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期以來,我國一直面臨著區域發展不平衡的挑戰,這一現象抑制了我國經濟的良性循環,主要原因在于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涵蓋了資源利用和經濟活力等方面。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戰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局面,但區域間絕對差距依然在擴大。現有研究主要聚焦于東部地區,少有西部地區的相關研究及兩個區域之間的差別等。據此,本文利用相關數據和文獻資料,對比分析西北地區和東部地區山東、浙江、廣東三省的人均GDP等面板數據,評估地區金融發展水平,挖掘潛在問題,并提出發展建議。文章旨在探討如何通過金融科技手段解決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進而助力我國金融科技體系的完善,逐步緩解我國發達地區的發展壓力,同時促進經濟可持續增長。
關鍵詞:區域發展差距;西北地區;經濟金融;多元線性回歸;東西經濟發展
本文索引:陶虹穎.<變量 2>[J].中國商論,2024(10):-168.
中圖分類號:F127;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4)05(b)--07
1 引言
金融科技是指由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前沿技術帶動,對金融市場以及金融服務業務供給產生重大影響的新技術應用等。廖正方和王麗(2022)研究表明,利用金融科技技術可促進我國多方面的發展,以金融科技促進京津冀產業結構升級為背景,金融科技通過科技賦能金融及金融科技的創新性產品、模式和業態, 提高金融需求方和金融供給方的信息交流效率, 降低了信息交流成本, 提升了信息交流質量, 進而提高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當今,我國經濟發展依然受到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牽制,截至2021年,西部地區的GDP約為東部地區GDP總值的36%,孫久文和張翱(2022)研究說明矛盾主要來自西部和東部地區的發展差距。
針對該問題,劉勇和李仙(2020)的研究表明各省份之間的差距縮小,絕對差距依然在擴大;姚永玲和王雅蓁(2023)的研究運用泰爾指數的三階嵌套分解法分析了每一種尺度地區差距對整體地區差距的貢獻;孫久文和張翱(2022)研究結果說明東部地區資源豐富,卻給當地帶來壓力,同時指出西部地區發展存在的問題,最終提出構建經濟“雙循環”新格局,國內統一大市場建設進程的加快、產業由東向轉移、都市圈和城市群發展三個方面將會加快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呂承超和何加豪(2023)研究構建金融指標體系,利用核密度估計等方法衡量不同地區金融科技發展現狀,結果數據分為四個梯隊,最后一個梯隊包括6個省份,甘肅、寧夏、青海均在其中。
基于已有成果,少有針對金融科技如何影響西北地區發展展開研究,現有研究主要聚焦東部地區的金融科技發展,而西部地區的相關研究較為有限,這限制了我們對國家金融科技領域的全面理解。已有研究缺乏對西部地區同樣重要且具備挖掘潛力的金融科技發展路徑的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填補這一空白,深入探討西部地區金融科技的特點、挑戰以及潛在機會,從而豐富金融科技領域的文獻,并為政策制定者和實際業務提供有價值的見解,以促進全國金融科技行業的均衡發展與創新。因此,本文通過研究西北地區五省,選取東部地區的浙江、廣東、山東三個發達且具備良好發展潛力的省份,對比分析城市人均GDP、總人口數量等指標,采用多元線性回歸研究,從而結合西北各省發展現狀,提出應當如何促進西北地區經濟發展的策略,最終歸納出針對西北地區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和共同目標。
本文選取西北地區五省和東部地區部分省份的城市進行對比,人均GDP等多類數據綜合對比,發掘西北地區經濟金融發展的困境,結合發展現狀提出建議。經過研究,西北地區主要存在三種問題:(1)城市地理形勢受限,布局弱勢較為突出;(2)環境問題制約新興技術等諸多產業發展;(3)西北地區人民普遍金融以及科技認知水平較低。針對三種問題,文章結合金融科技的理念和技術提出了相關建議。
