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玉嬌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對話”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形式。當前,已經有很多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敢于放手讓學生盡情與文本對話,就像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課文一樣,這樣能萌生屬于自己的獨特感悟。
一、閱讀教學中對話形式的多樣化
(一)教師與文本的對話
一篇優秀的文章,其人物形象的鮮明、意境的深邃、景物描寫的形象、思想感情的的真摯,都源自字與詞表達的貼切與形象。如果教師想要引導學生去深刻地體會到這些原汁原味的精髓,與文本進行多層次的對話,去思索:假如我是作者,我會怎么表達?假如站在普通讀者的角度,我會有怎樣的想法?又假如我是學生,我會有怎么不同的意見?教師自己先認真地與文本“對話”,?取得親身體驗后,才能再借助文本與學生“對話”,指導“對話”。
(二)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在閱讀課堂上,教師的講解是無法代替學生自身與教材的親密接觸的在讀文本的過程中,學生漸漸地進入文本,認識作者描繪的事物的特點,感受作者的思想,體會作者的情感,自然地與作者契合成一種共鳴。學生把從文本中獲得的信息進行交流,這一過程的實質是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更是學生內心與文本產生共鳴的過程,這也就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與文本對話。
(三)教師與學生的對話
當一個課堂,教師不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知識傳授者和結論評判者時;當教師愿意放下身段與學生親切交談時,彼此間的師生關系才能達成新課程中提倡的“民主、平等”。教師“教”,學生的“學”,加之彼此間的交流、互動、傾訴,才是一個完整的教學課堂,師生在這平等對話中來完成知識的建構和情感的體驗。
(四)學生與學生的對話
肖伯納曾經說過:“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互相交換,各自得到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互相交換,各自都得到兩種思想。”??生生對話有利于每個學生在與他人的交流中,吸收他人不同的意見,并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產生新的感悟、新的思想等。
二、閱讀教學中實施對話的效果
(一)情境交融──讓對話展現人性的美麗
師生同為課堂的參與者,課堂之間的對話應彼此欣賞,相互悅納。在對話中,師生配合著參與對語言文字的誦讀、感悟、積累和運用的實踐過程,抒發自己的見解,加之教師恰如其分的點拔和引導,如同叩擊學生心靈的鼓點,使得閱讀教學的課堂上綻放出一簇簇激情的火花。
我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珍珠鳥》一課時就深刻體會到了對話塑造的情境之美、人性之美。課文描繪了珍珠鳥從一開始的害怕和恐懼到最后趴在“我”的肩上熟睡了的動態畫面。看到這一幅畫,大家都會有一種怦然心動的感覺,這時引導學生言語來表達自己的感覺,如:在這幅畫面中你看到了什么?此時你心中有怎么的感受?然后試著結合課文生動形象的描寫和自己內心的感受,給這幅畫起一個名字,說明你取這個名字的意義。學生能暢所欲言的表達,從而為這堂課的教學增添了更多的活力與感動。
(二)自由互動──讓對話釋放生命的氣息
對話要求學生親身經歷學習語言和文字的過程。在進行閱讀的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與作者對話,與同伴對話,與自然對話,更多是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價值觀的形成。
比如在教學《靜夜思》一詩時,不僅識字習詞,我引導學生以天上的圓月與李白的辛酸生活進行對話,思考“李白站在寒冷的雪地上,為什么沒人給他送件衣服”給予學生自由互動的空間,從詩句中體會他的波折重重的人生,思鄉念家的情感。
(三)促進發展──讓對話點燃生命的火花
閱讀教學中,經過多種形式多個層次的閱讀訓練,學生會試著從多角度去感悟課文,產生自己的感受、體驗,形成自己獨特見解,因而有一種樂于表達、樂于交流的學習態度,形成個性化的“生成”。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教材中《小英雄雨來》一課,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邊區少年雨來,為了掩護革命干部,勇敢地同敵人作斗爭的故事。當雨來把自己的課本包裹得那么完好時,當雨來遭日本鬼子毒打時,當雨來的血滴落在他心愛的課本上時,正是那種濃濃的愛國之情包圍著雨來。通過對話,不僅可以讓學生增長了見識,而且深深體會到小英雄雨來小小身軀蘊藏著的偉大的愛國之情。
(四)思維碰撞──讓對話綻放無限精彩
課堂教學的奇妙就在于它無時無刻都在生成,將隨機生成適時地轉化為教學資源。很多教師都會用“填補空白的”教學方式來豐富自己的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中《去年的樹》一課,作者用樸素透明的語言和文字,表現了一只鳥和一棵樹之間至死不渝、凄美感人的友情。文章余留了大量?“留白”,也留下了一個使人遐想的空間。對于這個“空間”的“補白”,要求教師引領著學生一步步去體會鳥兒對樹的真摯情誼。
結語:
“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充分感悟課文的基礎上,堅持平等對話,師生敞開心靈,讓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接納,情與情的交融,讓課堂對話煥發生命的活力,它必將成為學生流連忘返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