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棟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教育形態是不斷演變的。時間來到當下,“AI+教育”怎樣才能釋放出更大能量,促進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我們都應當去認真思考。
關鍵詞 教育 教育數字化 數字技術 AI
人類因教育而文明,教育因科技而發展。
“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教育數字化的關鍵作用。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向縱深發展,教育與技術的融合越來越深入。這既是一種教育發展戰術,也是重塑教育發展形態的重大戰略。
近期,在北京召開的“中國教育技術協會2024數字教育學術論壇”上,教育行業專家學者、教育技術工作者、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人和行業企業代表圍繞教育數字化、數字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的最新發展與教育應用、技術賦能教育的創新實踐等內容,共謀數字教育的創新之道,為推進教育數字化,提升教育工作者開展數字教育的能力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不打烊、無邊界、個性化的學習
當前,數字技術日新月異,各類創新應用層出不窮,我們的教育面臨著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以數字中國建設推進教育數字化,成為我國數字時代發展的基本流程。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副司長舒華在會上指出,兩年來我們把國家智慧教育平臺作為先手棋,聚合起高質量、體系化、多類型的數字教育資源,為在校學生和社會學習者提供了不打烊、全天候、“超市化”的服務。
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已進入第三個年頭,教育變革也進入了深水區。對此,舒華表示,第一,加快教育理念變革、流程再造、結構重組和范式創新,構建數字時代教育新形態。第二,將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相結合,讓學術研究“沾泥土、帶露珠”,走進課堂、走進師生,在教學一線發揮更大的價值。第三,加快推動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既要對國家平臺進行智能升級,又要將實施教育系統人工智能大模型應用示范行動作為主要方向,構建數據驅動的研究新范式。另外,還要加強人工智能與數字倫理研究,引導科技向善。
隨著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的蓬勃發展,其蘊含的巨大潛力也將得到充分釋放。“在這樣一個數字時代、‘互聯網+時代、‘人工智能+時代,技術正在賦能教育、重塑教育,教育的新業態正在形成。”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秘書長楊銀付認為,建設教育強國的基點在于基礎教育的數字化賦能與高質量發展。首先,“互聯網+”“人工智能+”實現了資源數字化,讓億萬城鄉孩子“同上一堂課”成為現實。其次,借助翻轉課堂、學情畫像、靶向作業等,教育領域的大規模因材施教成為可能,促進了學生全面、個性化的發展。再次,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可以較好地測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因素,測評認知、合作、創新、職業等能力,讓教育評價科學化和教育管理智能化成為可能。
“技術帶來無限可能,但只有苦練內功,才能完成從可能性到現實性的飛躍。”楊銀付表示。
數字技術叩響教育變革之門
數字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實現優質資源共享,促進教育變革,這是一個歷史性的過程。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2024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指出,我們將從聯結為先、內容為本、合作為要的“3C”走向集成化、智能化、國際化的“3I”。
據此,教育部教育數字化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委員、武漢理工大學校長楊宗凱分析了從“3C”走向“3I”,教育數字化縱深發展的實施路徑。集成化,即以國家平臺為中心,聯結各級各類資源平臺和應用系統,提供資源流動的“高速公路”。另外,還要建立強大的目錄、資源、數據以及應用體系,讓各類資源和應用不至于一盤散沙。智能化,即通過實施教育系統人工智能大模型應用示范行動,推動大模型從課堂走向應用。“我們取名為‘LEAD計劃,旨在探索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應用的深層次規律。”在國際化方面,我們也推出了數字教育的中國方案:用好世界數字教育聯盟,推出數字教育國際期刊《數字教育前沿(英文)》,發布全球數字教育發展指數等。
“推動數字化轉型,重構教育新生態,要從規模化、標準化向定制化、個性化轉變,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轉變,從知識傳授為主向能力培養為主轉變,最終實現教學環境、內容、模式、方法等各方面的深刻變革。”楊宗凱認為。
數字技術如何賦能當前的教育變革?北京師范大學智慧學習研究院院長、互聯網教育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黃榮懷表示,依據技術融入教育的程度,數字教育大致呈現出環境建設、數字資源開發和數字教學法三種不同的階段性特征。階段一關注學習環境的建設與升級,包括了虛擬教室、軟件工具、硬件設備、智能技術等基礎設施建設與裝備部署。 “環境指什么?其實就是一種智慧學習環境,旨在促進數字化學習,實現學習的智能化與高效化。數字技術的快速迭代,為其奠定了基礎。”
打鐵還需自身硬。
有了牢固的基礎設施,還應開發強大的數字資源平臺。因此,階段二強調的是資源平臺建設與供給服務能力提升。目前,我國已建成世界最大的教育資源數字化中心——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其服務領域和應用規模前所未有。
那么如何將這些設施、資源運用到實際教學中?
