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籃球運動是高中體育與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師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開展籃球運動訓練,能幫助學生在參與運動中提升體質,通過團隊競技項目提高合作能力,在訓練中養成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這對學生成長發展具有重要價值。為提高籃球運動訓練的有效性,文章利用經驗總結以及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分析籃球運動重要性的同時,提出教師可以通過加強指導、體育游戲、因材施教、資源拓展、完善總結等方式組織活動,營造良好學習氛圍,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中體育與健康;籃球運動訓練;有效性教學策略
籃球是一項富有技巧性的體育活動,建立在豐富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具有濃厚的競技屬性。當前,提高學生身體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已經成為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重要任務,如何借助高中體育與健康教學幫助學生掌握籃球技能是每一位體育與健康教師關心的問題。目前,部分學生在參與籃球運動期間仍存在參與意識不足、缺乏團隊合作精神等問題。為解決以上問題,教師應深入分析籃球運動的特點以及重要性,積極探尋提高籃球運動訓練在高中體育與健康教學中有效性的策略。
一、在高中體育與健康教學中籃球運動訓練的重要性
(一)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逐漸提高,合作是優秀人才必備的一項基本能力。籃球運動作為一項競技類活動,需要控球后衛、得分后衛、小前鋒、大前鋒以及中鋒這五名隊員的相互配合,將籃球合力投入對手的籃筐中。學生通過籃球運動,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與他人配合的方法與技能,通過溝通、交流逐漸拉近與同學的距離,促進合作能力的發展,這對其后續成長具有積極作用[1]。
(二)促進學生身體健康發展,幫助學生提高運動能力
籃球運動可以促進力量、速度、耐力、彈跳、靈敏等運動素質的發展,是一項高強度的對抗性運動。學生在參與籃球運動期間,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掌握、變換技術動作,提高神經中樞的靈活性和神經中樞協調支配肢體和感官的能力。此外,長期參與籃球運動可使身體各部分肌肉堅實勻稱,體格健壯,學生能夠以良好的身體狀態參與日常的生活與學習。
(三)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籃球運動不僅是技術與身體的對抗,還是意志與智慧的較量。籃球運動是一項把變換、結合、轉移、持續融為一體的集體攻守對抗項目。學生在參與籃球運動期間可以實現大腦功能與智力的開發,在快速、復雜的情況下做出迅速、正確的判斷,其個性、自信
心、情緒控制、意志力、進取心、自我約束能力均能通過籃球運動得到提升。
(四)使學生形成堅韌不拔、頑強不屈的意志品質
籃球運動是一項競技類運動,學生在參與期間需要通過與同伴的合作,共同完成籃球的技能、戰術學習過程,共同體驗勝利的喜悅和失敗的痛苦,可以磨煉精神品質,養成不畏困難、奮勇向前的頑強意志,這對其后續學習乃至步入社會具有積極作用。
二、在高中體育與健康教學中提高籃球運動訓練有效性的策略
通過以上總結可知,籃球運動訓練對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師需要及時更新自身教育理念,遵循以生為本的原則,優化指導策略,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下文中,筆者結合多年實踐教學經驗,
以人教版體育與健康教材中“籃球”一章節為例,對指導策略進行總結。
(一)加強引導,在實戰中扎實基礎訓練
籃球運動訓練側重于“運動”。學生如果只是單純地掌握理論基礎,可能無法順利實現知識的靈活運
用[2]。因此,教師在教學期間可以在講解籃球運動基礎知識的過程中,通過實戰的方式幫助學生參與運動,通過練習讓學生感受濃厚的籃球學習氛圍。在指導學生參與實戰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實際表現,及時糾正其出現的錯誤動作,幫助其達成規范打球的動作要求。
