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微
摘要:隨著全球化進程加速,世界格局發生巨變,并對文明形態影響深遠。世界權力分布正在重新部署,新型的多元世界格局正在形成,中國正在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口譯作為重要的跨文化交際手段,在經濟飛速發展的背景下,逐漸凸顯出重要的橋梁作用。然而,筆者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英語口譯訓練往往重視對學生進行外語能力的培養,突出外語文學、文化的傳授,而忽略了中國文化的引導和文化意識的培養,學生中國文化失語現象頻出。因此,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應該成為口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該文分析闡釋英語口譯現狀,并提出應對策略,以期助力英語口譯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大變局;英語口譯;中國文化意識;文化失語;跨文化;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H002?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4)04(a)-0153-05
Strategies for Cultivating Chinese Cultural Awareness in English Interpre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Changes
HE Wei
(Lanzhou Bowen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nzhou Gansu, 730100, China)
Abstract: The accelerated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 globalization has brought about tremendous changes in the world pattern and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form of civiliza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world power is being redeployed, a new type of pluralistic world pattern is taking shape, while China is striving to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s an important mean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terpreting gradually highlights its important role as a bridge in the context of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ever,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 interpreting training often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ability, and emphasize the foreign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The guidance and training of Chinese culture are ignored, thus the Chinese cultural aphasia occurs frequently.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well should become the main front of the training of interpreting talents. The paper will analyze and expla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glish interpreting,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help the high-qua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interpreting.
Key words: Global Changes; English interpreting; Chines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Cultural aphasia; Cross-cultural;Strategy research
《論語·季氏篇》講:“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边@里所說的“文德”就是我們今天所熟知的“軟實力”。因此,一個國家除國防、科技等硬實力外,軟實力是絕對不容小覷的。當前世界正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大國間的博弈和戰略競爭不斷加劇,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風起云涌。世界之變同時也深刻影響著教育之變,各國綜合國力的競爭實為人才之爭。英語口譯訓練作為英語口譯人才必修課,是培養口譯人才的基石。英語口譯訓練在重視技能提升的同時,更應該注重積極傳播和學習中國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同時,英語口譯學習和訓練要探索出新的模式,融入多學科、多文化內容,并且在一定意義上發揮橋梁作用。優秀譯員的養成,不僅是書本知識的融匯貫通,更是人格的養成和塑造。口譯員要有國際視野,有天下胸懷,關注世界文明進程,尊重世界的多元性。英語口譯學習更要將中國文化意識厚植于心,增強譯員的民族自豪感,認可并積極推廣中華文明的優秀成果,這是當前口譯現狀面臨最大的挑戰,更是千載難逢的時代機遇。由此,反思當前英語口譯現狀,尤其是當前口譯培養現狀,筆者認為,當前口譯學習應當重視將中國文化意識培養融入其中,真正培養出適應時代發展的優秀譯員。
