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萌 董文波

摘要:湖北高校專利轉化面臨專利價值度偏低、供求信息不對稱、談判復雜成本高昂以及專業轉化平臺和人才隊伍供給不足的問題,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基于成本效益理論和利益平衡理論基礎,可以為高校專利成果轉化提供助力。目前,專利開放許可制度還面臨開放許可信息整合不夠細致、開放許可專利價值評估不夠準確、開放許可激勵政策不夠明確、許可糾紛解決手段不夠高效及許可交易監督機制不夠完善的問題。文章認為可以從建立開放許可前置審查機制、完善開放許可信息服務平臺、完善許可費確定和變價機制、明確開放許可的全過程激勵政策、增加行政裁決、行政仲裁手段及構建知識產權信用監管體系方面進行優化。
關鍵詞:專利開放許可;高校專利成果轉化;邏輯機理;優化路徑
中圖分類號:DF523.2文獻標志碼:A
0引言
《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提出,要發揮知識產權制度激勵創新的基本保障作用,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專利開放許可制度便是順應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所需的政策選擇。我國每年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穩居全球第一,但專利成果轉化率低一直是制約我國創新發展的“頑疾”。專利開放許可是實現“紙變錢”的重要一環,是推動我國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力量,對進一步提升專利實施轉化率、整體推進我國創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高校一直是專利轉移轉化治理的“重災區”。《2022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顯示,2022年全國高校有效專利實施率為12.5%,僅為全國(58.7%)的1/5。全國高校有效專利產業化率為3.5%,僅為全國(45%)的1/13。高校作為不具備專利實施條件的創新主體,所申請的專利通過轉讓和許可實現產業價值是其主要路徑和重要使命,相比企業來說專利轉化的需求更迫切,而現實情況是高校的專利轉讓和許可率遠低于企業。因此,研究高校的專利轉化優化路徑是政策所需,也是時代所需。
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在《專利法》(第四次修正案)第50~52條作了專門規定,并在2024年1月20日修訂實施的《專利法實施細則》第85~88條作了細化規定,通過梳理學者們的研究可以看到該項新制度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2022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顯示,高校專利權人對開放許可的運用意愿更高,達到88.4%。目前還沒有專門圍繞高校這一群體應該如何開展專利開放許可的研究。湖北作為科教大省,有130多所高校,已成為中國重要的創新資源富集地和科技創新策源地。但在專利成果轉化應用方面,其專利轉化指標表現得極不協調。2012—2020年湖北高校專利的轉化一直維持在全省轉化量的10%~20%。因此,研究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助力湖北高校專利成果轉化的邏輯機理和優化路徑具有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
1湖北高校專利轉化存在的困境
1.1高校部分專利價值度低,與市場融合度不高
incoPat數據庫會從技術穩定性、技術先進性等多角度對專利進行綜合評價后給出專利價值度星級,該價值度能夠反映專利質量,星級越大,專利質量越高。通過在該數據庫中檢索湖北高校2015—2023年專利轉化數據可以發現,轉化的專利中價值度在8~10級的占比為93%左右,而湖北高校獲得授權的價值度在8~10級的專利占比為50%左右。由此可見,較多授權專利本身價值度低,無法實現“紙變錢”。而像華中科技大學這樣的研發創新強校,專利授權量常年穩居湖北高校第一,7~10級價值度專利占比將近90%,專利質量較高,但專利轉化率排名全省倒數,其癥結在于“閉門造車”和基礎研究過多,難以跨越走向市場應用的“死亡之谷”。出現以上問題的原因主要在于高校研發專利脫離市場、目的異化,這也是導致專利轉化率低的前提[1]。部分科研人員在研發立項之初缺乏市場調研,缺乏市場所需的技術信息,導致研發專利脫離市場。部分研發人員申請專利的目的在于評獎評優、完成科研考核指標、職稱評定等,不考慮專利質量。高校長期的重學術輕市場思維潛在影響了高校專利轉化效率和效益。