2 西北五省發展概況
西北五省地處內陸,整體氣候干燥,水資源分布較少,綠化面積不足,每年均會發生沙塵暴等自然災害。西北五省的礦產資源、地質資源和旅游資源相對富足,有不同于其他地區的特點、優勢,農牧業、石油等生產線是西北地區的主要業務,但缺乏高新技術產業的支撐,因此落后于國內其他較為發達的地區,這也是造成區域發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陜西是西北五省中發展態勢最好的省份,然而陜西省也面臨一定的困難。楊樹等(2023)研究陜西省文旅行業數字化的困境時,重點提到人才發展受限的問題,表明陜西省總體的人才狀況不如東南地區的沿海城市,不僅如此,陜西省的數字化發展、互聯網普及程度也存在不足,研究學者提出以大數據、云計算等為核心的數字科技正全面滲透到文旅產業的開發、生產等各個環節,如此推動文旅產業鏈的不斷延伸。甘肅經濟活力不足,目前蘭州新區的眾多新興產業均在發展,成為蘭州市發展的又一核心區域,但蘭州為長條形地貌,空間布局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的發展,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不可因為發展而損壞環境。此外,甘肅無法長足發展,離不開人才流失,科技前景不清晰等緣由,政府規劃不明晰,有關金融經濟的政策未曾實質性變動。寧夏各個產業發展狀況在西北五省之中都處于劣勢,地理位置也使得當地發展存在一定的限制,寧夏需要協助發展或省份合并來解決當前的困境。青海地廣人稀,水資源較為豐富,對于我國其他地區有支撐作用。但省份本身存在發展道路上的阻塞,環境資源不能成為發展的唯一途徑,因此青海需要一定的新興產業作為發展路徑,提升省份的綜合競爭力。
馬文靜等(2023)研究“一帶一路”西北地區經濟發展經驗、機遇和研究路徑時表明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各地區可根據產業聚集的狀況,結合各省份產業發展現狀,確定出各自的優勢產業,最大程度地發揮各區域的優勢,以此助力西北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西北地區是“一帶一路”沿線上最大最長的經濟區和直接輻射區 ,區位優勢不言而喻,因此西北地區應最大程度地利用地理優勢,借助國家平臺和國際機制或搭建區域間直接交流平臺,克服“互聯互通”中的障礙,加強與其他地區的交流合作,實現共同進步與發展。同時,韓珊(2023)在經濟走廊對西北地區高質量發展的作用的研究中也指出,目前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西北經濟走廊建設對促進西北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一帶一路”建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還提到西北五省應明確各自高質量發展的定位,并且給出了相關建議:陜西省需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激發高質量發展動力活力;甘肅省應以重點地區和關鍵領域為突破口,推動綜合實力和發展質量整體躍升;寧夏要實現生態保護優先、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一優兩高”發展目標;青海著力打造生態文明高地、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等;新疆著力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打造對內對外開放高地。
李晶晶(2022)關于西北地區金融排斥的現狀與水平研究表明:金融排斥嚴重制約了西北五省區的經濟發展,金融發展相對滯后。西北五省區的金融排斥問題阻礙了當地居民獲得社會資源供給的權利,導致其生活水平質量提升緩慢,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 雖然政府推行的普惠金融相關政策惠及了很多民眾,降低了獲取金融服務的成本,但當下地區范圍內仍有大部分群體無法以平等的機會獲取金融服務,經濟生活狀況持續惡化,所以需要科學有效的方式解決金融排斥問題。牛啟春和劉翔(2008)有關西部地區金融發展對產業結構和城市化影響的實證研究中也提到,西部地區發展不能長期依靠國家財政,在推進西部大開發的過程中必須解決資金不充分問題,通過金融渠道為西部地區經濟增長注入長期穩定的資金。