1 口譯訓練中融入中國文化意識的必要性
全球經濟一體化已經成為必然趨勢,英語作為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具有橋梁和紐帶作用,方便不同地域、文化之間人們的溝通與交流。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影響力逐漸增強,中國聲音被世界聽到。我國與東盟十國在2020年簽訂的《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2022 年 12 月與沙特等海灣國家開展的“三環”峰會,以及G20峰會,金磚國家會議,“一帶一路”倡議,這些無不在彰顯中國魅力,更標志著中國從經濟全球化的參與者轉變為推動者,以中國實力和中國能力為推進經濟全球化提供強大支持。因此,作為新時代的“紐帶”,口譯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雙語基本功,掌握一定的口譯技巧和方法,更應該具備扎實的中國文化修養與情懷,繼而適應口譯市場環境,成為能夠講好中國故事的新時代人才。各類國際性峰會、經濟發展論壇、世界博覽會的舉辦,對于口譯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在國際大變局下,中國已迅速崛起,經濟、教育等領域發展突飛猛進??谧g培養要增強譯員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牢記使命,努力奮斗。因此,在譯員培養過程中應當強調時代新人的獨特品質,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厚植中國文化意識和中國文化自信,培養出符合時代需要的新時代中國青年,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
2 口譯員培養現狀
培養優秀的譯員,應使其具有大局意識,要服務于當前國際、國內環境,為豐富國家語言人才體系添磚加瓦。培養優秀的語言翻譯人才更是我國與外界對話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外語學習應跟緊時代步伐。翻譯是一種交際行為,目的在于傳遞交際意義[1]。因此,如何重構培養目標、完善培養內容,并有效進行拓展是當前譯員培養體系所面臨的較大挑戰。當前培養體系應當思考如何在落實課本內容的基礎上,切實將人才培養作為終極目的。現階段的英語口譯人才培養缺乏創新點,依然以學校教師講授、學生練習為主,并緊扣教材授課。因此,筆者從英語口譯學習者缺乏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口譯培養者缺乏對學習者的引導和自身存在短板、口譯訓練材料單一且缺乏中國元素、教學方法未能及時更新、考核機制不完善5個方面分析。
2.1 口譯學習者受西方文化影響較深
當前口譯員對于英語的學習,大部分還停留在語法、詞匯、語音閱讀、聽力等基本功層面,英語學習動機不明確[2]。尤其口譯訓練,要求譯員大量記憶背誦一些詞條,大量練習聽力和筆記。經常忽略了對于文化知識的學習和思考。同時,現代青年是與網絡一起成長起來的,紛繁復雜的各類視頻和文章占據青年的碎片化時間,他們受各類媒體和營銷手段影響頗深,存在“崇洋媚外”的情況。有些青年似乎覺得感恩節、圣誕節、萬圣節比較洋氣高端,對中華傳統文化節日卻失了文化堅守和認同。不難發現,有些青年能說清楚圣誕節的由來,知道感恩節要吃火雞,卻不知道孔子是哪個時期的人,屈原為什么要投汨羅江。當前大學生存在文化底蘊薄弱,缺少對本民族文化的了解與認可[3]。
2.2 口譯講授者缺乏引導能力和培養意識
當前,大部分口譯員為受過口譯專業培訓的高校畢業生,因此口譯員深受課程學習階段影響,認為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設計者和實踐者”[4]。口譯專業的教師具有扎實的外語功底和外語文化背景知識,但是能夠深諳中國文化之道,有中國文化傳播意識的口譯教師卻屈指可數。一方面,教師過分側重專業知識的教學而忽視了對青年中國文化意識的培養,課堂重點放在遣詞造句和理論講解上;另一方面,教師自身對中國文化內涵了解不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缺少思考,在講授過程中對此無話可說,便無法親自帶領青年學子去探索中國文化的奧妙。因此,學生便對中國文化缺乏了解。文化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是慢功夫,更是硬功夫,需要學習者長期不斷地積累和總結。因此,口譯講授者需要廣泛閱讀,細細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巨大能量和智慧。
2.3 口譯訓練材料單一且缺乏中國元素
英語類教材整體涵蓋較多的西方元素,大量內容與西方文化和背景相關,這確實有助于學生了解西方文化,對日后出國或工作有益。同時,教材中對于節日、飲食、出行等內容的描寫大多以西方文化為大背景,甚少提及中國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為了使口譯員更加深入了解西方文化和西方社會運行規律,從而更高效地輸出目的語,口譯訓練材料更是多側重西式表達方法,不斷加深口譯員對西方世界的認知,從而在某種程度上忽略了對中華優秀文化的學習和深入探究。但教材內嚴重缺乏中國元素,便會導致口譯學習者認為學習英語就是學習西方文化,練習口譯就是練習西方表達方式,就是學習英語的習慣表達。教材的盲區直接或間接造成了譯員缺乏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和探索。這樣傳統的紙質化教材,其實已經不適用于現在的社會環境和學習氛圍。口譯教授過程必須清楚這一點,并積極探索出新的教學模式,編好符合中國教育理念和時代要求的鮮活教材。
