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可馨
〔摘? ? 要〕?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理念,深刻揭示了教育與生活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是對教育過程中融入生活元素的集中體現。這一思想強調了生活對教育的重要性,表明教育應當緊密圍繞生活展開,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探究式學習被視為最主要的學習方式。為了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實踐能力,將生活化教育理念引入小學科學教學顯得尤為重要。通過生活化教育,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科學問題,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科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這種將教育與生活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還能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只有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我們的科學教育才能真正實現其價值和意義,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 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16? ? 022-024
陶行知先生,一位卓越的人民教育家,曾明確指出:“書本若脫離生活,便成為死書;教育若脫離生活,便成為死教育;學校若脫離生活,便成為死學校。”這番言論,深刻揭示了生活化教育在教育事業中的核心地位。現代課程論亦持此觀點,強調生活世界不僅是科學世界的意義基礎,更是教育實踐的歸宿。教育生活化,意味著教育教學活動需緊密結合現實生活,以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將教學目的轉化為學生在生活中的內在需求。如此,學生才得以在生活中汲取知識,又能在知識的指導下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取富有活力的知識和真正的情操陶冶。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摒棄傳統教學理念中脫離生活、脫離實際的教學方法,采取多種措施,將生活化教育理念融入科學教學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構建一個充滿活力的科學課堂,促使學生在生活化教學中愉快地學習、掌握知識。
一、小學科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盡管大部分教師已經認識到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但在實際的科學課堂教學中,仍存在若干問題。盡管教師具備生活化教學的意識,但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未能有效構建生活化教學情境,難以準確把握生活化教學的切入點,且切入方式往往顯得較為生硬。此外,受傳統教學模式影響,部分教師在實施生活化教學時未能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忽視了學生的興趣和思維水平,導致生活化教學的效果難以充分發揮和體現。另外,部分教師的教學理念尚未及時轉變,仍沿用傳統的教學理念,未能緊跟新課程改革步伐,主動學習和嘗試應用新型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這導致學生的主體地位難以體現,學生缺乏自主探究和思考的機會,學習主觀能動性不足。分析當前小學科學教學現狀,我們發現,教師的作業設計多以基礎知識為主,缺乏培養學生探究科學意識的內容。課后作業的布置也未能貼近學生生活,無法有效發揮作業的價值和作用,導致學生無法從作業實踐中得到提升,進而影響科學教學的整體效果。
二、開展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驅動學生深入學習的核心動力。在科學教學中,我們應當緊密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精心提煉和整合那些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的科學知識。通過實施生活化的科學教學方式,引導學生一同探索科學現象,挖掘科學原理,并應用這些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種教學方法不僅有助于拉近學生與科學學科之間的距離,更能有效地激發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和好奇心。
(二)幫助學生理解科學知識
實施生活化教學策略,對于提升小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以及增強小學科學教學效率具有重要意義。在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理解能力和科學素養水平均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初次接觸科學知識和技能,他們可能會面臨較大困難。生活化教學策略的顯著優勢在于,能夠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元素中探尋科學教育的有效切入點,幫助學生建立起自然生活與科學概念之間的緊密聯系,進而消除學生在理解科學知識過程中的思維障礙,實現課堂教學質量的顯著提升。
(三)促進學生發展科學思維
在小學科學課堂上實施生活化教學策略,對于學生的科學思維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鑒于小學生具象化的思維特點,生活化教學能夠將原本抽象難懂的科學知識以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呈現出來。通過引入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案例,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還能幫助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積累寶貴的生活經驗,進而深化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認知。同時,這種教學方法也有助于實現培養學生科學意識的教育目標。
三、促使學生在生活化教學中愉快學習
(一)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突出科學學習趣味性
情境教學是新課程改革下廣泛應用的教學策略,小學科學課堂上,教師有針對性地設計具有情感色彩或具象化的生活情境,有助于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和感知教材知識點,深化學生對生活的認識,從而提升生活化教學的效果。因此,小學科學教師在實施生活化教學時,應將情境教學法與生活理念緊密結合,精心創設生活化情境。這一做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索熱情,更能培養學生成為善于觀察生活、獨立思考的科學知識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這將有效促進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實現生活化教學在小學科學教育中的初步應用。