綜上,西北地區總體金融發展水平落后于全國金融發展水平,其自身發展總體趨勢呈現上升趨勢,本文將從金融科技的角度提出建議。西北地區整體呈現出一種略顯閉塞的發展模式,研究將通過與東部地區較為全面的對比來凸顯西北地區的缺陷,單從區域內部看不能解決當前困境,同時也要從外部來考量這種局勢的原因,更好地剖析西北地區經濟金融發展問題,從而提出有關金融科技方面的發展建議,完善我國金融科技發展的整體體系。
3 西部地區和東部地區金融政策對比
東部地區和西北地區采取不同政策來推動區域發展,通過對比政策,可得到不同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思路和現狀。
3.1 東部地區金融政策明確規劃下一步發展
東部地區是目前我國的主要經濟動力,在發揮有利區位和改革開放先行優勢的同時,重點推進制度、技術雙創新,特別是原始性科技創新;將自主研發和有選擇地海外并購相結合,提高研發起點,不斷汲取優勢,研發新產品。在轉換經濟增長方式、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形成了以科技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地區產業結構。
重視區域整合,通過當地各級政府間的自愿聯合,攻克難關,促進商品與要素按經濟規律流動、組合,加快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區和閩東南城市群和大都市圈的構建與發展,根據《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來推進粵港澳區域經濟的整合。國內外大型企業集團、跨國公司的總部、地區總部、研發中心與營銷中心將不斷向上述大都市圈的中心匯集,加快沿海城市國際化的步伐,成為各種資源、要素在國內外兩個市場對接交融的樞紐。都市圈域的空間布局將突破既有的行政區劃,朝蛛網結構演進,都市周圍會涌現一批新的中小城市,可支持特大城市中心城區“退二進三”的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整體上都市帶動周圍中小城市發展,中小城市輔助都市。
3.2 西北地區金融發展政策未明確指出發展目標
經濟、金融不可分割,西北地區應尋求長期發展路徑,憑借優越的礦物資源、畜牧業等條件發展。旅游業發展旺盛,西北地區需打破“只在節假日才有游客”的魔咒,將旅游業也變成西北地區的經濟來源之一,可適當向杭州等城市規劃進行學習、摸索。此外,由數據人均貸款可得,該數據不僅受到收入影響,人們的理財觀念也是影響因素。閉塞的理財思想,關于投資、保險等基本理財知識,部分人群并不了解,金融素養低,導致資金流通較為緩慢。政策由政府規定,尤其是金融風險監管和金融科技建設,需要完善加強線上理財的設施,提升信用,吸引更多的客戶,保證金融服務質量,根據運行狀態調整,由此在宏觀層面上,形成更加良好的金融環境,營造科技創新的大環境,吸引高質量人才,使西北地區得到發展。
綜上,對比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金融發展政策,可見兩個地區的金融發展狀態截然不同。東部地區憑借良好的經濟基礎持續向上發展,但西部地區仍需不斷尋求長期發展道路。
4 研究設計
4.1 研究樣本與數據來源
本文將西北五省和東部地區廣東、山東和浙江三省的內部城市作為研究樣本,共選取50座城市,以其在2022年或2021年的面板數據為研究樣本,數據來源于各省統計年鑒。為了更好地衡量區域的經濟金融發展水平,本文選取近3年以內的數據保證數據信息的時效性和價值,由于部分省份統計年鑒數據僅包含至2021年,其余至2022年,因此截取兩個不同的時間段。
本文選取浙江、山東、廣東作為東部地區代表省份,以東部地區省份GDP數據排名作為依據,參考官網中的東部地區城市發展排名。廣東、浙江、山東分別屬于第一梯隊、第二梯隊以及第三梯隊的省份,從而盡量避免出現與西北地區進行對比分析時,由于東部地區選取省份均處于相同發展水平而引起誤差。
4.2 面板數據分析
研究面板數據的過程中,意在明確西北地區與東部地區城市間的差異,之后進行對比分析及繪圖,使得差異可視化。
4.2.1 人均GDP
條形圖的數據來源于各省統計年鑒,空白代表西北地區城市,填充代表東部地區城市,橫坐標為城市排序,圖1根據不同城市人均GDP的數值大小進行降序排列。通過對比,東部地區城市大多排在前25名,平均數值較高,西北地區僅占前25名的24%,70%的西北地區城市處于人均GDP平均值之下,同時西北地區人口數量較少,導致整個西北地區生產活力處于弱勢,直觀體現西北地區和東部地區的發展差距。