例如,教師在“戰術提升與運用”教學期間,需要指導學生掌握進攻戰術的基礎配合、防守戰術的基礎配合以及全隊攻防戰術。在講解知識期間,教師先示范與講解“傳切配合”與“掩護配合”的基本方法——傳切配合是進攻隊員之間利用傳球和切入所組成的配合方法;掩護配合是隊員利用身體合理擋住防守同伴的對手的移動路線,使同伴得以擺脫對手,獲得進攻機會的配合方法。之后,教師選擇籃球運動水平相對較好的學生進行動作示范,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這兩種基礎配合的差異,為后續參與實踐奠定基礎。接下來,在學生掌握動作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三對三”的形式參與實戰訓練。在此期間,教師一邊巡視一邊糾正學生的打球姿勢。當出現配合失誤時,許多學生都會垂頭喪氣或互相推諉。這時,教師需要及時叫停活動,引導學生分析失誤是否可以避免,以及如何減少失誤,從而幫助學生坦然地面對失誤,形成良好合作精神。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通過實踐手段引導學生參與實戰,可以在學生參與過程中及時發現其動作技能方面存在的問題,還能幫助學生調整合作狀態,順利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二)趣味指導,在游戲中達成教學目標
游戲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之一。為避免學生在籃球訓練中產生厭倦情緒,教師可以對教學方法進行適當調整,基于學生興趣愛好設計豐富的游戲活動,引導學生在游戲中學習籃球技術,在和諧、開放的環境下感受籃球的趣味性,順利通過游戲達成教學目標,幫助學生提高籃球技術[3]。
例如,教師在“運球”教學期間,為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身體協調能力,可以在導入階段為學生設計“運球跑”的游戲項目,并在游戲開始前說明規則:
本次游戲活動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每組各八名成員,分別站在兩端,中間間隔100米,排在第一位的學生需要使用左手或右手輕拍籃球,帶球向前跑,在前進的過程中手部動作不能停止,保持拍打籃球的動作,過程中如遇到籃球掉落需要扣除5秒鐘,將球傳遞給下一位學生重復以上動作,直到小組內八名成員都完成運球跑即為結束,由教師記錄秒數,用時最短的小組獲勝。通過運球跑的游戲活動,學生能夠在拍球時鍛煉身體的協調能力。根據學生在游戲中的表現情況,教師可以進行動作指導,調整其單手拍球的動作,順利引出本課重點——“運球”。在學生快速運球過程中遇到防守隊員攔截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向左或向右突然改變運球方向,換手運球,擺脫防守者,由此強化其運球技術。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巧妙運用游戲的方式滲透知識技能,幫助學生在趣味化實踐中鍛煉身體協調能力與單手控球能力,可以為知識學習奠定基礎,調動學生參與籃球運動的積極性。
(三)因材施教,在分層訓練中挖掘潛能
考慮到班級內學生受身體素質水平的影響,在籃球運動訓練中呈現明顯的差異性,為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活動中,取得收獲,教師可以采用分層訓練的方式開展技能指導。例如,針對身體素質水平較低的學生,教師可以適當降低訓練的難度與任務量,以基礎技能為主,幫助其夯實基礎。而針對身體素質水平較高的學生,教師可以適當增加任務難度,在訓練中挖掘其潛能,讓不擅長籃球運動的學生提高認知,讓擅長籃球運動的佼佼者更進一步。
以“投籃”這節課為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已經了解到投籃是籃球比賽的得分手段,在激烈的攻防對抗中應該根據場上情況選擇合適的投籃方法。針對班級內學生技能的掌握情況,在教學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兩組進行訓練。第一小組學生的投籃命中率較低并且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針對此類學生,教師可以為其提供清晰的投籃手部動作、腳部動作的慢放視頻,指導學生通過觀察了解投籃的技術要領,引導其站在二分、三分線的位置練習投籃,以幫助學生掌握投籃技巧、形成投籃手感為主。第二小組學生的投籃命中率相對較高,且大部分成員在課余時間均有參加籃球比賽活動的經歷。針對此類學生,教師在組織訓練期間可以直接利用比賽的方式,指導學生在真實的競技情境下分析場上的形勢,采用合適的投籃方法。教師則需要在一旁觀察其表現,記錄其在戰術運用中存在的問題,利用課后時間進行總結,幫助學生提高投籃命中率,使學生學習搶進攻籃板的方法。這樣分層指導的方式能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籃球運動訓練中激發自身潛能。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針對不同能力的學生提供不同的指導方法,有效利用分層訓練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取得進步,為后續參與實戰訓練打下堅實基礎。
