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潤鵬
〔摘? ? 要〕? 在當前的數字化時代,信息科技的廣泛普及應用與快速發展已經深入社會的方方面面,也成為學生的學習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組成部分。尤其是在小學5~6年級段,信息科技教學既要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更需關注其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能力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應對未來社會的挑戰,積極地參與學科學習。本文將探討小學5~6年級段信息科技教學中教師應如何運用相關策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其在信息時代更具競爭力。
〔關鍵詞〕? 信息科技;創新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15? ? 109-111
當下,信息科技已經成為小學生學習的一部分,其涉及計算機、互聯網、編程、數字媒體等多個方面。學生在這些領域的學習不僅可以提高其信息素養,還能強化其邏輯思維、問題解決技能和創新能力。此外,信息科技可幫助學生更好地獲取和管理信息,提高信息素養,對于其未來的學習和生活都有重要意義。隨著信息科技的迅速發展,小學5~6年級信息科技教學的目標已經從操作技能轉變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只有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學生才可以更好地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迎接未知挑戰。
一、信息科技課程特征
小學5~6年級的信息科技課程旨在全面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使之適應數字時代的需求。信息科技不僅是一門理論性的學科,而且更注重學生在實際生活和學科學習中的應用能力。課程設計強調通過項目、案例等實際情境,讓學生在創造性思考過程中運用信息科技知識,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信息科技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日益密切,小學5~6年級的信息科技課程特點之一,就是通過整合數學、語文、科學等學科內容,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信息科技的實際應用。信息科技的發展已經突破了個體能力的限制,更注重團隊協作和資源共享。在小學5~6年級的信息科技課程中,學生將有機會參與團隊項目,共同解決問題,形成協作精神和團隊合作能力。信息科技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領域,小學5~6年級的課程鼓勵學生主動探究新技術和新的應用,培養創新思維。小學5~6年級信息科技課程不僅能讓學生掌握實用技能,而且能全面培養和發展他們的信息素養。
二、信息科技教育培養目標
新課程改革正在中小學全面推進中,信息素養的培養凸顯出教育的重要任務。信息素養已被賦予了與傳統的讀、寫、算同等重要的地位,成為第四種基本能力。在當今社會,僅僅具備傳統的讀寫算能力已經無法滿足在信息時代的學習和生活需求。新課程標準對信息素養的重視表明,學生不僅需要獲取信息,更要學會高效地運用信息科技,且應具備主動獲取、評估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培養解決問題和創新思維的技能。信息素養的要求不僅涉及課堂上教授學生使用計算機和網絡的基礎操作,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搜索、分析、整合和創新能力。學生在信息素養培養的過程中,應能辨別信息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具備在多種信息環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新課程改革倡導的信息素養培養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信息科技素養,引導學生將信息科技融入學科學習中,以更好地適應信息社會的發展趨勢。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也為其應對未來信息時代的挑戰提供了堅實基礎。
三、創新能力培養的策略
(一)倡導任務驅動教學
在小學信息科技教學中,任務驅動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師設立有挑戰性和實踐性的任務,能夠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創新思維和實際動手能力。在教學中,教師需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主動學習,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培養學生的自我驅動力。教師引導學生在信息科技領域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主題進行深入研究和學習。例如,教師可設計具有挑戰性的任務,要求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創新思維。如在教學云南省實驗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圖片處理”時,教師安排的任務是“為圖片增加多元化要素”,要求修改尺寸、修飾拼接以及增加藝術特效等。通過教學,學生不僅學會了圖片制作的基本操作,還需創新設計要素,能夠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此過程中,學生需主動收集信息、分析問題、制定解決方案。這樣的實踐過程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創新能力。這種實踐性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能夠應用到所學信息科技知識,并激發出對問題的獨特見解。
(二)開展小組合作
小組合作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還能夠促使其在團隊中共同發展和進步。學生通過在各小組之間交流經驗、發現問題以及尋找解決方案,掌握團隊協作的本領。小組合作不僅是一種學術上的互助,更是一種彼此啟發的機制,使學生能夠在合作中學到更多、發現更多。學生在小組內部的合作和分享過程中,不僅能夠激發更多的學習動力,還能夠激活創新思維。通過與同伴的交流和合作,學生有機會接觸到不同的觀點和想法,從而拓寬思維邊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集思廣益,共同挖掘解決方案的多樣性,從而培養創新意識和能力。這種互動式的學習方式使學習過程更加豐富多彩,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全面的發展機遇。以云南省實驗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網絡交流與網絡安全”為例,教師可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讓每個小組的綜合水平相當,以免影響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教師安排的教學任務是“討論影響網絡安全的相關因素”,然后讓每個小組推選一名小組長,負責記錄每個學生的發言內容以及最后的討論結果。最后,由小組長總結發言。在此過程中,學生踴躍發言,各抒己見,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動交流促進思想的碰撞和信息的傳遞,有助于拓寬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有助于形成創新思維。