4.2.2 金融科技相關政策數量
圖2實線部分代表西北地區城市,虛線部分代表東部地區城市,橫坐標表示城市數量及排名,縱坐標表示金融政策數量,研究根據兩個區域不同城市政策數量進行降序排列。通過觀察,東部地區金融科技政策數量與西北地區最大值和最小值持平,但是由圖2可知,西北地區城市間存在差距較大的情形,但是東部地區城市政策數量有較為緩和的變化、良好的過渡,使東部地區的整體平均數量多于西北地區。因此,通過該指標數據可得西北地區對于金融科技的重視程度不夠,區域發展差距離不開金融科技相關政策的支持,因此可得對于金融科技一定程度上的忽視會引起區域經濟金融的發展滯后。
4.2.3 第三產業占比
圖3實線代表東部地區,虛線代表西北地區,橫坐標表示城市個數及在各自區域內的排名,縱坐標表示產業占比“%”前的數值,研究將兩個區域第三產業占比的數值分別進行降序排列。東部地區城市的第三產業平均產值占比高于西北地區城市,城市經濟活力較強。由圖3可得,西北地區城市間產值占比波動起伏較東部地區城市相對明顯,發展水平存在明顯差異,東部地區的平均水平處于高位有利于提升地區整體的經濟實力,反觀西北區域經濟發展態勢遜色,進一步證實西北地區經濟實力相對落后。
4.2.4 金融機構存款
圖4實線代表西北地區,虛線代表東部地區,橫坐標代表城市個數以及城市排名,縱坐標表示金融機構存款數額,研究將兩個區域的城市各自進行降序排名。由圖4可得,東部地區城市金融機構存款數額多于西北地區,平均水平較高,充分證明西北地區經濟金融發展水平較低,有必要挖掘西北地區城市潛力,與東部地區共同為國家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4.2.5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圖5將西北地區和東部地區城市整體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進行降序排名,橫坐標代表城市排名(奇數),縱坐標表示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圖5可得,東部地區多數城市排名位于前50%,西北地區僅有兩座城市進入前25名,區域發展差距十分顯著,由此可得,一個區域的資金流動量和流動性良好程度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區域發展,在必要時能否調動足夠資金也是考量經濟金融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4.2.6 人口數量
圖6為東部地區和西北地區人口數量對比圖,縱坐標單位為百萬,橫坐標單位為個,無填充代表西北地區城市,填充代表東部地區城市。圖6顯示了城市人口由低到高的排序結果,前25名中西北地區城市占據60%,即15座城市,為本次選取西北城市樣本量的75%,而東部地區城市人口普遍分布于后25名,城市人口數量在[5,20]的區間浮動,東部地區城市人口數量多數高于400萬人口,甚至最大值超過1.8*107,對比之下也證實了我國人口不斷向東部以及南部地區流動的趨勢,人才流向潛力更大的城市,一增一減,區域間人口比重就會逐漸失衡。
該現象引起人口紅利,東部地區人口基數大,正向提高資金流動性,地區政府資金儲備量增多,有效促進省份發展,形成良性循環,而西北地區反倒會陷入人才流失的困境,缺乏高新技術產業,對于精英和每年的畢業生、求職者的吸引力遠不如我國發達地區的城市。
4.3 指標選取
我國經濟良性發展,GDP總值提高,GDP能夠用于衡量地區的總體經濟發展實力,是作出宏觀經濟決策的重要指標。鄭志立等(2022)研究金融發展、科技創新與區域經濟增長時曾使用GDP作為變量,證明該指標有效。由于本次研究需要突出地區差別,因此與GDP相比,人均GDP能夠更加公平地體現區域間人均生活水平,且在朱曉杰(2023)的研究中使用過人均GDP數值作為依據。
人口總數是基石,國內發達地區人口往往多于欠發達地區。通過對比人口數,能側面說明西北地區與東部地區存在的差異,從而凸顯人才流失問題,對于區域發展存在著實質性影響。