1.2高校專利與產業信息不對稱,供需對接不充分
專利轉化交易需要供需雙方精準對接,而現狀是高??嘤诖罅繉@麩o法交易卻需付出巨大成本維持,企業苦于技術難題無法攻克,無法找尋到解決產業問題的有效專利,高校專利與企業信息不對稱導致高校轉化率低,也導致產業鏈發展后勁不足。對高校而言,其對企業技術需求調研不夠,本身又缺乏營銷方法和手段,導致大量專利的市場化前景無法挖掘出來。而對于大量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而言,受制于權利要求書的撰寫技巧及文本表達的局限性,專利技術能夠順利實施的場景還需要進一步細化,因此,企業要在浩如煙海的專利文獻中分析篩選出能夠攻克其技術難題的需求專利也非易事。能夠準確充分提供供求信息的專利交易市場不發達也導致了高校專利轉化率的低下。
1.3專利轉化談判復雜成本高昂,高校相關經驗匱乏
由于專利市場化涉及專利技術、專利制度、合同技巧、企業的知識產權戰略和管理、法律糾紛的解決等,一項專利轉化談判和合同的簽訂往往需要技術人員、管理人員以及專利律師共同參與,擁有眾多專利的高校在這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2]。高校研發人員往往在技術領域理解更深,而在專利價值評估、專利合同條款法律風險評估、專利轉化法律訴訟應對方面經驗不足。研發人員在轉化環節也會出現是否會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單位和個人是否需承擔法律責任的擔憂?!?022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也印證了這一點,高校科研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變現環節中,對“專利成果轉化過程中決策失誤導致的法律和紀律責任”的擔憂比例為25%。可見高校囿于專利轉化的高昂成本也會嚴重影響轉化效率。
1.4高校專利轉化平臺和專業人才隊伍供給不足
《2022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顯示,50.8%的高校設立了專利轉移轉化機構。重點高校達到86.0%,從湖北高校情況來看,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重點高校都設立了專門的專利轉移轉化機構或中心,但運行效果差強人意。關鍵在于專利轉化工作還需要有專業的人才隊伍,而且是懂法律、懂技術、懂市場、懂管理的復合應用型高端人才,但高校中設立的專利轉化機構一般很難配備這類所需的人力資源。還有更多的高校中并沒有設置或者對接專門的專利轉化機構,只是交由科研管理部門的1~2個行政人員負責專利申請、年費繳納等常規管理工作??梢娙狈I的專利轉化平臺和轉化人員也大大影響了高校的專利轉化成效。
2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助力高校專利轉化的邏輯機理
2.1理論邏輯
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在國外已經運行了一百多年,我國引入該制度的初衷是要盡可能降低專利許可交易成本,極大促進專利轉化效率,實現專利權人與社會公眾之間的利益平衡,因此,成本效益理論和利益平衡理論就成為專利開放許可制度運行的理論基礎[3]。而這一理論基礎也正是高校專利轉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價值追求,兩者一脈相承,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可以成為高校專利轉化的助推劑。
成本效益理論是指一項財務決策要以效益大于成本為原則,該項理論是通過整體的所有成本和能夠產生的全部效益來評估整體價值的一種原則[4]。根據交易過程本身所包含的不同階段,交易前準備、交易中協商、交易后監督和執行3個階段分別對應3種不同類型的交易成本:搜索和信息費用,談判和決策費用,監督和合同義務履行費用[5]。開放許可制度在制定時均是以降低這3種成本為核心要義。專利開放許可制度設計的多個條款,如明確專利許可費支付方式和標準、明確開放許可聲明法律性質為“要約”等,都是致力于降低交易成本,并讓專利權人更有機會獲得更多的許可收益,增加雙方交易的安全可靠性,由此便可以解決高校專利轉化過程中的成本高昂和轉化高風險問題。高校通過獲得年費減免以及更多的許可收益和潛在的企業合作機會,也能進一步減少維持專利權的成本,獲得更多研發收益。
