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語文群文閱讀實踐中,教師一直在探索各種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鑒賞能力。其中,主題教學法作為一種被廣泛應用的教學方法,強調學生圍繞一個主題在學習的全程進行交際,以體現語言教學的真實性和實用性,培養學生的綜合交際能力?;诖?,文章分析了主題教學法在高中語文群文閱讀中的適恰性,以魯迅作品為例,探究主題教學法在高中語文群文閱讀中的實踐策略,旨在為高中語文教師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高中語文;主題教學法;群文閱讀;魯迅作品
群文閱讀是一種新型的閱讀教學模式,通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師生圍繞一個或多個主題,選擇一組結構化文本,在單位時間內通過建構達成共識的多文本閱讀的教學過程。群文閱讀模式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能夠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文學素養?!爸黝}教學法”強調以主題為核心,通過多篇相關的文章來培養學生的閱讀、分析和綜合能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主題教學法與群文閱讀之間是有一定的適恰性的,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群文閱讀文本。因此,研究主題教學法在高中群文閱讀中的實踐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一、“主題教學法”在高中語文群文閱讀中的適恰性
其一,在高中語文群文閱讀中,“主題教學法”如同一盞璀璨的燈塔,照亮著學生深入群文的探索之路。其適恰性不僅體現在把握群文的主題上,更在于其能夠從多個視角審視群文教育,為學生呈現多種多樣的學習路徑,使他們更全面地領略文學的魅力。主題教學法是深度解讀群文主題的精妙工具。在高中階段,學生需要深刻理解文學作品的主題,領略其中蘊含的思想和情感。主題教學法通過聚焦作品的核心主題,為學生提供了探索的方向,幫助學生從群文作品中挖掘作者的獨特視角,揭示主題與情節、人物與背景之間的深刻聯系。另外,文學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主題教學法能夠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審視群文閱讀,為他們呈現多元的文學世界。這種多樣性不僅僅涉及主題的選擇,還包括群文閱讀的方向和類型。通過主題教學法,教師可以使學生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文學鑒賞,而是能夠在文學的海洋中盡情探索。如當學生研究關于自由與束縛的主題時,教師可以利用主題教學法引導他們探究不同文學作品中自由與束縛的不同表現形式,如社會束縛、心靈自由等。這樣的多元性,讓學生能更富有創造性地理解和欣賞文學作品。
其二,“主題教學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順著任務群的思路進行群文教學的,讓學生積極參與,深入思考,使學習旅程變得妙趣橫生[1]。主題教學法強調將任務群作為群文教學的動力源泉,利用任務群的優勢,通過設定具體任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
使學生在解決特定問題或完成特定任務的過程中積累知識和技能。當學生探究關于自由與束縛的主題時,
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分析文學作品中不同人物在自由與束縛之間的選擇,從而引發他們對作品核心主題的深入思考。這種任務導向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主題教學中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成為積極的參與者和問題解決者。
其三,“主題教學法”對學生的跨學科能力發展也有一定的幫助。在進行與特定主題相關的群文閱讀時,學生往往需要探究主題背景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和地理等相關知識,此過程打破了傳統學科之間的界限,促進了知識的交叉融合[2]。每一個文學作品所承載的主題都是歷史的一部分,都有著特定的時代背景。通過主題教學法,學生可以深入探究主題的歷史淵源,了解當時的社會風貌和文化傳統。這使學生能夠將作品融入更廣闊的歷史語境中,對其產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主題教學法還可帶領學生穿越地域的邊界,行走在地理畫卷中。文學作品中的場景常常與特定的地理背景密切相關。通過主題教學法,教師可以使學生深入了解作品所描述的地理環境。在研究探險主題的文學作品時,學生可以了解作品中的探險地點的地理特點,以及地理環境對故事情節和人物命運的影響。這種地理探險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的背景,同時也拓展了他們對不同地域的認知。