本文選取各市的第三產業占比,第三產業,即服務業,包含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第三產業中包含金融業,發展第三產業有利于建設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且加快經濟發展。第三產業占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越高,說明該國家經濟實力越強。故研究省份城市中第三產業占比,衡量其經濟發展實力。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反映一個地區民富和經濟實力。通常情況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高的地區都具有較高的發展程度,市政等相關設施的建設較完全,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較高,因此高財政收入可以帶來更豐富的文化成果和社會事業建設。研究將此變量作為自變量,更加全面地展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對于區域經濟金融發展水平的影響。
各市金融機構存款數據可以表明城市的資金儲備,即數值越大代表該市資金流動性越好,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地區發展。因此,金融機構存款象征各地對于金融業發展的重視程度和地區金融發展走向,故選其作為本次的研究變量之一。
各市金融科技相關政策的數量,數據來自每個城市的人民政府官網,數據可靠。金融科技政策的數量直接反映城市對于金融發展的重視程度,與金融科技直接相關,是本研究的重要研究變量。選取時間段為一年內,根據正文相關度進行統計。
4.4 模型構建
為研究西北和東部地區的經濟金融發展水平與金融科技對于區域發展的影響,建立基準回歸模型如下:
式(1)中,Y代表人均GDP,作為本次研究中象征區域經濟金融發展水平的指標。X1為金融科技相關政策數量,X2為第三產業產值占比,X3為各市金融機構存款,X4為各市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X5為人口數量。
4.5 回歸分析
本文皆在研究金融相關投入和表現對于區域的整體發展是否會產生影響,經濟金融的發展對于整體區域發展水平的影響,從而說明重視金融發展的重要性,提出相關建議。本次研究選取的金融相關投入的有關變量為各市金融科技政策文件為期一年以內的數量,政策規定嚴格,因此數值普遍較小,出現最小值0為正常現象。
本文針對變量進行了R2檢驗、F檢驗來驗證模型的擬合程度以及存在的合理性,同時經過SPSS軟件的分析,對各個變量的系數進行了測度,并且考量各個系數的標準誤和顯著性。具體結果如表4所示,“**”表示在顯著性水平為0.05時數值顯著。
根據以上數據可得該模型擬合程度良好,與實際估計模型偏差小。研究過程中依照數據的調試,最終將準確的數值代入,并進行分析得出結果。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金融機構存款以及金融科技政策數量均與人均GDP呈正相關,第三產業占比、人口數量與人均GDP呈負相關。其中,金融科技政策數量和第三產業占比的數值均在顯著性水平為0.05的水平下顯著。由此可見,各個省份、地區、城市的政府對于金融經濟的關注程度、實力以及未來規劃對于當地的經濟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是正向影響。金融即資金的融通,若政府不重視,經濟的發展狀況可想而知,東部地區城市政府對于金融科技的投入為蓬勃發展注入了活力,但西北地區城市相比之下稍顯遜色。地區對于金融科技的投入、規劃都是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反觀第三產業占比和人口數量,在收集數據的過程中就發覺各城市的第三產業占比數值不相上下,東部地區和西北地區城市數據分布幾乎相似,各個省份都在重視第三產業的發展,大勢所趨使得變量的影響并非正向,與人均GDP不能成為絕對的正相關關系;人口數量著實呈現東多西少的局面,有地理因素等影響,差距并不明顯,由面板數據分析可知西北地區城市人口數量仍然能夠與東部地區部分城市相持,不足以成為正向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
5 研究結論與建議
5.1 結論
本文分析了金融科技對西北地區發展的作用及影響,以2020—2022年和2019—2021年八個省份經濟金融發展水平作為樣本,實證研究金融科技對于區域發展的影響。
