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娟 阿步利孜·穆沙江
摘要: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的活力,而對維譯本《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典故翻譯的研究,正是響應十八大文化強國建設的號召。該文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為文本,搜集整理了其中的詩歌典故,以詩歌典故的維吾爾語翻譯語料為研究對象,概括分析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的用典概況、用典特色及典故的維譯,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的典故在維譯過程中運用到的翻譯方法和翻譯技巧進行詳細探討,分析其維譯本是如何通過翻譯來傳遞文化內涵和文化思想精華的,以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關鍵詞:《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文化傳承;用典;維譯;翻譯方法;翻譯技巧
中圖分類號:H215?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4)04(a)-0029-05
A Study on the Lexical Translation of Excellent Uyghur Translations
—Taking Xi Jinping: The Governance of China(III) as an Example
REN Juan, Abuliz Mushajia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Yili Normal University, Yining Xinjiang, 83530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the third volume of Xi Jinping: The Governance of China as the text, collects and sorts out the poetic allusions, takes the Uyghur translation corpus of the poetry allusion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generalization of the use of the classics, the use of the classics in Xi Jinping:The Governance of China (III) and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translation skills used in the allusions in it in the process of the translation, and analyzes how the Uyghur translation transmits cultural classics through translation, so as to better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Xi Jinping:The Governance of China; Cultural inheritance; Allusion; Wei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methodygur; Translation skills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由中共中央宣傳部與相關部門和單位聯合編纂,涵蓋了習近平同志在2017年10月18日至2020年1月13日期間的重要著作,其中包括92篇報告、講話、談話、演講、指示、批示、賀信等,全書共劃分為19個專題[1] 。覆蓋了廣泛的主題,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獻材料。同時本書中還收錄了習近平總書記在該時間段的圖片41張,以供國內外讀者更深入地了解習近平總書記工作的日常。該書詳盡記錄了這一時期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取得的新的重大進展和偉大實踐,集中展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不僅全面系統地反映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還充分體現了我們黨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的智慧方案,是全面系統反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權威著作[2]。從 2015 年 7 月 起,民族出版社陸續出版發行了多種語言版本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以適應廣大讀者的需要。2021年12月推出了維吾爾語版本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這一版本的出版和發行為廣大群眾了解我國形勢、政策提供了更為便捷的途徑[3]。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用典的維吾爾語翻譯進行探究,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我國古詩文的魅力和韻味,加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從民族團結角度來看,便于各民族了解我國的形勢與政策,以此來促進各民族群眾在思想和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有利于祖國的繁榮發展和中國夢的實現。
