關部門可印發學習資料并逐級下發,按照村委組織、黨員干部帶頭、居民自愿的原則,開展數字素養教育。同時,也可以在終身教育平臺、中國農村遠程教育網等在線學習平臺上線健康信息識別、信息技術與應用等相關課程,鼓勵農村居民自學以提高數字素養。
5結語
本研究基于TAM模型,構建了農村居民健康信息分享行為的影響因素模型并開展了實證研究,借助結構方程模型對結果進行分析,驗證了模型的有效性,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為降低虛假健康信息的危害提供了一定的參考。當然,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模型的所有變量都來自理論基礎和國內外相關文獻,影響因素的選擇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其次,健康信息范圍龐大,包括不同的主題和形式,本研究未對健康信息進行限定。后續將采取更科學的方法確定影響因素,并嘗試對不同健康信息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23-09-08)[2024-02-05].https://www.cnnic.net.cn/NMediaFile/2023/0908/MAIN1694151810549M3LV0UWOAV.pdf.
[2]武曉立. 微信用戶健康信息分享行為的影響因素研究[J]. 國際新聞界, 2022(10): 96-118.
[3]丁丁. 瞧瞧2019國民健康洞察報告[J]. 江蘇衛生保健, 2019(3): 56.
[4]CHUA A Y K, BANERJEE S. To share or not to share: the role of epistemic belief in online health rumo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 2017(108): 36-41.
[5]于玲玲,周密,趙西萍,等.移動社交網絡用戶內容創造與分享行為研究:社會網絡與自戀的交互效應[J].情報學報,2016(9):1000-1008.
[6]宋小康,趙宇翔,宋士杰,等.基于MOA理論的健康謠言分享意愿影響因素研究[J].情報學報,2020(5):511-520.
[7]DIVECHA Z, DIVNEY A, ICKOVICS J, et al. Tweeting about testing: do low-income, parenting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use new media technologies to communicate about sexual health?[J]. Perspectives on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2012(3):176-183.
[8]曹茹燁,奚洋洋,王俊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社交媒體用戶信息分享的關鍵影響因素研究[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21(1):39-46.
[9]李月琳,張建偉,王姍姍,等.回望“十三五”:國內信息行為研究的特點、不足與展望[J].信息資源管理學報,2022(1):21-33.
[10]DAVIS F D, BAGOZZI R P, WARSHAW P R.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J]. Management Science, 1989(8): 982-1003.
[11]孟倫, 張雨杭, 郭雅婷.鄉村政策傳播中農民信息反饋行為的生成因素與優化策略:基于扎根理論的探索性研究[J].傳媒觀察,2022(12):61-69.
[12]王萌,曹細玉.技術接受模型的局限性分析及其拓展[J].企業經濟,2008(12):64-67.
[13]張思,李勇帆.基于技術接受模型的高校教師網絡教學行為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4(3):56-63.
[14]蔣知義,曹丹,謝偉亞.信息生態視角下在線健康社區用戶信息共享行為影響因素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20(21):32-44.
(編輯編輯何琳)
Study of factors influencing rural residents health information sharing behavior
Liu ?Zhao, Luo ?Wenxin*, Yang ?Miaocheng, Guan ?Bingqi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411105,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TAM model to build the rural residents health information sharing behavior influencing factors model,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odel, and the questionnaire 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o reduce the harm of false health information should focus on ensuring the quality of health information, improve the rur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f rural residents personal information security, create a good social influence, strengthen the digital literacy education of rural residents.
Key words: rural resident; health information sharing behavior; influencing factor; TAM;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基金項目:湖南省社科成果評審委員會一般項目;項目名稱:智慧醫療環境下健康信息隱私管理困境及應對策略研究;項目編號:XSP19YBZ037。
作者簡介:劉釗(1980—),男,講師,碩士;研究方向:信息安全。
*通信作者:羅文鑫(1998—),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