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平 王威 孫澤方
摘要:為貫徹落實《國家語言文字事業“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的實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計劃,菏澤學院山東省語言文字推廣基地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對推普扶貧項目進行深入調研,探索“課內+課外”“線上+線下”“語言文字+三化(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牡丹文化+黃河文化)”“學校+家庭+社會”語言文字推廣模式,使普通話由校園語言延伸為家庭生活語言、社會語言,提升農村地區中小學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促進語言文化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為實現鄉村振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堅實的語言基礎。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國家語言文字;推廣普通話;鄉村振興;脫貧攻堅;實踐活動
中圖分類號:H146.3?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4)04(a)-0015-04
Research on the Language and Characters Promotion Model in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Southwest Shandong Province
WANG Suping1, WANG Wei2, SUN Zefang1
(1.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 Heze University, Heze Shandong, 274015, China; 2. Library, Heze Medical College, Heze Shandong, 274015,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national plan for promot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common languages and writing put forward by The 14th Five Year Pla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Language and Writing Industry, the Shandong Language and Writing Promotion Base of Heze University actively carries out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conducts in-depth research on poverty alleviation projects, explores the language and writing promotion models of "in class+out of class", "online+offline", "language and writing+three modernizations (i.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peony culture+Yellow River culture)", and "school+family+society", so as to extend Mandarin from campus language to family life language and social language, enhance the national common language and writing abilit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rural areas,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with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lay a solid language foundation for completing poverty alleviation,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and strengthening the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Key words: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National language and characters; Promotion of Mandarin; Rural revitalization; Completing poverty alleviation; Practical activities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加大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力度”[1],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途徑。教育部、國務院扶貧辦、國家語委聯合印發了《推普脫貧攻堅行動計劃》,要求推普工作必須結合國家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以農村地區為重點,制定普通話普及攻堅具體實施方案,大力提高普通話的普及率[2]。為提升國家語言文字推廣普及程度和質量,實現到2025年全國普通話普及率達到85.0%的目標,《國家語言文字事業“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實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計劃。教育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國家語委聯合印發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鄉村振興計劃實施方案》,有效促進貧困地區普通話推廣的具體行動[3]。
1 菏澤農村地區推普助力鄉村振興情況