二、“主題教學法”在高中語文群文閱讀中的實踐策略
(一)從作品思想切入主題,確定群文議題
作品思想是文學作品的靈魂,它反映了作者對社會、人生、價值等問題的獨特見解。將作品思想作為切入點,可以有效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發現文本中的深層含義。在確定群文議題的過程中,“主題教學法”強調作品思想與群文議題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這種聯系,將多篇文章組合在一起,構建一個具有內在邏輯的群文閱讀體系??梢哉f,主題教學法具有破題的魔力,它能夠通過作品的思想深度,引導學生發現多篇文章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共性,迅速破題,揭示主題的內核,從而形成具有共識的群文議題。同時,作品思想還可以為群文閱讀提供清晰的導向,幫助學生把握群文閱讀的重點和難點,提高閱讀效果。通過深入探討作品中的思想,學生可以逐漸抓住作品的主題。
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圍繞“女性形象”進行探討時,不妨選取《阿Q正傳》和《祝?!穬善斞傅拇碜髌?,讓學生在對比分析下深入探討魯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特點及其反映的社會問題。在魯迅的作品中,女性形象一直是一個重要的主題,如《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個深受封建禮教束縛的女性,面對婆婆的嚴厲、社會的冷漠以及自身的愧疚感,她最終走向了死亡。祥林嫂的悲劇命運是對封建社會中女性地位的極大諷刺,她的無助和絕望展現了封建禮教對女性心靈的摧殘。而《阿Q正傳》中的吳媽呈現了一個被男性權力壓制的女性形象。吳媽深受封建思想的影響,對阿Q的胡作非為默不作聲,甚至在阿Q犯事后不惜出賣自己的名聲來討好趙太爺。吳媽的軟弱和迎合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女性地位的低下,也呈現了當時社會的權力結構和道德觀。
通過分析這兩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探討魯迅筆下的女性形象的特點,以及這些女性形象所反映出的社會問題。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封建禮教對女性的束縛、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壓迫、傳統道德對女性的要求等問題,也可以讓學生比較這兩部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區別和相似之處,比如祥林嫂和吳媽在性格、命運、社會地位等方面的異同。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從更廣泛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現象中思考女性形象的意義。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聯系當時的社會習俗、文化觀念和道德規范等,分析這些因素是如何影響女性的命運和地位的,也可以將魯迅筆下的女性形象與現代社會中的女性問題進行對比和分析,引導學生思考社會變革和進步的意義[3]。
(二)圍繞作品語言,確定群文內容載體
在高中語文群文閱讀中,作品語言的奇妙力量表現得淋漓盡致,是主題教學法的靈感源泉。作品語言之所以有如此奇妙的能力,首先在于它是文學作品的靈魂。每一篇文學作品都有獨特的語言氣質,這種語言氣質不僅是作者的風格,更是作品所要傳達的思想和情感的表達方式。作品語言是作者用以雕刻、繪制作品的畫布,每一個詞語都如同一顆寶石,鑲嵌在作品的精髓之中。正是通過巧妙的語言,作品才得以煥發出獨特的藝術光芒,傳遞出深刻的內涵和情感。因此,作品語言不僅是群文內容的承載者,更是作品主題和情感的表達者。其次,作品語言之所以可以確定群文內容載體,還在于它的多層次性和象征性。文學作品中的語言往往具有多重含義和象征意義,不同的詞語、句子和修辭手法都可以成為內容的載體。作品語言的多層次性使得學生可以通過深入分析語言元素,挖掘文學作品中的主題和思想,逐漸理解其深層內涵。例如,一個簡單的比喻或隱喻可能蘊含著豐富的象征意義。通過解讀這些語言元素,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主題,深化對群文內容的把握。
魯迅的作品非常有代表性?!栋正傳》采用了諷刺和夸張的手法,通過幽默風趣的語言來展現阿Q這一滑稽角色的思想和行為。例如,阿Q在與小尼姑“調戲”時,自以為占了便宜,卻對旁人說是“領教領教”,
這種自以為是的態度讓人發笑。而《祝?!穭t采用了抒情的寫作手法,通過祥林嫂的悲慘命運來表達作者對封建社會的憤怒和控訴,如祥林嫂在向四嬸訴說兒子被狼叼走的經歷時,不自覺地發出了“我真傻,真的”這一悲嘆,充分表現了祥林嫂內心的痛苦和自責。教師在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時,可以選取魯迅的這兩篇同一主題不同表達方式的作品,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和分析深入感知作品語言的魅力和深刻內涵,提高學生的語言鑒賞能力和文學修養[4]。
