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生物學中,合作學習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它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然而,如何提高初中生物學合作學習的實效性,卻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文章將從合作學習的角度出發,探討提升初中生物學合作學習實效性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生物學;合作學習;實效性
初中生物學是一門需要學生積極參與、動手實踐的學科。合作學習是一種能夠提高學習效果的重要教學方式。通過合作學習,學生可以在互相交流、討論、合作中深化對生物學知識的理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能培養自身的團隊協作精神。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有些合作學習任務的效果并不理想,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本文就如何提升初中生物學合作學習的實效性展開討論。
一、明確目標,制訂合作計劃
明確目標和制訂合作計劃是提高初中生物學合作學習實效性的重要前提。只有明確合作學習的目標,才能夠更好地制訂合作計劃,合理分配學習任務,確保合作學習順利進行。
明確目標是指教師在進行生物學教學前需要明確合作學習的目標和意義,確定學生需要掌握的生物學知識、技能和能力,以及合作學習的具體任務和要求。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習內容,提高合作學習的效果。然后,教師需要制訂合作計劃。制訂合作計劃是指教師在進行生物學教學時,要根據合作學習的目標和學生實際情況制訂具體的合作計劃。合作計劃應該包括合作學習的內容、形式、時間、任務分配、預期結果和評價方式等。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合作學習的內容和要求,更好地參與合作學習,提高合作學習的效果[1]。
在制訂合作計劃時,教師還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合作學習的內容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求,是否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第二,
合作學習的時間和地點是否符合學生的學習計劃和學校的教學安排;第三,合作學習的評價方式和標準是否科學、合理和可行。
例如,以北師大版生物學八年級(上冊)“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的合作學習為例,教師可根據下面的步驟開展合作學習活動。
(1)步驟一——明確目標
要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例如,通過學習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學生應該能夠了解微生物的種類、特點、功能及其在自然界和人類生活中的作用,掌握微生物的利用和人類疾病之間的關系,理解微生物與其他生物的共生關系等。
(2)步驟二——制訂合作計劃
確定合作形式: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性格特點,可以采用小組合作或全班合作的形式進行學習。在小組合作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組合或由教師指定分組;在全班合作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按照座位或學號進行分組。
安排合作內容:根據學習目標,可以安排五項合作內容。第一,搜集資料。學生可以分工合作,通過互聯網搜索或圖書館查閱等方式搜集關于微生物與人類關系的資料,包括微生物的種類、特點、功能及其在自然界和人類生活中的作用等。第二,整理資料。學生可以將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分類歸納,做成報告或PPT,然后進行展示和講解。第三,實驗探究。學生可以設計實驗,探究微生物對人類的影響,如腸道微生物對人體的影響等。第四,課堂討論。在展示和講解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加深對微生物與人類關系的理解。第五,制作概念圖。學生可以通過繪制概念圖的方式,將微生物與人類關系的各種知識整合在一起,形成清晰的知識網絡。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提供一些繪制概念圖的素材和指導,幫助學生完成這一任務。
確定合作時間:根據合作內容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學習情況,可以靈活安排課內或課外的時間進行合作學習和探究。
提供指導:在合作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如為學生提供相關資料、引導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等。同時,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互相學習和幫助,形成良好的合作學習氛圍。
評價與反饋:在合作學習完成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議。同時,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表現給予反饋和指導,以便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不斷進步。
二、合理分組,優化合作結構
合理分組和優化合作結構是提高初中生物學合作學習效果的關鍵。通過合理分組,學生可以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提高合作學習的效果。同時,通過優化合作結構,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學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在合理分組方面,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能力、性格和學習成績等因素進行分組。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生物學八年級(下冊)“動物的主要類群”時,教師可以將對動物形態和特點有濃厚興趣的學生分為一組,將善于觀察和記錄的學生分為另一組,以此類推。這樣可以確保每個小組內的學生都能夠發揮自己的優勢,互相學習、互相幫助,提高合作學習的效果[2]。
另外,教師還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需求,靈活調整小組任務,以達到更好的合作學習效果。例如,如果學生對動物的分類和進化很感興趣,教師便可以安排一些探究性學習任務,讓學生合作搜集不同類群動物的圖片、視頻和文字資料等,整理成報告或PPT進行展示和交流。通過這樣的合作學習,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動物的主要類群和特點,加深對生物學知識的理解。
此外,在優化合作結構方面,教師可以根據生物學課程的特點和學生的學習需求,對合作學習活動進行優化。在開展“動物的主要類群”這一課的合作學習時,教師可進行如下優化。
教師先要明確合作學習的目標,在“動物的主要類群”的合作學習中,合作學習的目標可以是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了解和掌握動物的主要類群及其特征。然后,教師需要根據課程和學生特點,選擇合適的合作學習形式,如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共享和交流關于動物類群的信息。同時,教師需要考慮學生的能力、興趣、性別等因素進行合理分組,以確保每個小組內的學生能夠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在小組討論中,每個學生應有明確的角色和責任,這可以提高合作的效率,并確保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合作學習中。例如,在“動物的主要類群”的小組討論中,不同學生可以分別擔任記錄員、主要發言人、協助發言人等角色。此外,及時給予學生反饋和評估也非常重要。教師可以讓每個小組提交一份報告,概述他們關于動物類群的理解和學習成果,然后給予反饋和指導。根據學生的反饋和教師的觀察,教師可以適時優化合作結構,如更改分組方式、調整合作學習目標等,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三、任務驅動,強化合作實踐