1 用典概括
典故是一個漢語詞匯,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三指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4]。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中,眾多卓越的詩歌典故被引用,且大部分都是從古代經典文學作品中選取出來的精華,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思想價值,為國家治理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料[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全書涵蓋19個專題,“據統計,該書中引用古詩文的專題有《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14個專題,全書共引用古詩文78條,其中不包含成語、俗語、名人名言等。另外,為了讀者在政治文體中更好地理解古詩文所表達的含義,該書還做了不少注解。
2 用典特色
2.1 時代跨度大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引用典籍的出處,上至上古時期,下至中華民國,跨越了歷朝歷代,既展現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又賦予了原典故貼近時代的新意。詩歌典故穿越時空界限,進入我們的視野中,并迸發出了鮮活而又強大的生命力。
2.2 涉及范圍廣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用典包羅萬象,囊括經史子集。從《詩經》《左傳》《論語》《孟子》到《史記》《戰國策》,從《周易·系辭下》《墨經》到《離騷》《東坡文集》,從《建國方略》到《毛澤東詩集》,足以見得引用典籍的范圍之大、內容之廣,古代對聯、書信、奏折中的典故也多被引用,且都貼近主題,讓晦澀難懂的典故在新時代語境下煥發出新的活力[6]。
2.3 挖掘鉆研深
據統計《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引用的典故共計78條,其中引用較多是儒家、道家、法家的內容,如《論語》《禮記》《孟子》等廣為人知的經典作品,還涉及不少知名度較低的作品,如劉昫等人撰寫的《舊唐書·柳亨傳》、夏明翰的《就義詩》、何坦的《西疇老人常言》等,從知名度來看,這些作品的知名度遠不如經典作品,屬于較為冷門的典籍,但由于習近平總書記的引用,這些冷門的典籍重新活躍了起來,綻放出了新的生命力。
我國文化傳承千年,各種詩歌典故、名言警句汗牛充棟,但一些富含哲理、蘊含智慧的典籍卻鮮為人知,如何讓這些“冷門”典籍變“熱門”,習近平總書記為我們做出了表率。這對各民族傳統語言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尤為重要,也凸顯出了典故維譯研究的實用性和必要性。
3 典故維譯翻譯方法
3.1 逐詞翻譯
“逐詞翻譯”是一種翻譯方法,是指不考慮兩種語言在詞法、句法和語義方面的差異,將原文語句一個詞(字)一個詞(字)地進行對譯[7]。
例1:聽言不如觀事,觀事不如觀行。(P124)
譯文:ɡepini a?耷li?摜andin i?蘩ini k?覬rɡ?蘚n ?蘚la, i?蘩ini k?覬rɡ?蘚ndin h?蘚rikitini k?覬z?蘚tk?蘚n ?蘚la.(P191)
例1出自傅玄的《傅子·通志》,意思是要想甄別一個人,與其聽他說話,不如看他做事;與其看他做事,不如觀察他做事的行為習慣。維譯文對原文中的詞進行了逐一的對應翻譯,將“聽言”譯為“ɡepini a?耷li?摜andin” ,“觀事”譯為“i?蘩ini k?覬rɡ?蘚n”,“觀行”譯為“h?蘚rikitini k?覬z?蘚tk?蘚n”,不僅完整表達了原文的含義,還準確傳達了總書記表達的深刻含義。
3.2 直譯法
直譯法是指不僅能夠準確傳達原文內容所表達的含義,也能夠兼顧原文的語體風格,而且不會對原文內容進行任何改變的一種翻譯方法。
例2: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P454)
譯文:?誦irajni k?覬rm?誦k y?蘚yn ?蘚jn?蘚kk?蘚, byɡynni ?誦y?蘩?蘚nm?蘚k y?誦yn ?覬tmy?蘩k?蘚 baqmaq lazimdur.(P698)
例2出自西晉陳壽《三國志·吳書·孫奮傳》,意思是明鏡是用來照人的外形的,往事是用來認識或指導當今事物的。歷史是最好的老師,能修正我們的人品、培養我們的作風,我們要以史為鑒,從歷史中認清自己、看清世界;把握好自然發展的歷史規律,以歷史經驗指導實際生活。“照形”在譯文中直譯為“?誦irajni k?覬rm?蘚k”,“知今”直譯為“byɡynni ?誦y?蘩?蘚nm?蘚k”,譯文清楚簡潔,忠實翻譯出了原文的含義。
例3: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P439)
譯文:dostlarni?耷 jiraq-jiraqlardin kelip ?諨?蘚m bolu?蘩i k?覬?耷yllyk i?蘩 ?蘚m?蘚smu? (P672)
例3出自《論語·學而》意思是“志趣相投的好朋友從遠方來,不是也感到十分愉快嗎?”這個文化典故的引用其一意在表達對各成員國的誠摯感謝及歡迎,其二則是指出各成員國未來更要互幫互助勇往直前,延續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深化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譯文中“jiraq-jiraqlardin kelip”(從遠方來),直譯了原句中的“自遠方來”。直譯使原文內容清楚簡明。
3.3 意譯法
有的詩歌典故運用了修辭等手法,表達得較為抽象,直譯法無法表達其含義,讓讀者無法理解。為了避免這種情況,譯者往往會采用意譯法。意譯法指的是能夠在不受原文形式約束的情況下,保留原文意義的一種翻譯方式。
例4:任重而道遠者,不擇地而息。(P398)
