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民
2020年起,滑縣整合教研、培訓、電教資源,在全縣中小學校開展了“研—訓—賽”一體化學科工作坊建設和校本研修活動。活動遴選中小學“研—訓—賽”一體化校本研修學校培育對象52所,以學校集中教研、觀課議課為基礎,對各學科教師進行階梯式培育。2022年和2023年,滑縣連續兩年獲批“國培計劃”項目縣項目和河南省第二批基礎教育教師培訓出彩項目。滑縣將兩項工作有機融合,二者相輔相成、優勢互補,進一步助力校本研修工作的開展。目前,滑縣探索建立師德教育“主線強基”,“行政推動+業務引領+技術支撐”并進,培育學員、團隊、基地、主題、成效“五育”并舉機制,全縣校本研修工作有序推進,教師隊伍建設發展態勢良好。
師德主線強基,為校本研修營造清雅氛圍
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師德主題教育,是校本研修常態化推進的基礎。滑縣以每年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師德主題教育為引領,積極開展各類活動。如創新開展了全縣教育系統師德學習教育暨評選表彰專項行動,即全縣教師自學教育有關法律法規,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師德重要論述、統一試卷集中測評、全體教師“我的教育故事講述”三個階段,按照故事講述與集中測評得分比例,分三輪推出一定數量的優勝者,依次作為校級、鄉鎮級、縣級表彰對象,優勝選手事跡在教師節期間多渠道展播。這提升了教師的獲得感、成就感和職業幸福感,增強了教師參與研修的動力。
“三駕馬車”并進,為校本研修建立支撐體系
“領導重視+制度保證”,為校本研修提供行政支撐。滑縣建立縣教育局、鄉鎮中心校及局屬學校、中小學校一把手負責制的校本研修“三級領導體系”。縣領導小組制定指導性文件,組建督導組深入學校開展督導,督導組定期聯系,定期反饋,定期整改,確保工作的實效性;鄉、校級領導小組安排1名業務領導協調本單位工作,及時解決校本研修過程中的問題困惑。
“專家指導+共研共享”,為校本研修提供業務引領。滑縣建立了縣內外專業引領智庫,實現了教育智慧整合。縣外專家團隊定期通過專題講座、課例示范、觀課議課等形式,為教師答疑解惑、專業引領。2023年以來,全縣已經有25位縣外專家對全縣17個學科進行了專項指導;縣級優秀培訓教師、教研員、一線名師名校長組成的54人培訓師隊伍,根據區域分成11個指導組,構建業務指導線,“一對一”精準分包項目試點校,逐級分層引領,為校本研修提供了專業保障。
“技術支持+教研保障”,為校本研修提供服務體系。滑縣協調教研、培訓、信息技術等部門形成“三位一體”服務體系。師訓股負責研修統籌安排和服務保障;教研中心協同教師進修學校負責研修業務組織指導;信息技術中心負責網絡技術支持保障。各部門職責分明,配合有力。
“五育”精準實施,為校本研修確定目標任務
“育學員”“育團隊”是校本研修的首要工作。為保證精準培育,滑縣訓前做好調研,根據全縣教師特點及教師個人發展意愿做好分層分類,結合縣級培訓整體安排及各校實際,開展滿足群體需求,并在已有經驗基礎上提升教育改革能力的有效培訓;訓中主動對接高校,訂單式安排培訓內容,保證參訓學員學有所用、學有所獲;訓后建立參訓學員培訓檔案,全面記錄、逐月統計教師訓后自我能力、示范引領、課堂教學方面的收獲,促進返崗成效落實落地。
“育基地”是校本研修的重點工作。滑縣在前期遴選校本研修示范校基礎上,結合2022年和2023年“國培計劃”項目縣項目要求,組建名校長工作室32個、名師工作室82個。2023年下半年,結合省廳文件,滑縣又補充25名鄉村首席教師組建工作室,與其他工作室融合推進教師成長工作。以上各基地采用縣域統籌、分區連片原則,要求制訂年度方案和三年規劃,保證每年有優秀典型案例生成。同時,滑縣重點培育校本研修示范校41所,校本研修示范校引領帶動2所區域內學校建立校本研修常態化機制,同樣生成優秀典型案例。另外,滑縣出臺相關建設與考核標準,明確目標定位,每年以縣級測評、實地觀摩和集中展示等形式開展評估,促進工作室、示范校總結典型經驗并加以推廣,建成優質教師發展基地,惠及更多一線教師。