利益平衡理論是知識產權領域居于核心地位的理論,因為知識產權天然的壟斷性以及由壟斷性所帶來的負外部性,某種程度上會異化為阻礙創新的商業工具,脫離知識產權制度設置的初衷。因此,在知識產權權利人的私權及社會公眾的公共利益之間尋求平衡是知識產權領域的永恒話題。專利開發許可制度通過明確開放許可聲明的“要約”性質,本質上是對專利權壟斷性的限制,其自治性強于公權力所干預的強制許可,弱于專利權人和被許可人自由意志的普通許可。通過對壟斷性的有限限制及對專利權人設置誠信條款,能夠更好地平衡專利權人和潛在被許可人之間的利益,減少許可談判時的雙方博弈,從更寬廣視域范圍內來看,既是平衡專利權人與社會公眾的利益,也是提升高校專利轉化效率的工具,能夠進一步實現高校專利權人和社會公眾的雙贏局面。
2.2制度邏輯
目前《專利法》第50條是對專利權人聲明和撤回開放許可的程序和要求的規定,其中明確提到對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的開放許可必須提交專利權評價報告,在《專利法實施細則》第86條還專門對實施開放許可的禁止性條款作了規定,由此便可以提高專利開放許可的門檻,過濾高校部分低價值專利和瑕疵專利進入開放許可平臺,將有限的管理資源投入與產業鏈聯系更為密切的高價值專利上。這是化解高校專利價值度不高影響轉化效能困境的關鍵。在《專利法實施細則》第85條對開放許可的聲明內容配套作了更細致規定,包括專利許可費的支付方式和標準。要求對這一雙方頗為關注的核心條款作出清晰明確的公示,更多的是考慮到要簡化雙方許可談判過程,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同時許可聲明的作出和撤回都要求國家平臺進行公告,增加了專利交易信息的權威性和可靠性?!秾@ā返?1條將專利開放許可的聲明明確為“要約”性質,也是為了降低雙方的談判成本。《專利法》第51條還規定了年費減免制度,進一步激勵專利權人開放許可的積極性,減少許可談判的博弈。因為有了國家平臺的介入,讓有技術需求的企業有了尋找專利技術的權威窗口,化解了高校專利與產業信息不對稱問題,同時也解決了高校專利轉化欠缺專業平臺的問題。由于許可平臺更為統一,談判程序和要求也被進一步簡化壓縮,對專利轉化專門人才的需求也進一步降低。通過以上分析,便可以給出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助力高校專利轉化的邏輯機理(見圖1)。
3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助力湖北高校專利轉化的問題挑戰
2022年7月,湖北省知識產權局印發《湖北省專利開放許可試點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部署了四大試點任務,涉及信息發布渠道平臺建設、供需對接信息共享機制建立、深化改革創新服務能力提升、政策配套激勵機制完善。“知慧橋”湖北專利運用公共服務平臺作為湖北省指定的開放許可信息發布平臺,截至2024年2月,專利開放許可儲備池中共聚集1265項專利,其中免費開放許可專利共398項,一次性總付許可費的開放專利701項,開放許可的專利權人中高校占比超過90%。這也與《方案》中規劃的鼓勵專利權人免費許可專利,使國有大中型企業、高校院所科研創新成果更多惠及省內中小微企業相符。開放許可的所有專利均依托“知慧橋”平臺進行智能化價值評級,共評為A~E五級,其中A級專利價值最高。從目前運行情況來看,在專利開放許可方面還面臨以下問題挑戰。
3.1專利開放許可信息整合不夠細致,不利于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
從“知慧橋”平臺上可以看到,開放許可的專利信息主要顯示其摘要和權利要求書的內容,僅是一種簡單的信息展示,并沒有對專利技術進行進一步分析,列出其專利技術應用領域、專利技術要點、專利應用的產品等,導致潛在被許可人難以檢索到目標專利,背離了專利開放許可平臺為技術許可交易提供精準對接服務的初衷。平臺上的檢索界面智能化不夠,對專利開放信息也只從行業領域、專利類型、費用標準、開放范圍進行統計分類,信息不夠全面細致,精準檢索難度較大。
3.2開放許可專利價值評估不夠準確,不利于許可使用費的確定
能夠進行開放許可的專利有其自身特點,一般是技術足夠成熟容易應用,需求廣泛適于推廣的技術,如此才能實現專利開放許可“一對多”?!爸蹣颉逼脚_雖然能夠對開放許可專利進行智能價值評價,但其評價體系主要側重于是否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專利、專利技術是否先進等,并沒有從適宜開放許可的角度進行評價,由此導致該評價形同虛設。同時,該評價等級也沒有與開放許可費用掛鉤,專利開放許可費用的確定沒有規律可循。在“知慧橋”平臺上可以看到,一些D級專利,一次性總付許可費定為5萬元,而B級專利,一次性總付許可費僅為2萬元。如此也不能通過專利價值等級對許可費進行指導和調整,不能給專利權人和潛在被許可人提供參考。
3.3開放許可激勵政策不夠明確,不利于激發專利權人的積極性