扶貧先扶智,扶智先通語。雖然國家“推普”工作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但部分農村的普通話普及率仍較低。目前,我國已有大約68.0%的國民掌握漢語拼音,73.0%的國民具備普通話應用能力,95.0%以上的識字人口使用規范漢字[4]。但城鄉之間發展仍不平衡。地處魯西南的菏澤市是山東省兩個扶貧工作重點市之一,2021年貧困人口占全省37.7%。全省20個脫貧任務較重的縣(市、區)菏澤有9個,200個扶貧工作重點鄉鎮菏澤有135個,2 000個扶貧工作重點村菏澤有1 480個,分別占45.0%、67.5%和74.0%,貧困發生率達11.5%[5]。作為欠發達地區,菏澤市是全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和決戰場。財政收入少,扶貧資金不足,導致傳統農業大市菏澤成為山東省勞務輸出大市,長期以來,大多數農村青壯年都外出打工,大量農村兒童過早地脫離了父母的直接監管,成為農村留守兒童。菏澤學院按照教育部《關于實施學前兒童普通話教育“童語同音”計劃的通知》精神,響應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聯合共青團中央學校部啟動的“推普脫貧攻堅”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專項活動,積極組織頂崗支教和暑期“三下鄉”志愿服務,并于2022年8月,承辦了山東省教育廳、山東省語委辦組織的“山東省幼兒園教師及保育員普通話水平提升活動”,為菏澤市農村地區353名學員提供專業培訓,對推普扶貧項目進行深入調研,探索語言文字推廣新模式。
本次調研是在鄉村振興戰略下,在梳理總結以往工作經驗、摸清底數的基礎上,廣泛聽取各方意見,結合菏澤學院、菏澤醫學專科學校推普脫貧社會實踐活動完成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模式調研報告。調查面對菏澤市農村地區16所幼兒園和中小學校的師生及家長展開,共回收調查問卷287份,其中教師問卷50份,家長問卷45份,學生問卷192份(其中小學生98份,中學生94份)。
2 菏澤農村地區語言文字使用存在的問題
2.1 學生學習普通話的語言環境不良
在調查人群中,有81.2%的人愿意接觸并學習普通話,13.5%的人表示并不在乎是否學習,只有4.8%的人認為不需要學習。學生學習、使用普通話,學校是主要陣地,也多限于在學校上課的時間,且集中在語文、政治、歷史、英語、音樂等側重人文藝術類的學科。學生在課堂上既要學習知識,又要訓練技能,完成各科的知識積累和能力訓練,尤其是在數理化等理科課堂,無暇顧及普通話學習。很多學校沒有開設專門的普通話課程或口語交際基礎課程,普通話學習只能被放在附屬位置。學生學習普通話的課時明顯不足,無法得到規范系統的指導,普通話水平普遍不高。
2.2 教師普通話不規范,未能起到示范教學的作用
自相關部門開展普通話等級證書上崗制度以來,教師隊伍的普通話水平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基本上制止了使用方言進行教學的現象。但在農村教師中,普通話水平未達標的老師至今還占有較大的比例。結合前期調研和近年來菏澤市幼教系統普通話培訓的經驗,我們發現目前菏澤地區師資普通話主要存在三個問題。其一,有相當一部分教師,特別是農村地區的幼教老師,沒有接受過普通話專業培訓,沒有參加過普通話水平測試或普通話水平沒有達到二級乙等以上。其二,部分幼兒教師使用方音較重的普通話進行授課,發音不標準,很難起到示范教學的作用。如平翹舌音混用,尖團音不分,復韻母動程不夠,鼻韻母歸音不到位,聲調多有不準,語流音變掌握不好,語速語調多有不當。其三,部分幼兒教師自覺使用普通話的意識不夠強。他們在課堂上使用普通話,課下還是用方言與學生交流,使得學生對普通話缺乏足夠的重視。
2.3 家長重視不夠,家庭里使用方言
調研對象大都生活在農村,家庭中以菏澤方言為交流的主語。學生從小在熟悉的方言環境里成長,方言習慣、發音方法形成固式,導致在普通話學習的過程中,方言影響、發音習慣降低了學習效率。在調查人群中,有超過84.9%的家長日常用語為當地方言,有31.5%的村民使用普通話或不太標準的普通話跟孩子交流。父母長輩基本使用方言跟孩子們進行交流,家庭語言環境成為推普工作的一大障礙。家長對普通話的態度也會影響孩子學習普通話的積極性。在農村,廣大村民對普通話“另眼相看”,聽見返鄉民工或孩子們說普通話,就會認為他們在故意賣弄或者忘祖忘根。家族中留守人員女性成員比例大,但年長的女性大多不會普通話[6]。年輕女性因照顧年幼孩子、操持家務、忙于農活而無暇照顧學齡兒童,與之缺少有效溝通,也很少能使用普通話。
3 菏澤農村地區語言文字推廣模式
普通話水平不高不僅有地域方言的影響,也有學校、家庭、社會的原因,要提高普通話水平,需要從語言環境入手,從改變對普通話的認識入手,從自身語言習慣入手,從改變普通話推廣方式入手。
3.1 改善普通話教學方式,搭建學校平臺,提升學習效率
首先,使普通話切實成為校園語言,規定在校內任何場合一律使用普通話;其次,加強校園普通話學習的環境建設,配合校園文明建設,搞好學校廣播室、建筑標語、場地宣傳欄、學習角建設,營造良好的普通話學習環境;結合推普周和學校文化節,開展豐富的吟誦、朗讀、演講、辯論等語言競賽活動,讓學生有展示的平臺,提高學習普通話的積極性。
隨著社會科技的不斷進步,手機、網絡、電視、廣播在不斷改變農村地區的生活方式,同時也為學生學習普通話拓寬了渠道。學校與家長達成共識,讓學生有意識利用“課內+課外”“線下+線上”等方式潛移默化地學習,既開闊視野,又提升普通話水平,培育德智體美勞綜合發展的復合型人才。
3.2 加強教師培訓,培養高素質的普通話教育隊伍
農村學校應加強與當地教育部門和地方高校的聯系,建立長期高效的普通話培訓機制。邀請更多優秀專家走進農村學校,利用多維度語言文字推廣平臺,通過集中培訓、微知庫、云班課、大學慕課、學堂在線等平臺擴大農村教師學習途徑。教師只有具備過硬的普通話知識,自身普通話水平不斷提高,才能在教學中發現學生的語言問題,糾正學生的方言錯誤,教給學生正確的發音方法。學校應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教師應該迎合教學的需要,提升通用語言文字的應用能力,成為學生們的表率。
3.3 與高校聯合,開展“語言文字+”教育教學活動,發揮志愿推普服務隊作用
充分利用暑期大學生“三下鄉”實踐活動和“小荷學堂”實踐服務,以扶貧支教、結對幫扶、理論宣講等多種形式走進田間地頭、扎根鄉村課堂,發揮多學科優勢開展面向鄉村的文化教育活動,通過多渠道、多平臺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普及和推廣。如安排豐富多彩的普通話培訓內容,教人們學習聲母、韻母的正確發音方法,示范帶領他們誦讀古詩、讀小說、讀繪本、講故事,引導他們學說標準的普通話。開展“語言文字+中華經典誦寫講”“語言文字+三化(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牡丹文化+黃河文化)”等教育教學活動,將語言文字工作與傳統文化的傳承傳播有機融合,通過借古鑒今的方式推動語言文字工作的開展[7]。“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既有利于提高鄉村地區人們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和文化素養,同時也為大學生提供將專業知識和社會需求、國家發展相結合的機會,涵養大學生的家國情懷。
3.4 增強學生主體意識,創造良好的家庭語言環境