“育成果”是校本研修的評價依據。滑縣鼓勵教師開展聚焦年度研修主題的課題案例撰寫,作為校本研修的一項主要內容。在組織培訓伊始,滑縣就引導學員結合所在工作室與學校實際,找到縣域“研—訓—賽”一體化學科研修主題下課堂教學的聚焦點和預期收獲點,進而有目的地提煉主題。每年對學員、工作室、示范校的評價,各類成果是主要依據。績效突出的團體和個人,均在教師梯隊攀升、各類優質課評選和其他評先評優中予以傾斜,保證教師研有所獲、研有所得。
“育體系”是校本研修的目標任務。滑縣“研—訓—賽”一體化和項目縣建設相融合,完善了“國培、省培、市培、縣培、校本研修”五級培訓體系,實現了“國培”做示范,即從內容、形式等方面對縣域校本研修予以引領;“省培”“市培”育種子,即對接教師梯隊攀升體系,引領參加培訓的教師專業成長,成為滑縣骨干教師;“縣培”保全員,即滑縣校本研修做到了保全員、分層次、全覆蓋。
積極探索,校本研修初具成效
一是打造了本土教師教研培訓隊伍。滑縣建設了一支由優秀專兼職教研員、培訓教師和一線名師、名校長組成的54人教師培訓師隊伍,成為滑縣本土的專家團隊,積極引領教師開展工作坊研修和“國培”送教下鄉。二是建設了一批教師發展基地。滑縣已建設名校長(名校長培育對象)工作室32個、鄉村首席教師工作室25個,名師(名師培育對象)工作室81個、班主任工作室25個,校本研修示范校41所。三是初步探索生成了系列教師發展研修成果。縣級層面:萃取出“四階段”主題式學科校本研修模式、“六環節”觀課議課實施模式、“五步”議課研討模式等。校級層面:滑縣道口第二完全小學“1244N”校本研修模式、滑縣向陽小學“1+1+X”校本研修模式、滑縣錦和街道英才小學“備、研、講、評、思”五步校本研修模式,這些模式均已有效實施。四是建設了教師發展研修成果資源庫。目前,全縣已有優秀研修案例150余個,優秀教師成長案例300余個,優秀課例1100余個,優秀專題講座80余個。以上均上傳至滑縣“學樂云”平臺和滑縣教育視頻資源平臺,供全縣教師學習借鑒,實現資源共建共享。五是促進了教師專業發展和能力提升。僅2022年以來,滑縣共培育出省、市、縣級名師82名,學術技術帶頭人448名,骨干教師1203名,76名教師在全省優質課比賽中獲獎。一批滑縣本土優秀校長、教師脫穎而出。
反思總結,破解縣域教師發展過程中的難點
一是破解了教師培訓落地“最后一公里”難點。滑縣校本研修“三級領導體系”,保證了全縣教師成長有各級領導督促;縣外專家和本土團隊培訓指導智庫,為不同教齡、不同年齡的教師專業成長提供了理論引領和教育指導;“三駕馬車”服務體系,則將教師發展所需的服務保障、業務指導、教育數字化支持服務進行統籌安排,保證了教師學有所教、用有所扶,避免了行政推動介入過多,謹防出現以文件落實文件、以制度落實制度的弊端。
二是滿足了教師學習、引領和研究需求。校本研修中,每位教師既是培訓者,又是受訓者;既能促進個人深度學習,促進自身專業化發展、理論素養提升,又能結合本校實際,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拓展與其他教師的交流空間,實現“在研討中發展,在反思中成長”。滑縣通過集體備課、觀課議課等活動,充分發揮人員的不同優勢,共同研究教材,共同選擇教法,實現了互相啟發、互相補充、互相學習,最大程度地優化教師培育效果。
三是破解評先評優傳統模式難點。滑縣校本研修突出師德主題教育,教師學科學歷、教齡年限、所獲榮譽等不再作為評價參考,形成真學習、真評價、真材料等展示,讓一批長期扎根基層、樂教適教、不計名利、甘于奉獻的優秀教師脫穎而出,為破“五唯”提供了有效探索。
(作者系滑縣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