湖北《方案》給予開放許可的專利權人年費減免,但對于減免幅度并沒有明確。從目前進入開放許可專利池的情況來看,大部分為免費或一次性總付較低許可費的模式,不排除部分高校主要是為了年費減免或者完成省市考核任務而進行開放許可,進行開放許可的專利質量還需提升。免費開放許可的模式不可持久,而一次性總付許可費的方式又會讓潛在被許可人出于風險考量而望而卻步。《方案》中提出鼓勵對進行專利開放許可的高校進行人才評定、資金資助等方面的支持,但上述政策如何能夠真正激發專利權人開放許可熱情還不夠具體明確。
3.4許可糾紛解決手段不夠高效,不利于降低開放許可實施風險
《專利法》在第52條明確規定發生專利開放許可實施糾紛,由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調解或者提起訴訟。但是調解協議仍需要在開放許可合同雙方當事人之間達成,如果當事人之間分歧過大,則調解程序可能變得冗長甚至失敗[2]。因調解不具備強制性,無法達到專利開放許可制度追求的高效便捷。而知識產權訴訟向來因“舉證難、周期長、賠償低”讓專利權人維權意愿不高。因此,行政調解和司法訴訟雖然可以用來解決專利開放許可實施糾紛,但都不夠高效。湖北《方案》中也創造性地引入了湖北省知識產權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等參與糾紛調解,甚至包括引導產業協會、產業聯盟等社會組織積極參與調解工作,但上述想法都會面臨跟行政調解同樣的低效問題,甚至還會被當事人質疑其權威性和專業性。
3.5許可交易監督機制不夠完善,難以預防交易中的非誠信行為
《專利法實施細則》第88條對專利權人設置了誠信條款,要求專利權人不得提供虛假資料以獲得專利開放許可的年費減免,這只是專利開放許可中可能發生的一種情形,只限制了專利權人,并且只有一種后果就是取消年費減免,難以保證交易的公平合法性。隨著未來激勵專利開放許可的政策逐步完善,有可能會出現其他為了拿到政策獎勵的非誠信行為,而且不限于專利權人。因此,有必要完善專利開放許可的監督機制,為此湖北《方案》中明確提到對出現套取補貼、發生不良影響等異常行為的單位依法依規追究相應的法律責任,至于該項監督機制如何落地則語焉不詳。
4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助力湖北高校專利轉化的優化路徑
4.1建立開放許可前置審查機制,對高校存量專利進行篩選評估
2024年1月26日,國家知識產權局等8部門專門聯合印發《高校和科研機構存量專利盤活工作方案》,要求對高校存量專利進行全方位盤點摸底。湖北高校可以借此契機,建立開放許可前置審查機制,確保進入開放許可專利池的專利沒有權利瑕疵。更重要的是,要將存量專利從利于開放許可的角度進行篩選評估,從技術的成熟度、技術的可應用性、技術的先進性等方面進行評價,剔除沒有開放許可價值的專利,以此將平臺資源集中于有價值專利,也利于降低企業的搜索成本。同時,湖北省要加強對“51020”產業體系中上下游企業的對接工作,了解他們的技術需求,也更有利于對開放許可專利的價值評價。專利開放許可可以采取打包形式,將一系列相關聯專利畫出知識圖譜,這樣有利于企業識別專利的應用場景和價值。
4.2完善開放許可信息服務平臺,精細化擴充智能服務功能
因為信息服務平臺功能過于單一簡陋,只限于專利基本展示,不利于需求企業進行精準查找,因此,在對高校專利進行評估篩選的基礎上,要將專利技術信息進行進一步整理,將專利的應用領域、實施要點、適用產品等進行全方位精細化解讀,并增加智能檢索服務,讓企業能夠精準查找需求專利,快速了解專利內容。服務平臺除了提供專利開放許可的基礎數據,還應開發實現開放許可中的其他活動,如信息流、商業洽談、備案、合同簽訂等,以使交易雙方能夠依托該服務平臺“一站式”完成交易,類似于“電商模式”[6]。平臺上還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專利數據與其他信息(如經濟信息、技術信息、法律信息等)的綜合運用,將不同領域、不同類型的孤立數據連接起來組成有機的生態系統,突破知識產權“信息孤島”的困境[7]。
4.3完善許可費確定和變價機制,增強交易公平合理性
目前,湖北高校開放許可的專利支付方式主要為免費和一次性總付模式,這兩種模式均不能持久,且不能隨著市場變化進行調節變動,這會影響到潛在被許可人的接受意愿。因為開放許可的技術專利會隨著市場情況變化、技術更新迭代等出現價值浮動,且理論上能接受同一專利開放許可的企業均為競爭對手,開放許可得越多,各企業通過應用該專利的獲利會受到影響。因此,許可費一次總付的方式不具有公平合理性,應增加許可費的變動機制,比如雙方在專利開放許可實施過程中,如果出現市場的變化導致許可費不夠合理,雙方均可以提出調整意見。專利許可交易本質上是一種合同行為,這種調整也符合《民法典》合同編中情勢變更原則的理念,不存在制度上的障礙。另外,平臺上通過專利開放許可合同備案,可以實時進行許可費統計,也能夠為許可費的指導確定提供參考依據。
4.4明確開放許可的全過程激勵政策,激發高校開放許可積極性