(三)倡導師生互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倡導師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潛能。教師不應強行將自己的思維模式灌輸給學生,而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與教師進行爭論和交流。教師應給予學生表達意見的機會,逐步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當學生提出與教師不同的見解時,教師不應直接否定,而應引導學生正確思考,并幫助其得出正確的結論,讓學生樹立獨自創新意識,保持創造思維的活躍狀態。在信息科技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鼓勵創新思維,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創新意識。以云南省實驗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走進Scratch的神秘世界”為例,教師與學生共同設計數字故事創作項目。學生可以使用Scratch編程工具創作數字化故事,包括圖像、動畫、音頻等多媒體元素。在整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共同探討創意、解決技術問題,促使學生在實際應用中培養創新能力。通過師生合作,教師不僅能夠傳授專業知識,還能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應對挑戰,培養學生在信息科技領域的創新能力。師生之間的緊密合作促使學生在實際項目中學以致用,提高創新水平。
(四)激勵想象,培養創新意識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為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著世界的一切?!弊鳛榻處?,應當善待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展現的想象力,鼓勵學生自信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即便學生的想法可能只是一時的“瞎想”,教師也應倍加珍惜,因為“想”的過程比“結果”更為珍貴。以云南省實驗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12課《物聯網與智能家居》為例,教師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物聯網給家居生活帶來的便利。學生開始暢想,幾分鐘后爭先恐后地發言:“家門自動識別我的臉部特征,無須鑰匙,無須密碼,門自動開啟?!薄爸悄軣艄飧鶕业男那樽詣诱{整,營造出最舒適的氛圍?!薄爸悄軓N具根據我的飲食偏好,自動推薦最佳搭配食譜。”……教師在此過程中成功喚起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每個學生個體都潛藏著無限創造力,激發想象力是發展其創造力的關鍵。教師需將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提供更多思考機會、更寬廣的活動空間、更多表現機會,有助于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培養創新意識。
(五)學以致用,激發創新精神
學以致用不僅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理論知識,更能夠激發其創新意識,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直接的實踐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更為其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實質性支持。創新能力需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學以致用為學生提供了直接實踐的平臺,將創新理念付諸實踐。此外,教師將學以致用的知識讓學生應用到實際中,使學生直接面對問題和挑戰,可幫助學生培養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踐過程中的反思和探索,促使學生不斷追求新的解決方案,培養創新思維方式。例如,在云南省實驗教材小學信息科技五年級下冊《小馬快跑——造型設計》的教學中,教師首先簡要介紹了造型設計的概念,引導學生了解在信息科技中,造型設計是如何應用的,接著提供一個具體任務,例如設計一個小馬形狀的游戲角色。學生需要利用所學的造型設計知識,運用圖形處理軟件進行設計。在設計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嘗試不同的形狀、顏色和元素組合,提供個性化的創意。隨后,組織學生展示各自設計的小馬形狀角色,并進行互動與討論。最后,教師進行總結,強調學生在設計過程中所體現的創新思維。通過本次教學,學生在實踐中能夠深入理解造型設計的知識,通過創造性的設計展示自己的創新能力。教師的引導與學生的主動參與相結合,使學以致用的策略得到充分體現。
(六)從模仿學習轉向探究學習
學習方式的選擇涉及模仿學習和探究學習兩種不同的方法,這兩種方法在特點、意義、適用范圍上存在顯著差異。在當前的實際操作課程中,模仿學習是一種被廣泛采納的學習方式。然而,模仿學習的不足之處在于其缺乏創新意識,學生在這種模式下較難培養出獨立思考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相較之下,探究學習的過程更有利于學生增強自我意識,培養創新精神。在探究學習中,學生不只是被動接受知識,更是積極參與問題的探討和解決過程。以云南省實驗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初識機器人”為例,教師先讓學生自主閱讀教材,了解機器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接下來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制作一個簡單的機器人模型。在這個探究學習活動中,學生需要思考機器人的功能、結構以及如何讓其執行特定任務。學生在自主設計和實踐過程中,能夠激發創新意識。學生嘗試不同的機械結構、傳感器、編程方法,以改進機器人模型。在調試過程中,學生需要分析問題、尋找解決方案,并不斷改進設計。這種探究學習的方式能夠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協作意識。此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找到機器人的應用場景,進一步展開研究。例如,教師可讓學生設計一個能夠協助人們生活的機器人,從而培養對未來科技發展的前瞻性思維。這種探究性學習方式能使學生更加注重個體思考,有助于在學習中發展獨立思維和創新潛力。
四、結語
在信息科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教育的核心目標之一。為此,教師應采取一系列策略,激發學生的創新潛力,培養其在面對問題時獨立思考和尋找創新性解決方案的能力。通過實施倡導任務驅動教學、鼓勵學生小組合作、倡導師生互動項目、激勵想象、提高學生信息素養、從模仿學習轉向探究學習等教學策略,教師能夠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樣的教學策略,可使學生更具有創造性思維,能更好地適應未來信息社會的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林津津.小學信息技術課堂的任務驅動與創新能力培養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3(26):19-22.
[2]李翔花.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創新能力培養[J].現代農村科技,2023(2):75.
[3]邵翠玲.讓美麗的思維之花綻放:談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創新思維能力的思考[J].當代家庭教育,2022(20):161-164.
[4]徐秋麗.探討如何在小學高年級學段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應用能力[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