譯文:e?摜ir m?蘚sulij?蘚tni zimmisiɡ?蘚 elip uzun s?蘚p?蘚rɡ?蘚 atlan?摜anlar i?蘩 wu?諨udqa ?誦iqmi?摜u?誦?蘚 b?蘚l qojuw?蘚tm?蘚 jdu.(P613)
例4出自西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一,這一名言意思是肩膀上扛著重擔而要走遠路程的人,不會任意挑選一個地方而休養生息。譯文中用“i?蘩 wu?諨udqa ?誦iqmi?摜u?誦?蘚 b?蘚l qojuw?蘚tm?蘚jdu ”(不會中途而放棄)對“不擇地而息”進行了解釋翻譯,雖表達出了原文的含義,但缺少了原文的韻味。
例5: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P434)
譯文:barliq m?蘚w?諨udat jiltizini saqlap qal?摜andila ?覬syp jetil?蘚l?蘚jdu, barliq i?蘩 ?蘚χlaq w?蘚 h?蘚qqanij?蘚tk?蘚 uj?摜un bol?摜andila muw?蘚pp?蘚qij?蘚tlik bolidu. (P665)
例5出自西漢劉向《說苑·談叢》,含義為世間萬物如果保住根本就能生長,而一切事情只要符合道義就能成功。此典故意在強調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要順應歷史的潮流、時代的發展,各族人民的美好心愿得以實現,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幸福美滿。由于維吾爾語中并沒有“道”的對應說法,譯文中用 “?蘚χlaq w?蘚 h?蘚qqanij?蘚tk?蘚”(道德和正義)解釋了原句中的“道”一詞,不僅巧妙地傳達了原文的內涵,同時也助于讀者深入理解原文含義。
例6:生于憂患,死于安樂。(P531)
譯文:χ?蘚wp-χ?蘚t?蘚rni ?蘚stin qiqarmi?摜anlar ronaq tapur, rah?蘚t para?摜?蘚tk?蘚 berilɡ?蘚nl?蘚r halak bolur.(P816)
例6出自《孟子·告子下》,意思是在憂愁和禍患的艱苦環境中人和國家得以生存,在享樂安逸中人和國家則會趨向衰亡。這則典故意在指出我們一直以來都是在艱苦磨難中走過來的,任何外力都不能擊垮我們,我們要自立自強,增強憂患意識。譯文中“χ?蘚p-χ?蘚t?蘚rni ?蘚stin qiqarmi?摜anlar ronaq tapur”(在危險的時候不會忘記興旺)意譯了原文的“生于憂患”,準確傳達了原文含義。
3.4 創譯法
創譯是指翻譯者為了實現特定的翻譯目的(例如滿足接收者的特定需求),舍棄原文的意義和形式,創造性地對其進行重新加工的一種翻譯方式。
例7: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P67)
譯文:ker?蘚k ?蘚m?蘚s mejχua?摜a ?覬zɡil?蘚rni?耷 maχti?蘩i, arzuji ?蘩u taralsa k?蘚?耷 ?諨ahan?摜a χu?蘩 hidi.(P109)
例7出自元代王冕的《墨梅》,意思是梅花不需要他人夸獎自己的顏色清新淡雅,只是想把清香之氣散發在天地之間。“漢語的古詩文通常講究詞句的對仗工整及語音的和諧,通常采用上下兩句詞句相互呼應,意義相互貫通補充的句式。”[8]原文是七言詩,而譯文中上下兩句音節數均為15個,且“maχti?蘩i”和“hidi”押“i”的韻,不僅富有節奏感,還譯出了古詩文的音韻美。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對原文的形式進行了舍棄,以更加靈活的方式進行了處理,從而準確地表達了原文的內涵。
例8: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P248)
譯文: ?誦ynki ?蘩undaq i?蘩 qili?蘩qa b?蘚kmu χu?蘩tar m?蘚n ?覬zym, a?蘩u χu?蘩tarliqta mi?耷 ?覬ls?蘚mmu joqtur arminim.(P383)
例8出自戰國時期屈原所著的《離騷》,意思是“這是我內心深處所渴望的,即使我多次為其逝去,我也絕不會后悔”。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院士大會上引用的,意在激勵我國科學家要發揚矢志不移的創新精神,勇于攻堅克難。原句“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屬七言體,譯文中上下句分別用了14個音節,用古代維吾爾語詩歌的形式譯出了原詩歌的韻律,同時“?覬zym”和“arminim”押韻,富有節奏感,拋棄了原文的形式,靈活地對原文進行翻譯,不僅準確表達出了原句的含義,還傳達出了習近平總書記表達的深刻含義。
4 典故維譯翻譯技巧
4.1 增譯法
漢語詩文的表意講求含蓄精煉,常常意味深長卻不顯山露水。然而有些目的語讀者對漢語的文化背景知識缺乏足夠的了解,在閱讀時可能難以理解原文所表達的含義,這時譯者通常會根據目的語的語法需求,在翻譯過程中添加一些詞句段落等,以便目的語讀者深刻理解原文含義。
例9:不畏浮云遮望眼。(P226)
譯文:tossimu qat-qat bulup aldimni p?蘚rwajim p?蘚l?蘚k.(P349)
例9出自北宋王安石的《登飛來峰》,全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意思是“我毫不畏懼層層的浮云會遮擋住我的視線,只是因為現如今我處在最高處”。引申意為人不應該被一時的利益蒙蔽雙眼,要有睜眼看世界的大局觀。譯文中增加了“qat-qat ”(層層疊疊)一詞,突出了浮云厚重的特點,如此翻譯使得原文表達的含義更加深刻。
4.2 減譯法
減譯法是指一種基于目的語言的詞匯、句法、語義、修辭或文體需求,對原文中的某些詞匯、句子或段落進行刪減,以更加簡潔、流暢地表達原作思想內容的翻譯技巧[9] 。
例10:觀時而制法,因事而制禮。(P280)
譯文:d?蘚wrɡ?蘚 qarap qanun tyzylidu, i?蘩qa qarap josun.(P435)
例10出自《戰國策·趙策二》,意思是依據變化的時代來制定法律政令,依據具體的情況來制定禮儀教化。原文中兩個“制”(制法、制禮)譯文中只譯出其一“tyzylidu”,在呈現原文意義的同時,使譯文更為簡練。
例11: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P326)