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教材中《大腦》這一課,主要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認識大腦的形態和結構。但大腦是人體內部器官,如果要研究大腦的話,對教學條件的要求會比較高,只能從生活化的角度考慮,用創設情境的方法來模擬教學環境,使之生活化。在這節課中,我利用一些常見的生活化材料,設計了以下活動:觀察核桃仁、團報紙、掂豆腐、摁豆腐、制作大腦模型。活動旨在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確保他們提出的方案得以充分實施。為此,我提供了多樣化的材料,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強調學生的主體性,鼓勵他們主動思考,并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材料激發其學習熱情。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學習科學,通過親身參與探究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我特意設計了一系列生活化的探索空間,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能。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創設的生活化情境,積極參與學習,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探究,解決實際問題。這種動口、動腦、動手的操作過程,是一種高效的知識建構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使他們獲得了豐富的收獲。這正是我們推行生活化教學的目的所在。
(二)融入生活化教學理念,增強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在小學科學課堂上,教師不僅要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還要及時轉變教學觀念,在授課的同時,融入生活化的教學理念,加深現實生活與科學知識之間的密切聯系。同時,還可以把科學內容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最終強化學生對小學科學課程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例如,我最近賽教的一節課《冰塊的融化》。這是一節自編課,主要是利用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中的熱對流現象來解釋這一原理。課堂的導入非常簡單:把兩個冰塊同時分別放入淡水和鹽水中,你認為哪個冰塊融化得快?大部分學生都會認為冰塊在鹽水中融化得快。學生給出這種答案的原因非常簡單,因為冬天路面上容易結冰,人們都會通過撒鹽的方式來解決這種問題。看得出學生在認真思考,他們這種解釋也來源于生活經驗,聽上去有理有據。可是,實際情況卻和大部分學生的猜想相反:冰塊其實是在淡水中融化得更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逐步引導學生設計實驗進行探究并觀察現象,從而給出解釋,學生才開始意識到原來和在路面撒鹽的原理大不相同。這節課上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知道路上撒鹽和把冰放入鹽水中完全不一樣。一些科學現象我們確實可以通過生活經驗知曉,可若有細微的差別,結果就完全不同,讓學生明白科學是嚴謹的。與此同時,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設計一些與生活現象反差的實驗,將生活化的教學理念滲入科學課堂,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從而密切科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
(三)導入生活化的科學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科學課程開展的最大優勢和特點就是實踐性。要使小學科學課程的最大優勢和特點得到充分發揮,教師就需要依托生活化的教學內容資源和素材,導入生活化的科學教學內容,并應用于科學課堂。當然,這些內容并不應該局限于教室內,更應該讓學生去教室外增加生活體驗。
例如,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研究土壤”,在這一章節中,教師就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帶學生走進大自然,到田野、花圃或者是一些池塘邊等不同的地方挖一些土壤。土壤雖然是生活中的常見物,學生可能在生活中有接觸,但土壤對于學生來說卻是陌生物,因為學生大多都沒有仔細觀察過土壤,所以學生說起土壤,印象比較模糊。而在挖土壤的過程中,學生就能觀察到土壤里有哪些東西,土壤的性狀是否相同,也進一步滲透土壤對人類和動植物的貢獻。教科書中像這樣的章節還有很多,例如“植物”單元,可以帶學生逛逛校園,認識校園中的一些植物,查閱一些植物的資料,給植物制作標志牌,從而更好地了解這些植物的特點;“動物”單元讓學生課后尋找一些小動物作為課堂上的教學準備,如蝸牛、蚯蚓、瓢蟲等等,然后在課堂上利用這些實物來進行教學,從而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深入大自然,用貼近生活的經驗激發學生對科學學習的興趣,也形成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四)布置生活化活動實踐作業,培養學生的動手技能
小學生的生活經驗是有限的,對于周圍自然事物的認識可能存在不足或者是錯誤的情況,在科學教學當中也會有一些限制。所以要圍繞學生的生活經驗,增加教學體驗,實際就是要強調實踐性。最近倡導工程教育,提倡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其本質也就是強調實踐,而科學課是落實工程教育非常好的途徑之一。但是就課堂本身而言,讓學生化身小小工程師親自動手設計制作并重新設計改造在一節課上是很難完成的。而作為科學教師的我們就可以布置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簡易制作,像1~2年級的小學生可以制作筆筒、小溫室,3~4年級的學生可以制作噴水壺,5~6年級的學生可以制作飛行器等等,并讓大家帶來展示,一起評價與討論,從而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也可以班級為單位,劃分出一塊屬于自己的農場,經過審慎挑選,學生選定一種心儀的植物或水果進行栽培。為確保每位學生都能深入參與并了解植物的成長過程,我們要求學生將所種植的種子進行圈定或標記,并教授他們一些記錄技巧。通過持續的日常觀察,學生可以詳細記錄種子的萌發及生長過程,從而逐步培養起對生命的熱愛與尊重。這種實踐活動,不僅讓學生積累了寶貴的生活經驗,還能使他們深刻感受到科學的獨特魅力,并將所學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中。
綜上所述,隨著新一輪課改的深入,將生活化教學理念融入小學科學教育中是十分有必要的。小學科學和生活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小學科學教學,作為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理想渠道,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生活化教學,學生不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還能在實踐中鍛煉操作能力和動手能力,從而激發對科學學習的熱情,培養科學思維。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轉變教學理念,重視學生在生活化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運用多元化的生活化教學策略,以全面促進生活化教學課堂的構建與發展,在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同時,也讓學生形成完整的世界觀,助力學生綜合且全面地成長。
參考文獻
[1]余俊杰.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有效策略探究[J].文理導航,2023(27):61-63.
[2]王小娟.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融入生活化教學的策略[J].教育界,2023(20):68-70.
[3]孫慶慶.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資源的開發與應用[J].小學生(上旬),2023(7):88-90.
[4]許宇翔.生活化理念的小學科學教學研究[J].文理導航,2023(2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