2.4 口譯訓練方法枯燥
目前,國內口譯訓練的方法仍比較側重培養譯員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因此口譯訓練仍然將詞匯、語法作為首要訓練任務。對于口譯訓練來說,聽力和口語的練習仍然是譯員培養的主要任務,準譯員將大量的時間花在英語內容研讀、分析遣詞造句方面,這在外語學習中是很有效果的。但是,這樣枯燥單一的教學訓練模式很容易讓譯員疲憊,繼而產生厭學情緒。因此,譯員訓練應當順應社會要求,以大變局視域看口譯訓練,同時融入“互聯網plus”的理念,及時關注學科前沿訊息,用國際化的視角改良訓練方法。
2.5 考核機制落后
譯員訓練方式是以應試為導向的,在這種目的導向下,考核機制也傾向于分數化,這樣比較容易篩選出“高分”譯員,但是這種譯員經常是“偽高分”。以英語口譯課程為例,學生面對考試機器能夠從容應答,這一過程主要考核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表達能力。考試內容通常是教材中所含的基本詞匯和表達,篇章和段落口譯更傾向西方文化知識。學生一旦走出課堂,接觸實際的口譯環境,常表現得無所適從,所能提供的語言服務會大打折扣,更不用說其他的表現。在日新月異的今天,這樣的考核機制顯然已經不能真正為市場挑選出優秀的綜合性人才。因此,譯員篩選應該轉變人才考核篩選機制,通過更貼近真實市場環境的方式去評估口譯表現,才能培養出有競爭力的專業應用型人才。
3 口譯訓練中中國文化意識培養途徑
高質量的語言服務是由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支撐起來的。作為中外交流的重要環節,英語口譯訓練應以精英模式去培養,在掌握技能的同時要求譯員具有健全的人格。譯員要充分認識自己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角色,口譯培養體系要積極制定并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助力我國翻譯人才發展。同時,口譯訓練更應該有意強化譯員的中國文化習得。在全球化、價值體系多元化的今天,口譯訓練要服務于國家和市場。立足本土,吸收中華文化,要求準譯員在掌握口譯技巧的同時,加強對母語知識的探索,從而增強其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認同感和自豪感。重新定義培養模式和訓練主題,幫助譯員提升母語文化的儲備和運用能力,在世界文化碰撞激蕩中堅守本民族的文化根基。
3.1 突出口譯跨文化交際的雙向屬性
開展“中國文化”系列講座和活動,突出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對等性。口譯訓練在英語口譯技能習得的同時,已經潛移默化地滲透入西方文化。因此,口譯訓練更應重視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譯員培養要善于利用本土資源,發掘中國文化精華所在,組織準譯員開展相應文化專題培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了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禮儀制度等各個角度[5]。只有先學會母語,深入了解本國文化,才能為學習其他語言打好基礎。英語口譯培養要給準譯員主動提供平臺,讓譯員挖掘中國文化背后的故事,可以以中醫藥、戲曲、服飾、傳統技藝等為專題,開展中國文化系列口譯訓練,讓傳統文化走進譯員心里,使譯員深刻了解跨文化的重要性。
3.2 提升口譯培養者對文化自信重要性的認識
準譯員的價值體系與培養者的修養、德行和學識密不可分。口譯培養者是每個準譯員進入真實口譯場域的“引路人”,口譯培養者不僅要傳道授業,更重要的是解惑,為譯員“點燈”??谧g培養者要積極向準譯員滲透灌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且能夠積極轉變觀念,調整譯員培養思路,主動學習中國文化,提升民族認同感,以自身帶動并感染準譯員,引導準譯員樹立正確是世界觀和價值觀。在夯實英語技能的同時,加強準譯員中國文化的儲備,多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譯員培養過程要積極培養批判性思維,善于從中西方對比中認同本國文化,學習他方優點。同時,善于運用中國元素引導學生認同和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口譯訓練應當從經濟、文化、哲學、歷史等各個領域全面學習,這樣才能提升譯員在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的文化自信。只有口譯培養體系堅守真理,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真正讓譯員在訓練中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力量,繼而真正實現語言的精準翻譯和轉換。
3.3 口譯訓練材料的多元化選擇
價值觀存在于語言教材之中,通過價值認可和價值賦予融入課堂之中[6]。學習過程是圍繞訓練材料全方位展開的??谧g材料是譯員訓練的基本依據,是譯員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集中體現國家意志的教材,其質量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關系國家的根本利益和長遠發展[7]。英語口譯訓練很難接觸真實的外語土壤和環境,大部分只能依靠訓練材料了解大量信息。而英文教材對中國文化編纂的缺失,某種程度上導致外語學習者獲得不對等的文化知識,尤其是對口譯而言,長期不對等量的雙語學習,使其患上嚴重的“文化失語癥”,在很多口譯場合中無法理解發言人所言,或者找不到對等的目的語表達。因此,口譯訓練應當有多元的文化材料,使譯員獲得大量的雙語儲備。或者在現有材料所提供的英語文化主題中尋找并融合中國元素,將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作對比,引導譯員正確認識中西方文化,把握差異,減少翻譯失誤,提升口譯質量。例如:在涉及西方作家及其詩歌時,譯員應及時引入中國唐詩宋詞的簡介,并對比二者,深挖中國古詩詞中的真善美,感受中國文人的豪情萬丈和磅礴氣勢。