學生是推普工作的重點對象。建議幼兒園、學前班、小學、中學學校加強對學生普通話語音語調的規范化教學,提高學生使用國家語言文字的整體水平。學生在學校里學習普通話,使用規范的漢語漢字;回到家里可以嘗試使用普通話與家人進行交流,帶領正處于青壯年階段、在社會工作中需要使用普通話的家長,開展普通話進家庭活動,“小手拉大手 學講普通話”,鼓勵學生帶動家長說普通話,提高家長的普通話意識與水平,“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一個家庭帶動一個群體”,創造良好的家庭和社會語言氛圍。
3.5 加大普通話宣傳力度,輻射到社會
根據阿里研究院公布的2022年全國“淘寶村”最終名單,菏澤市以541個淘寶村、93個淘寶鎮,雙雙領跑全國地級市。全市通過互聯網創業致富的建檔立卡貧困群眾達2.5萬人,通過發展電商實現整村脫貧的貧困村達563個[8]。但是電商務工人員卻常因不會普通話或說得不好,在與外地人交流時遇到障礙;因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差在直播帶貨、設計創新、廣告宣傳、民宿推廣等鄉村新業態方面也缺乏競爭力[9]。
為解決這些問題,應將推普工作落實到社區,輻射到全社會。以社區為單位,排查居住區存在的錯別字、不規范用字的現象;定期開展普通話宣講活動,提高村民學習使用普通話的意識;編寫適合當地人的普通話學習指南,有針對性地指導當地人克服本地方言干擾,提高普通話使用水平;針對因為語言使用而影響就業的青壯年人群建立專門小組,將普通話培訓與農村種養殖業、電子商務、文化創意等職業技能,以及法律常識、安全教育、醫藥衛生知識等生活技能相結合,開展普通話能力提升專項培訓。依托當地自然和人文資源,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制定宣傳鄉規鄉約,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助力打造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特色鄉村[10]。用普通話創制演出鄉村話劇,提倡文明和諧、誠信友善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準則;結合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和人居環境整治,制作墻繪標語等,將普通話普及和應用水平納入文明村鎮創建,培育文明鄉風,建設文明鄉村,服務提升鄉村文化品位及群眾人文素養。
3.6 出臺相關政策,引導支持鄉村語言文字教育
政府通過多種措施支持鄉村語言文字的發展,促進鄉村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提高鄉村居民的文化素質和生活質量。政府鼓勵開設鄉村語言文字課程,提高社會對語言文字的應用能力,開展社會培訓活動,提高鄉村居民的語言文字水平,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提供語言文字教育資源和學習機會等。鼓勵地方語言文字的交流和互動,加強語言文字的傳播和發展。加強語言文字的規范和標準化,改善語言文字的教育環境,提高語言文字的應用水平和質量。制定語言文字教育法律法規,出臺相關政策文件,加強語言文字教育的監管和評估。建議當地政府就推普建立專門的語言督察小組,監督各社區的推普進程,定時定期查驗成果,讓人民群眾意識到普通話在人才就業、人際交往、特色產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4 結束語
魯西南農村中小學語言文字推廣模式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包括宣傳教育、制定政策、人才培養、文化傳承、鄉村旅游、生態環境保護、社會參與、對外交流與合作、品牌建設及政策評估與引導。這些措施需要政府、教育機構和社會力量的共同參與和努力,形成合力,實現“學校帶動學生、學生帶動家庭、家庭帶動社會”語言文字推廣模式,使普通話由校園語言延伸為家庭生活語言、社會語言。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力度,提升農村地區中小學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促進語言文化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在促進社會無障礙溝通中發揮重要作用,為實現鄉村振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堅實的語言基礎。
參考文獻
[1]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國務院扶貧辦、國家語委聯合頒發《推普脫貧攻堅行動計劃(2018-2020年)》[EB/OL].(2018-01-19)[2023-07-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8/ s3129/201802/t20180226_327820.html.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國家語委聯合印發《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鄉村振興計劃實施方案》[EB/OL].(2022-01-07) [2023-09-01].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201/ t20220107_593034.html.
[4]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報告(2020)[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5] 大眾網.貧困人口曾占山東的37.7% 菏澤如何解決絕對貧困問題?[EB/OL].(2021-08-27)[2023-07-01].https://baijiahao. baidu.com/s?id=1709241474157405847&wfr=spider&for=pc.
[6] 錢龍,張忠明,李寧.出務工對留守人員農業勞動供給的影響:基于CFPS2012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8 (2):89-93.
[7] 楊欣.江蘇:南通推進中華經典誦寫講活動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J].海外華文教育動態,2016(2):109-110.
[8] 雪珂.菏澤市:電商助農,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N].人民日報客戶端,2022-11-10.
[9] 楊亦鳴.推普助力鄉村振興的三個著力點[N].光明日報,2023-05-07(5).
[10]劉艷.推普脫貧中的語言交換行為分析:基于安徽省某貧困地區的語言調查[J].語言戰略研究,2019(1):9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