一是引導學生深入分析作品語言,包括詞匯選擇、句式結構、修辭手法等,以抓住作品的語言特點,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為理解群文內容提供堅實的基礎。二是鼓勵學生將作品語言解構為不同的語言元素,如明喻、隱喻、符號等,挖掘出其中的主題和思想,理解作品更深層的內涵。三是引導學生通過模仿和創作,將作品語言的表達方式運用到自己的閱讀中,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并提高他們的文學表達能力。
(三)選擇主題式活動,設置群文任務
在設置群文任務時,教師可以利用主題式活動。首先,它聚焦文學作品的主題,將學生的關注點集中在核心思想和情感上。這有助于他們深入、系統地探究作品所傳達的主題,從而提高批判性思維和分析能力[5]。其次,主題式活動常常涉及學生個人的興趣和情感,因此更容易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讓他們更深刻地體驗文學作品的情感表達,增強學生對主題的理解和感知。此外,主題式活動鼓勵學生以多樣的方式表達對主題的理解,從而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最重要的是,這些活動通常需要學生進行合作,從不同角度思考主題,拓寬其視野,豐富其對主題的理解。在實施群文閱讀時,選擇合適的主題式活動是確保學生深入參與、積極思考和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的關鍵。因此,教師在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時,可以圍繞《阿Q正傳》的主題設置群文任務。
第一,教師可以考慮使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群文閱讀,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每個小組負責分析和討論一篇作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選擇不同的主題,使每個小組關注作品的特定方面。例如,一組學生可以選擇關注《阿Q正傳》中主人公阿Q的心理變化,另一組學生可以關注作品中反映的社會沖突。通過小組內部的討論,學生能夠從不同角度理解作品,反思主題的復雜性。
第二,角色扮演也是一種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作品主題的主題式活動。在文學作品中,角色通常都是多維的,具有多重性格特點和動機。通過角色扮演,學生能夠仔細研究和分析角色的背景、情感、言行舉止等,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選擇作品中的不同角色進行扮演,讓學生通過模仿角色的言行舉止,更好地理解他們的動機和心理變化。例如,在《阿Q正傳》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扮演阿Q來思考他的自我認同問題、與他人的互動以及對社會環境的反應。這種深入剖析有助于學生更全面地理解文學作品中的角色,并揭示主題和思想背后的更多細節和內涵。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文章以魯迅的作品《阿Q正傳》和《祝?!窞槔?,詳細討論了如何從作品思想切入主題以確定群文議題,圍繞作品語言確定群文內容載體,并以主題式活動來設置群文任務。這一方法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助于培養他們的語言分析能力、情感共鳴和文學鑒賞能力,幫助他們更深刻地理解文學作品。“主題教學法”在高中語文群文閱讀中的應用為學生提供了更深入、更有意義的文學教育,激發了他們對文學的興趣。教師要及時更新教學理念,積極探索和實踐群文閱讀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掌握能力。
參考文獻
張明全.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實踐中的認識誤區及建議[J].西藏教育,2021(4):28-30.
邱曉虹.群文閱讀教學法在高中語文課堂的應用研究[J].高考,2023(3):82-84.
陳小花.開展群文閱讀,提升高中生信息閱讀能力:以“探究魯迅小說中人物眼睛的刻畫”閱讀活動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20(27):7-8.
后曉囝.“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高中小說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中教研究),2022
(Z1):27-32.
辜鄭馨玥,唐瑛.試談“主題教育”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以竇桂梅的主題教學法為例[J].新課程導學,2023(7):36-39.
作者簡介:李隆勝(1983.10-),男,貴州畢節人,
任教于貴州省畢節市實驗高級中學,一級教師,研究生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