首先,西北地區發展需從環境治理、城市合并和提升人民金融素養三方面切入。綠色金融、大數據、區塊鏈是能夠帶動西北地區發展的核心技術,利用發展特色和資源優勢,促進地區發展,硬性條件限制內陸不能像沿海地區一般發展對外貿易,但五個省份的資源依然具備發展潛力和價值。發展的原則是遵循可持續發展理念,之后逐步發展,壯大區域企業,資金實力的提升,從而全面推動西北地區的經濟發展,期望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
同時,對于金融科技體系的進一步完善,緩解中部、東部發達地區的發展壓力,平衡資源利用,有利于合理利用資源,縮小發展差距。各省份發揮資源特色,政府需起到引領作用,嚴格規劃區域發展目標,逐步完成,有利于提升我國的經濟實力,改善金融環境,使得我國的金融經濟發展更上一層樓。
5.2 政策建議
綜合上述分析,西北地區普遍存在三個發展難題:(1)地區資源潛力大,未充分利用;(2)環境問題;(3)居民金融素養低,地區政府對于金融的重視程度不足。針對共通點,本文結合研究成果,提出以下建議:
(1)城市合并,挖掘資源。西北地區城市大多相鄰,整體呈現長條狀,因此城市會因為地理位置而被山脈或者河流包圍,如此隔開城市,也就導致發展資源的限制,很難擴大利用規模和技術的運用。因此,西北地區各個省份應考慮城市合并,擴大城市區域面積,減小因為地理因素對于經濟發展的影響,面積較小的城市可直接歸屬于周邊較大城市,比如甘肅省內,嘉峪關市面積較小且開發程度并不高,建筑物以及人口密度均處于較低狀態,因此可與酒泉市合并,酒泉市作為我國航天發射中心地之一,具有較高的發展潛力,若兩市合并,嘉峪關具備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旅游資源和科技資源加成之后的城市更加富有發展活力,單獨發展憑借單一資源往往沒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西北地區應結合金融科技技術,將大數據作為發展核心,做好保障及建設工作,結合西北地區省份相鄰,借大數據、區塊鏈帶動西北地區發展,更好地將西北地區各省市之間連接,石油、航天、農作物等都可與大數據等科技手段產生聯系,引入人才,提升金融科技熱度占比,改變西北地區環境,促進西北地區發展,從而進入良好的經濟循環。
(2)注重綠色金融發展。西北地區的環境污染問題較為突出,五省面積約有80%的地帶處于高原、沙漠,綠化面積小,直接影響西北地區的整體環境。綠色金融,即為了改善環境、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利用而采取的經濟活動。當前我國主要在信貸、債券和資金方面發展綠色金融,并且取得了成效,其中信貸業務全流程與金融科技技術緊密關聯,貸前使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貸中與區塊鏈、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結合,貸后使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進行處理。西北地區可結合該理念及現有案例,從信貸等方面開始完善金融服務,籌集資金,提升資金實力,逐步推進綠色金融,加深金融科技服務大眾的辦事理念,同時保護環境,推動西北地區發展趨勢向好。
(3)提升人民金融素養。金融素養直接影響個人對于自有資金的處理,有時會出現不知如何正確利用資金的情況。針對現狀,政府應鼓勵大眾學習金融基礎知識,設定相關鼓勵機制。同時,信息時代變革,人們不應該沉溺于過去,不論是否能夠徹底接受,都應了解科技的相關基礎理論,而不是固執己見。
數據分析過程中,對比不同城市的人均GDP,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活力強于西北地區。收入、經濟環境、省份發展方向和目標等至關重要。西北地區多數人口理財觀念弱,提升金融素養有利于保障自身權益、優化財富管理和抵御外部風險,人們若對于金融較敏感,那么在個人和組織資金處理方面就會做出相應的正確舉動,促進地區經濟良性循環,若金融素養較低,對資金管理敏感度低,經濟活力缺失,資金流動性就會變差。在金融經濟的大背景下,高金融素養的社會可帶動經濟發展。
5.3 未來研究方向
本文依然存在缺陷:(1)對于各個省份的城市具體發展狀況沒有進行衡量,具體的改善方案還需進一步研究;(2)區域發展一定程度上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且人口數量會受到牽連,本次研究未考慮;(3)西北地區金融發展整體水平較低,且發展潛力無法準確估計,因此政策建議中并未給出詳細的技術運用方案,還需進一步考量。
參考文獻
孫久文,張翱.論區域協調發展視角下“行政區經濟”的演變[J].區域經濟評論,2020(6):25-29.