(四)資源拓展,在分享補充中拓寬視野
人教版體育與健康教材中提供的“籃球”知識資料較為有限,雖向學生傳遞了籃球基本技術動作,但缺少籃球運動的起源、籃球文化等知識,無法幫助學生意識到籃球的學習價值[4]。因此,為提高籃球運動訓練的有效性,教師可以在原有教學內容上,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補充并拓展與籃球相關的學習內容,如NBA比賽視頻、籃球文化知識等,豐富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在課堂上拓寬文化視野,提高自身核心素養。
以“認識籃球運動”為例,考慮到學生已經對此項運動的特點、價值、比賽方法以及主要規則有了一定的認識,為幫助學生全面地了解籃球,提高對籃球學習的重視程度,教師可以為學生補充有關于籃球起源的故事:1891年,詹姆士·奈史密斯從當地兒童喜歡的用球投向桃子筐的游戲中得到啟發,創編了籃球游戲;1896年,籃球傳入我國;“中國籃球之父”董守義在1930年編寫了我國最早的一本籃球專著《最新籃球術》。通過補充的閱讀資料,學生能夠進一步掌握籃球這項運動的起源與發展,提高對籃球學習的重視程度。在指導學生參與技能訓練期間,教師同樣可以借助豐富的教學資源,為學生分享籃球競賽中專業運動員的比賽視頻,引導學生觀察其動作要領,逐步提升自己的籃球水平。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在原有教學內容上增加了籃球文化的故事,并向學生提供真實比賽視頻,可以令學生更清晰地認知體育精神與籃球知識,確保學生以充沛的精力與熱情參與到籃球學習當中。
(五)完善總結,在評價分析中提高質量
評價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結束教學任務后需要對學生在實操中的表現情況進行合理評價,指出學生在動作、技能、配合中存在的不足,引導其根據評價內容及時調整學習狀態,完善訓練[5]。此外,為確保評價的科學性與真實性,教師還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手段,鼓勵學生進行反思,在總結不足的同時提出關于籃球運動學習的意見,充分發揮評價助教、導學的現實功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例如,在完成“籃球”一章節教學后,教師可以采用考核的方式考查學生的籃球技能以及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將考核的分值納入評價中。在評價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問題回答情況、考核成績、小組合作情況等多項要素做出合理判斷,幫助學生在直觀、清晰評語的引領下及時調整學習方法,改善學習狀態。針對高中生,教師的評價要盡量以鼓勵為主,保護學生學習自信,避免因刻板評價影響其后續學習情緒。在教師評價結束后,學生需要對學習過程進行反思,總結自己在課堂訓練中取得的收獲,這有利于教師全面地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及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以便對后續教學方案進行調整。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機制可幫助學生涵養體育精神,養成積極參與體育運動的良好習慣,在評價的作用下實現籃球運動訓練的可持續發展,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教育改革背景下,籃球運動作為高中體育與健康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助力學生素養培養的重擔。教師需要遵循以生為本的原則,合理設計教學策略,以激發學生籃球運動興趣為主,幫助學生在和諧、開放的氛圍中掌握籃球運動技能,提高運動水平。
參考文獻
陳愛軍.高中籃球訓練的特點與措施研究[J].甘肅教育研究,2022(11):79-81.
戴宇航.勤練常賽在高中籃球教學中的運用[J].當代體育科技,2022,12(25):62-65.
韓懷濤,張秀麗.高中籃球教學“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研究[J].青少年體育,2022(3):114-115.
韋煥.生命教育視域下高中籃球課程改革研究[J].運動精品,2022,41(2):41.
何潔清.提高高中體育籃球教學有效性的研究[J].冰雪體育創新研究,2023(9):157-160.
作者簡介:周澤民(1976.4-),男,安徽六安人,
任教于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級中學,副高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