從過程性視角出發,專利開放許可的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都需要進行激勵。在專利開放許可實施前,我國也確立了年費減免的激勵政策,但在減免幅度的確定上可以再精細化些。比如年費減免不是一刀切,可以與專利實施收益方面聯動進行動態調整。對于實現“一對多”許可且實施效果好,具有示范效應的開放許可專利可以給予更大的減免幅度。在開放許可實施過程中,對于實施專利開放許可效果好的高??梢赃M行項目資金資助,對科研成果成功實現開放許可且收益較好的科研團隊給予評優評先、職稱晉升方面的獎勵。進行政策獎勵時不能只關注開放許可費的收取規模,更重要的是要看到高校是否與企業產生了聯動。激勵高校不是以“一錘子買賣”的心態進行開放許可的,而是以專利開放許可為契機,加強高校對被許可企業的技術扶持和持續追蹤,通過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實現高校科研創新充分融入產業鏈,最終達到可持續發展的良性互動。在開放許可實施后若出現對專利價值低估等問題,要建立盡職免責容錯機制和高校豁免機制,進一步給高校和科研人員“松綁”,充分激發其積極性。
4.5增加行政裁決、行政仲裁手段,高效解決開放許可實施糾紛
當行政調解失靈時,行政裁決和行政仲裁不失為更高效的解紛手段。行政裁決由知識產權行政部門主導,保證了專業性,同時可以解決雙方當事人利益沖突無法調解的僵局。行政仲裁與民事仲裁具有相似性,只有在雙方當事人都選擇仲裁時才能啟動,且一裁終局,可以保障糾紛的高效解決。行政裁決也可以設置與行政仲裁類似的規則,但行政裁決在一方當事人選擇或者雙方當事人都選擇時即應啟動。在當事人不服行政裁決時,若當事人可以直接起訴到法院,再通過一審二審再審程序解決糾紛,依然會出現司法訴訟的周期長問題,還是無法契合專利開放許可所追求的高效理念。一種比較可行的辦法是:改變行政裁決的救濟路徑,即只給當事人上訴審的機會。較之“行政裁決+行政訴訟”模式,“行政裁決→上訴審”模式既保證了糾紛解決的效率,又能夠避免“行政裁決終局”的缺點,同時也未違反《TRIPS協議》項下的義務[8]。
4.6構建知識產權信用監管體系,確保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平穩運行
從2018年提出加快推進知識產權領域信用體系建設,到2020年全國12個省、市知識產權局開展知識產權領域以信用為基礎的分級分類監管工作試點,知識產權領域的信用監管體系正在逐步建設完善中。專利開放許可領域的不誠信行為勢必會對該制度的平穩運行產生負激勵作用,因此,開放許可實施中涉及的專利權人欺詐行為、被許可人的欺騙行為等不誠信行為,應當納入知識產權信用體系進行監管[7]。該信用監管體系的建設可以以開放許可信息服務平臺為載體,強化多部門多主體參與,既有國家行政部門為主導的監管懲戒,還可以有高校主體自發的誠信約束,也可鼓勵社會公眾共同參與監督。通過信用信息共享機制,對專利開放許可中涉及的經濟行為和非經濟行為進行動態的信用采集、評價、積累和傳播,從而對行為當事人的現實信用水平作出綜合評價,并將其向社會開放[9]。以此確保營造一個誠信、高效、公平的專利開放許可場景。
參考文獻
[1]張金福,李哲婷.高??萍汲晒D化中的癥結及其化解邏輯[J].科技管理研究,2022(22):103-109.
[2]羅莉.專利行政部門在開放許可制度中應有的職能[J].法學評論,2019(2):61-71.
[3]羅蓉蓉,劉潔穎.專利開放許可制度適用程序的完善[J].時代法學,2023(2):24-32.
[4]周曉光.高校專利價值實現淺析:以交易成本為視角[J].河南科技,2020(12):33-35.
[5]張揚歡.責任規則視角下的專利開放許可制度[J].清華法學,2019(5):186-208.
[6]蘇沛華.專利開放許可市場化運營模式探析[J].電子知識產權,2022(11):79-87.
[7]陶然.大數據技術在專利開放許可制度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發明與專利,2022(1):66-72.
[8]蔡元臻,薛原.新《專利法》實施下我國專利開放許可制度的確立與完善[J].經貿法律評論,2020(6):83-94.
[9]林江鵬.和諧的科技誠信體系運行機制研究[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71-74.
(編輯編輯何琳)
Research on the logic mechanism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patent open license system to help the transformation of patent achievements in Hubei universities