譯文:mundaqla burulup qarisam, turar u ?蘚n?蘚 k?覬z aldimda.(P505)
例11出自宋代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意思是“不經意間一回頭,卻發現我思念的那個人站在燈火昏暗之處”。此句表達了元夕之夜與親人意外相逢的喜悅,在這里則指的是作者辛棄疾憂心為國,卻懷才不遇的心理[10]。譯文中“燈火闌珊處”(昏暗之中)省略未譯,表達不出原文中作者懷才不遇、內心憂憤的意味。
4.3 合譯法
合譯法指的是翻譯中將原文的兩個或多個句子合并,譯為一個句子,以達到更高效的翻譯效果。
例12: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P449)
譯文:de?耷iz eqin-?諨iralarni si?摜durali?摜anliqi y?誦yn bipajandur.(P696)
例12出自《管子·形勢解》,意思是大海的廣袤無垠是因與細小的河流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譯文為“de?耷iz eqin-?諨iralarni si?摜durali?摜anliqi y?誦yn bipajandur.”(海水因為包容了溪流才遼闊)。可以看出原文是兩個分開的小短句,而譯文是將兩個短句合譯成一個句子,不僅提高了翻譯的流暢性,還提高了翻譯的質量,在正確地傳達作者愿意的同時,使得文章緊湊簡練。
例13:凡將立國,制度不可不察也。(P119)
譯文:d?覬l?蘚t quru?蘩ta tyzymni ?蘚stajidil ojla?蘩maj bolmajdu.(P182)
例13出自《商君書·壹言》,意思是但凡要建立一個國家,都需要對其制度進行深入思考,這是不容忽視的。譯文除了運用合譯法之外還運用了直譯法,將兩句合成一句進行翻譯,“d?覬l?蘚t quru?蘩ta tyzymni ?蘚stajidil ojla?蘩maj bolmajdu”(國家的建立不得不認真考慮制度),使得整句更加流暢,行文更加緊湊,語言通順簡練。
例14: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P526)
譯文:bir e?摜iz s?覬rinimu ?蘚m?蘚lij?蘚tt?蘚 k?覬rsit?蘚lmiɡ?蘚n ad?蘚m tym?蘚nl?蘚p kitap oqusimu bikar.(P808)
例14出自明代詩人林鴻的《飲酒》,此句意指在解決廣大人民群眾問題的時候,不能僅停留在口頭上,必須深入了解民情,傾聽民意,真正付諸行動,才能有效解決問題。原文中是兩個短句,而譯文中合成了一句話“bir e?摜iz s?覬rinimu ?蘚m?蘚lij?蘚tt?蘚 k?覬rsit?蘚lmiɡ?蘚n ad?蘚m tym?蘚nl?蘚p kitap oqusimu bikar.”(一句話不能落實在行動上的人就算讀再多的書也沒有用),使得行文流暢,語言更加簡潔,同時,也表達出了原文的含義。
5 結束語
本文以維譯本《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的典故為研究對象,對維譯過程中使用的翻譯方法和翻譯技巧進行詳細分析。可以發現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使用了直譯、意譯、創譯等翻譯方法,還靈活運用了增譯、減譯、合譯等翻譯技巧。這要求譯者要熟知和掌握兩種語言的文化知識,不僅要忠實表達原文內容,還要創造性地進行重新翻譯的處理,力求傳達出原文的含義和詩歌韻味。
通過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的用典進行翻譯探究,我們對詩歌典故維譯過程中用到的翻譯方法和翻譯技巧也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如此能更好地將詩歌典故運用到日常生活當中,傳承詩歌典故背后的傳統文化,拓寬政治視野,穩固民族根基。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 張俊濤.《習近平用典》詩詞典籍維譯研究[D].伊寧:伊犁師范大學,2020.
[3] 塞爾達爾·吾麥爾.習近平用典維吾爾語翻譯研究: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9.
[4] 高曉,白陽明.《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典故英譯翻譯方法探析[J].湖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神州,2021(23):91-92.
[5] 龔沁怡.《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用典英譯探究[J].長江叢刊,2020(3):93-94.
[6] 姜雅明.習近平用典中的價值觀及翻譯探究: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用典俄譯研究為基礎[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19,26(2):12-20,158-159.
[7] 張翅鵬.政治文獻中典故的英譯策略研究: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英譯本為例[J].池州學院學報,2022,36(4):56-60.
[8] 朱思葦,張慶冰.《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詩文翻譯方法研究[J].新聞傳播,2021(11):23-25.
[9] 張麗娟,呂駿汶.《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外宣用典英譯研究:基于紐馬克文本功能理論[J].浙江大學學報,2022,21(3):297-301.
[10]曹清清.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用典的語用研究[D].溫州:溫州大學,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