劉克富,郝云平,牟衛衛.中國金融科技的區域差異及其空間收斂性[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10):88-97.
牛啟春,劉翔.西部地區金融發展對產業結構和城市化影響的實證研究[J].金融經濟,2008(20):126-127.
楊樹,周小雅,周歆蕾,等.陜西省文旅行業數字化人才發展困境及對策研究[J].商展經濟,2023(21):121-124.
馬文靜,田茹杰,馬展鵬. “一帶一路”背景下西北地區經濟發展:經驗、機遇與路徑研究[C]//中國管理現代化研究會,復旦管理學獎勵基金會.第十八屆(2023)中國管理學年會暨“一帶一路”十周年研討會論文集.2023:6
李燕麗.西北地區產業生態化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及優化路徑研究[J].青藏高原論壇,2023,11(2):27-34.
韓珊.論經濟走廊建設對西北地區高質量發展的作用[J].中國市場,2023(16):26-29.
姚永玲,王雅蓁.中國區域發展差距的多尺度分解[J].統計與決策,2023,39(3):104-109.
廖正方,王麗.金融科技與京津冀地區產業結構升級[J].北京社會科學,2023(5):22-32.
李禮,李嘵暉,彭楚彥.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科技高質量發展的路徑研究[J].新經濟,2023(5):42-49.
魏昊,夏英.金融知識匱乏視角下農戶信貸認知偏差與背離: 基于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下的異質性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22(6):94-108.
劉學良,續繼,宋炳妮.中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歷史動態、表現和成因: 東西差距和南北差距的視角[J].產業經濟評論,2022(2):152-167.
周穩海,武曉敏,趙桂玲.雙碳目標下綠色金融碳減排效應的實證研究[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23(12): 1-12.
李晶晶.西北地區金融排斥的現狀和水平[J].河北企業,2022(2):117-120.
孫慧,原偉鵬.西部地區經濟韌性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系研究[J].區域經濟評論,2020(5):23-35.
朱媛媛.金融政策助力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對策研究[J].商展經濟,2023(4):34-36.
朱曉杰.國家戰略疊加下區域發展的空間關聯及影響因素[J].區域經濟評論,2023(2):120-127.
孫久文.以區域合作促進區域發展新格局形成[J].開放導報,2021(4):7-14.
劉瑾,田靖文,孟慶莊.西部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制約瓶頸及轉型路徑[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3(5):102-108.
郝金磊,余志遠,陳菁.西部地區科技創新水平影響路徑及其因果非對稱性研究[J].管理現代化,2023,43(2):146-152.
王小娟,李佳穎.西部地區現代服務業空間集聚程度、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22(12):151-157.
王慧娟,蘭宗敏.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構建、測度與評價[J].商業經濟研究,2022(7):184-188.
劉鍔.西北地區金融集聚與經濟高質量發展耦合關系研究[J].甘肅金融,2022(6):36-40.
盧小蘭.中國省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及空間統計分析[J].統計與決策, 2014(7):5.
張騰,蔣伏心.科技金融,技術創新與經濟高質量發展[J].統計與決策, 2023(9):142-146.
孫勇凱,羅西,王登甲,等.西北地區能源生產消費特征與發展路徑研究[J].中國工程科學, 2022, 24(6):38-51.
鄭至立,馬振舉,劉黨社.金融發展、科技創新與區域經濟增長: 基于東中西部典型地區的實證分析[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22(3):3-6.
汪淑娟,谷慎.科技金融對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研究: 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J].經濟學家,2021(2):81-91.
劉文麗,郝萬祿,夏球.我國科技金融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區域差異: 基于東部、中部和西部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宏觀經濟研究,2014(2):8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