Fan ?Meng, Dong ?Wenbo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stitute, Hubei University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 Shiyan 442000, China)
Abstract: ?The patent transformation in Hubei universities faces problems such as low patent value, asymmetric supply and demand information, complex and costly negotiations, and insufficient supply of professional transformation platforms and talent teams. The patent open license system is based on cost-benefit theory and interest balance theory, and can provide assistanc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patent achievements in universities. At present, the patent open licensing system still faces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of open licensing information, inaccurate evaluation of open licensing patent value, unclear incentive policies for open licensing, inefficient means of resolving licensing disputes, and inadequate supervision mechanisms for licensing transactions. 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optimization can be achieved by establishing a pre examination mechanism for open licenses, improving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for open licenses, improving the mechanism for determining and adjusting license fees, clarifying the incentive policies for the entire process of open licenses, increasing administrative rulings, arbitration methods, and constructing a credit supervision system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Key words: patent open license; university patent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logical mechanism; optimization path
基金項目:2023年度湖北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項目名稱: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助力湖北高校專利成果轉化的邏輯機理和優化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3Y101。湖北省教育科學規劃2023年度課題;項目名稱:“雙鏈”深度融合視角下湖北理工類高校專利轉化的現狀、問題及優化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3GB031。2022年度湖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項目名稱:知識產權金融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生態體系與政策優化研究;項目編號:22D083。
作者簡介:范萌(1990—),女,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