在初中生物學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任務驅動和強化合作實踐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第一,教師要設定明確、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這些任務可以包括探究某一生物現象、解決某一實際問題或制作某一生物模型等,旨在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完成合作實踐。第二,強化合作實踐有利于提升合作學習的效果。為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如實驗、觀察、調查等。在實踐過程中,學生需要分工合作,共同解決問題,完成任務。這不僅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還需要學生具有溝通、協調和合作能力。這樣的任務驅動和強化合作實踐,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實驗操作能力,提高初中生物學合作學習的效果[3]。
以北師大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光合作用”的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可以結合課程內容,設計一個探究光合作用中物質轉換和能量傳遞的實驗任務。這個任務需要學生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還需要學生通過實驗操作和團隊協作,探究光合作用中物質轉換和能量傳遞的過程和機制。這樣的任務可以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其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實驗活動,讓學生通過觀察、記錄和分析實驗數據,理解光合作用中物質轉換和能量傳遞的過程和機制。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可以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和監督,幫助學生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互相學習,讓學生通過實踐不斷提高自己的合作能力和動手能力。另外,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強化合作實踐中的交流和互動。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需要與同伴進行密切的交流和互動,共同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交流和互動情況,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促進學生的合作學習和共同進步。
四、科學評價,激發合作動力
科學評價是激發合作動力的關鍵。在生物學合作學習中,教師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以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合作學習,提升合作學習的效果和質量。第一,評價內容應該多元化。教師除了要關注學生的生物學知識掌握情況,還應該綜合學生的合作能力、團隊協作精神、探究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對學生進行科學評價。通過多元化的評價內容,教師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表現,也可以引導學生注重自身綜合素質的發展。第二,評價方式應該多樣化。除了傳統的考試和作業評價外,教師還可以采用口頭反饋、學生互評等多種方式進行評價。通過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參與情況、貢獻情況和進步情況,也可以促進學生的自我反思和互相學習。第三,評價結果應該及時反饋。教師需要及時將評價結果反饋給學生,并引導學生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在反饋評價結果時,教師應該注重肯定學生的優點和進步,鼓勵學生繼續保持,還要指出學生的不足之處,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4]。
以北師大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呼吸作用”的實驗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評價。第一,
評價學生的實驗設計和操作能力。教師需要觀察學生是否能夠根據實驗目的和要求設計合理的實驗方案,
正確操作實驗設備,并記錄和分析實驗數據。這一方面的評價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實驗操作能力和科學思維水平。第二,評價學生對實驗結果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教師需要觀察學生是否能對實驗結果進行合理分析,并得出正確的結論。這一方面的評價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對實驗結果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可以加深學生對實驗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第三,評價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團隊協作能力。教師需要觀察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參與情況、合作精神和團隊協作能力。這一方面的評價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合作學習和團隊協作的重要性,激發其參與合作學習的動力。
五、教師引導,提升合作效果
教師引導在提升初中生物學合作學習效果方面有重要作用。第一,教師需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5]。在生物學合作學習中,教師需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和進展,及時發現和解決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第二,教師需要提高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在生物學合作學習中,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是影響合作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教師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例如,教師可以組織一些合作學習活動,如小組討論、案例分析等,提高學生的合作學習和溝通交流能力。第三,教師需要積極參與教學研究和改革。初中生物學合作學習需要不斷進行研究和改革,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教育環境和教育需求。因此,教師需要積極參與教學研究和改革項目,了解最新的教學理論和研究成果,并將其應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與其他教師的交流和分享,學習其他教師的經驗和做法,以促進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提升初中生物學合作學習實效性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引導作用,設計有挑戰性的合作任務,鼓勵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進步,同時建立科
學、合理的評價機制,以激發學生的合作學習動力。此外,教師還需要提高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積極參與教學研究和改革以提升教學水平。通過這些策略,教師可以提升初中生物學合作學習的效果和質量。
參考文獻
李雅瑾.增強初中生物合作學習實效性的策略舉隅[J].中學教學參考,2022(21):61-63.
徐益苗.初中生物教學中合作學習的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6(25):148-149.
唐芳芳.初中生物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策略[J].理科愛好者:教育教學版,2018(2):126.
伏志康.淺談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的策略[J].學周刊,2021(14):93-94.
謝劍剛.合作學習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3(8):134-136.
作者簡介:羅超(1979.3-),男,重慶人,任教于重慶市萬州第一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