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洪玲
一、案例描述
以前教過一個學生,名叫小康,他脾氣暴躁,上課發(fā)怪聲,經常與同學打架斗毆,作業(yè)書寫潦草……每天不是科任老師就是學生向我告狀。于是我找他談話,起初他是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后來口頭上答應了,但毫無長進。或許他是根“不可雕的朽木”,但又覺得身為班主任,不能因一點困難就退縮。
一次在課堂上,不愛學習的小康很難得地高高舉起了小手,我立刻請他作答,當時他可能是有些緊張,回答時結結巴巴的,結果班上的小特同學當場笑出聲來。我還沒來得及作出反應,就聽小康氣勢洶洶地沖小特吼道:“笑什么笑!”小特頓時止住了笑,可小康并未就此罷休,把手中的課本往地上一摔,徑直甩門而出,全班同學都愣住了。我迅速做出判斷,首先要保證學生們正常上課,其次為了確保小康的安全,要立刻把他找回來。我追出門外,叫住小康并告訴他現(xiàn)在是上課時間,如果因為他的緣故而耽誤了同學們的學習,會使本就不融洽的同學關系更增加一層隔膜。也許是擔心成為全班同學的“公敵”,小康默默地跟著我回到了教室。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小康雖然人在課堂,卻始終沒有冷靜下來,時不時踢桌子……
下課后,我發(fā)現(xiàn)小康仍然沒有“消氣”,先把小特找來,對他進行了批評教育,小特也表示已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愿意道歉。又過了幾節(jié)課,我發(fā)現(xiàn)小康已逐漸冷靜下來后,便將他找來談話。他一進辦公室便低著頭看地板,我知道他已經做好被批評的準備,而且打算一如既往地“虛心接受,屢教不改”。于是我決定換一種方式:我拉住小康的雙手,告訴他老師遇到類似的情況也會和他一樣不高興。聽我這樣說,小康的眼神“亮”了起來,一臉委屈地向我吐著苦水:“小特太氣人了!”我知道,我已經取得小康對我的一份信任。于是我做起了“傾聽者”,耐心地聽小康把話說完。接著,我以“知心人”的身份與小康一同分析課堂上的做法,讓小康知道他的甩門而出、踢課桌、摔本子等生氣方式并不“合算”,同時告訴他“合算”的、我喜歡的做法是:讓老師批評小特,自己可以生氣但不做傷害自己身體、破壞教學用品的行為。見小康聽得很認真,并認同我的分析,我又以老師的身份告訴他對于他發(fā)脾氣的做法我不喜歡,學校的校規(guī)也不允許,同時告訴小康我相信今后如果再遇到類似的情況小康一定會采取“合算”的我喜歡的方式來處理問題,小康真誠地點著頭。然后,回歸事件本身,鼓勵小康寬容大度,原諒小特的錯誤,并適時讓小特當面道歉,使小康的寬容落實在行動上。在化解了小康與小特的矛盾后,我在班中進行了教育,表揚小康的舉手發(fā)言、熱愛學習以及寬容大度,也表揚小特的知錯就改、真誠道歉,使全班同學都受到教育的同時見證“后進生”小康的進步。
二、案例分析
家庭教育方式的不當、自身的性格特點、學校教育不夠完善等原因,使小康成了“后進生”。我認為可以從對小康本人的引導、加強學校與家庭的配合、對全班學生的引導三方面著手。
在本事件中,我冷靜思考,迅速反應,在保證課堂教學的前提下,以冷處理的方式讓小康冷靜下來,然后另尋時機與他談心交流。我知道該事件對班級學生有著很大的負面影響,為了更好地使小康轉變問題行為,我按捺自身情緒,以溫和的口吻、親切的話語、換位思考的方式獲取小康對我的信任、消除小康對我的對立情緒。同時付出真心的情感,在談話中讓小康認識自身行為的不正確、了解正確的做法,并調動小康的情緒來原諒小特、并保證下不為例。之后,我再對班級學生進行引導,一方面讓學生對小康與小特各自錯誤行為引以為戒,一方面見證兩位同學的勇于認錯與知錯就改。同時我及時與小康的家長反饋了事情的經過,以朋友的角度表示自己對小康成長的擔憂,爭取家長的配合。
三、總結反思
1.培養(yǎng)信心是基礎
在教育過程中,我們教師應該相信后進生同樣具有良好的本質,并相信通過自己的愛心與堅持,“后進生”終究能夠得到轉變。有了“信心”才能以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后進生”,并努力尋求恰當?shù)姆绞浇逃龑W生,幫助其漸漸轉變。在引導教育“后進生”的過程中,教師一定會遇到“碰壁”的情況,但我們不能失去信心,事實已經證實:信心是基礎,信心不會枉費。
2.師生關愛是秘訣
在班級教育中“后進生”其實是“弱勢群體",他們需要教師更多的關愛。關心他們,多交流思想,做他們的知心好友,寬容地面對每一次“問題行為”的反復,用真心感化學生的心靈。當“后進生”出現(xiàn)“問題行為”的時候,多采用換位思考,給予一份理解、一份同情。我們都知道教育是心靈的藝術,如果我們承認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過程便不僅僅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滿了人情味的心靈交融。對待小康,我沒有直接批評他,而是與他從交朋友做起,讓他感受到老師對他的信任,感受到老師給他帶來的快樂,讓他在快樂中學習、生活。同學的幫助對一個后進生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有時勝過老師的力量。通過同學的教育、感染,促進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在轉化后進生工作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耐心與家長交流是關鍵
在對“后進生”的教育中,我爭取家長的配合,相互交流在家里、學校的表現(xiàn)。我和家長達成共識,齊抓共管,表揚已經有的進步,共同交換需繼續(xù)督促的事項。
轉變“后進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xiàn)的。魯迅先生曾說過:“教育是植根于愛的”,愛是教育的源泉,教師的愛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對學生的熱愛、理解、尊重,是教育成功必不可少的條件。對“后進生”更要講究愛的情感、愛的行為和愛的藝術。有時一個關愛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勵,就能贏得問題學生的愛戴和信賴。在漫長的教育路上,我們要始終滿懷信心、愛心、耐心,抓住每個教育契機,認真、努力、妥善地把握它,轉化“后進生”一定不只是夢想,我們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