這需要實現教學法的數字化轉型,其核心是數字教學法。所以階段三關注的是教學形態的整體性重塑。黃榮懷認為,數字教學法能夠幫助學生運用數字工具和資源進行深度學習,助力建設綠色魯棒的數字學習環境,并打造人機互信的協同教育模式。“未來,我們要在學習環境與數字資源持續智能化升級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數據價值,有效實施數字教學法,促進教學形態的重塑與數字教育生態的
建設。”
請回答“AI+教育”
如何理解“AI+教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
在大灣區大學教授李曉明看來,此AI,非彼AI。“此AI”是最近兩三年的AI,“彼AI”則是兩三年以前的AI。彼時談AI,是智慧平臺、學生畫像、智能推送等;此時談AI,則是AIGC、AGI、ChatGPT、Sora等。“回首過去三十年,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真正發揮作用的是PPT、郵件、LMS、慕課、視頻會議等。”李曉明說。而“AI+”又將給教育留下什么?最重要的是形成新的教育生態,這包含一個國家的教育事業、教育制度、教學管理以及課程教學,它們都有可能因為技術而得到改進。在技術的推動下,信息智能技術出現了。“這似乎讓我們看到了一片藍海。”李曉明表示,信息智能技術包含兩個層面,一是能夠理解信息的含義并生成有針對性的知識,如ChatGPT;二是記憶,基于學習過程去理解知識,而不僅僅是機械的記憶。對于“AI+教育”,我們可以做什么?李曉明說:“我們可以借助AIGC發展平民化技術,即大家都可以用的技術,讓AIAC做起來更
容易。”
“AI+”吹響了走向未來智能世界的號角。
作為一家科技企業,“用人工智能建設美好世界”是科大訊飛的矢志與宏愿。科大訊飛總裁吳曉如介紹了訊飛星火認知大模型在教育中的應用實踐。在基礎教育領域,這一模型在學生評價、賦能教師、助力學習與課堂環境升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讓教師大屏成為教師的得力助手,讓學生終端成為學生的助學伙伴。在高等教育領域,星火代碼大模型能夠賦能軟件人才培養,輔助教師進行高效編程教學,輔導學生進行自主編程與學習。此外,中國科學院正式啟動AI for Science戰略,選定中國科大牽頭承擔,以訊飛星火大模型為底座,開發專用科研大模型和科學知識推演大模
型……“人工智能必將因解決人類剛需而載入史冊,而我們的教育需要培養站在人工智能肩膀上的‘新人類。”吳曉如說。
教育的革命性發展,從更大的意義上來說,無不源于科技的突破。在漫長的人類文明發展中,這樣的場景也不過數次。面對當前的實際問題與嚴峻形勢,如何開辟教育強國新賽道?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永智表示,一方面,要設計更彈性的學制,為學習者建構一個系統化的、邏輯性較強的知識圖譜。在未來的教育中,首先要培養學習者的高階思維能力、綜合創新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社會情感能力,這是超越人工智能技術最寶貴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開展人工智能認知教育,通過建立安全、公益、可控的“純凈”人工智能模型等方式,加快構建智能時代的教育新形態。“當我們有幸來到人類發展的又一個節點,教育技術應該更加關注教育對宏觀層面的影響,站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關鍵時點,以數字化去開辟教育發展的
新賽道。”
責任編輯:周淼 ?郵箱:chinadisedu@zxxx.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