3.4 發展訓練方法的多樣性
國際大變局催生了現代教育的大變革,英語學習由傳統的線下課堂教學衍生出線上教學等各種類型的新式教學模式。各類手機應用學習軟件、網站論壇、雜志、短視頻等都給學生提供了便捷的學習途徑??谧g訓練也要善于利用資源,豐富學習方法。譯員可以從網絡上廣泛收集中國文化英語版的教學資源,并通過釘釘群或者學習平臺等交流平臺與其他譯員交流學習,探討并對比中西方文化。另外,口譯員可組織并參與中國文化專題口譯大賽,以賽促學,激發其學習中國文化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口譯訓練要引導譯員進行小組內翻譯活動,增強學習趣味性,在翻譯中國文化題材的訓練中感受中國文化的深層內涵。然后,通過演講、辯論等形式強化口譯內容,激發譯員的民族自豪感。在口譯培養過程中,可從4個方面的轉變入手:從注意傳授口頭語言知識到注意思想和文化傳播的轉變;從強調文化差距到認同文化差異的轉變;從開始關注西方文化到注重中華文化的轉變;從注重語言教學到強調文化育人的轉變[8]。
3.5 增強考核機制的實戰性
目前,口譯考核多以人機模擬形式呈現,考核題材多為西方文化、經濟等。單一考核譯員的語言能力,卻未對其價值觀及文化內涵進行評判。譯員對著冰冷的機器輸出譯文,通過對其用詞準確性、語言流暢性、內容完整度的評判給出分數。而真實的口譯場景更多地體現人與人的交流、文化與文化的碰撞。因此,針對口譯考試,在現存的考核機制下,應當增加主觀思考能動性環節的評估。評估內容應以譯員對所考核內容的主觀表達和評價為考核重點,引導譯員樹立正確的“三觀”。同時,口譯培養過程應該積極為譯員提供真實的口譯環境,鼓勵譯員積極參與中國文化類專題研討活動,并在會場擔任口譯員角色。口譯考核體系可通過譯員在真實口譯環境中的表現,對其綜合考評。譯員對每次現場活動的積累復盤,便能儲存大量有關中國文化的詞匯和恰當的表達方式,也能在該過程中思考和理解本民族的文化內涵[9-10]。
4 結束語
語言與國家發展息息相關。語言在國家構建、發展和影響力提升等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貫穿大國崛起的全過程。在全球化背景下,語言對國家的作用愈發凸顯。國家語言能力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標志,硬實力的重要支撐,更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v覽世界范圍內的語言文化傳播,其拓展程度都立足于本國的綜合實力。在全球化進程中,英漢口譯擁有廣泛而堅實的基礎,并在未來具有無限的發展空間??谧g培養要服務于國家戰略,順應時代潮流。將中國文化厚植于英語口譯訓練是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必然選擇,也是該專業創新發展的內驅力??谧g培養過程要主動為譯員搭起一座橋,讓譯員將中國故事講給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速度,感受中國溫度,向國際社會呈現一個真實的中國。
本文通過對英語口譯訓練中口譯學習者、口譯培養體系、口譯訓練材料、口譯訓練方法、考核機制的探討和研究,提出了相對應的可行性策略。通過中國文化融入訓練等方式,堅定當代英語口譯員的文化自信。引導口譯員善于“用英語講中國故事”,積極在國際市場中找準定位、抓住時代機遇,在提升自我價值的同時,傳播中國的成就,讓世界聽到中國聲音。審視當下,中國經濟文化蓬勃發展,英語口譯正處于內涵發展、深度融合的關鍵時期。展望未來,口譯培養應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充分發揮中文及中國文化的優勢。文化和精神都是生生不息的根本,在國際大環境中,它們為跨文化交流助力,為傳播中國文化蓄力,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更多力量。
參考文獻
[1] 劉和平.法國釋意派理論:譯介、批評、應用[M].1版.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11:62-65.
[2] 藺玄晉,陶勁松.當代大學生文化安全意識淺析[J].當代經濟,2007(1):57-58.
[3] 王艷玲.大學生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培養路徑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15(23):136-137.
[4] 文秋芳.大學外語課程思政的內涵和實施框架[J]中國外語,2021,18(2):47-52.
[5] 匡雅楠.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價值及其弘揚[D].寧波:寧波大學,2012.
[6] SCHIRO M. Curriculum Theory: Conflicting Visions and End- uring Concerns [M]. Los Angeles:Sage,2012.
[7] 曾天山.教材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
[8] 趙欣.文化自信與高職英語教育融合研究[J].北京青年研究,2019,28(1):103-106.
[9] 趙世舉.全球競爭中的國家語言能力[J].中國社會科學,2015(3):105-118.
[10]楊天才,張善文.周易[M].北京:中華書局,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