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域作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孕育了豐富而深厚的民族文化遺產。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民藝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文化內涵,展現出中華兒女高超的造物智慧與創造力。
《黃河十四走:黃河民藝考察記》記錄了楊先讓教授及其考察隊1986 年至1989 年先后14 次深入黃河流域進行民藝調研時的所見所聞,涉及安塞炕圍畫、鳳翔木版年畫、淮陽泥泥狗、嘉祥花包袱、高密撲灰年畫、灤縣皮影、內丘神馬、朱仙鎮年畫、華陰布制蛙、賀蘭山巖畫、蘭州布虎等多種民藝品類。全書由豐富的調研故事、紀實、心得和評論交織而成,展現了黃河流域豐富多樣的民藝品類以及民間藝人的生存狀態。近千張民藝圖片以視覺圖像的形式定格了20 世紀80 年代黃河流域的民間文化瑰寶,使其得以永恒保存。
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生動反映了黃河兒女在幾千年文明演進過程中勤勞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面貌,對于傳承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黃河流域的民藝作為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活潑多樣的形式將黃河故事生動地講述出來,我們可以從中體味農耕社會黃河流域人民的審美情趣,而且為人們了解當時社會的民俗習慣、民間信仰等提供了重要渠道,蘊含著鮮明的地域特色。但是近些年來,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黃河流域民藝的傳承與發展面臨著多方面的困難,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民藝傳承人才匱乏。一方面,民藝多以口傳身授的方式來傳授技藝,傳承人是傳統技藝的核心,技藝的傳承人年齡普遍較大,隨著老一輩傳承人的離世,“人亡藝絕”“無人繼承”便成為傳統技藝行業的生存常態。另一方面,年輕一代受到文化多元化的影響,普遍對那些時尚、流行的文化形式產生濃厚興趣,而對民藝的興趣和參與度卻不高,不愿意去從事枯燥的傳統技藝行業,這就導致黃河流域的民藝無法得到有效傳承。加之,傳統技藝的傳承需要長時間且穩定的持久學習和實踐經驗的積累,而現在年輕人面對快節奏的生活無法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靜心鉆研技藝,導致民藝傳承隊伍逐漸萎縮。第二,受商業化的沖擊,民藝市場萎縮嚴重。年輕一代更喜歡現代的、便捷的、新穎的、智能的生活用品和文化產品,導致傳統民藝的市場需求不斷減少。而且民藝在商業化的沖擊影響下,其原有的獨特性、純粹性逐漸消失,比如部分傳統技藝在進行技藝展演時過度商業化,失去了傳統技藝原有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導致觀眾對其失去興趣。第三,缺乏創新以及與時代的融合。隨著社會不斷地發展變遷,現代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審美需求都發生了重大改變,然而部分黃河流域的民間藝術仍停留在過去的時代,缺乏對藝術形式的創造性探索和變革,也缺乏與時俱進的精神,沒有及時順應現代社會審美趨勢、更迭藝術元素或表現形式,從而難以吸引年輕觀眾的關注,在現代社會的影響力逐漸減弱。
針對黃河流域民藝的傳承與發展困境,需要制定一系列有效措施,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第一,強化民藝教育與人才培養。一方面,將民藝傳承教育融入學校教育體系中,既要包括培養學生民藝興趣的素質教育,又要包括專業教育與職業教育,不斷加強學生對民藝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此外,還可通過設立獎學金的形式,吸納更多的年輕人投入到傳承、發展民藝的事業中來。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強對傳統技藝傳承人群的扶持力度,不僅包括國家級、省級非遺傳承人,而且包括其他從事傳統技藝的傳承人群。第二,拓展市場渠道,推動產業融合。首先,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拓寬民藝的傳播渠道。例如,可在各大網絡平臺上建立民藝專區,展示和推廣民藝作品;支持民間藝人開設民藝工作室,吸引更多的觀眾前來學習與交流。其次,推動民藝與其他產業融合,拓展其應用領域。例如,加大民藝與旅游業的融合力度,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資源,積極打造彰顯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項目;還可將民藝與創意設計相結合,與當代人的生活方式緊密結合,開發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文創產品。第三,鼓勵創新,使民藝實現現代化轉型。創新發展是促進黃河流域民藝實現現代化轉型的重要路徑,能夠為其注入新的時代活力。首先,傳統技藝的傳承人需要在保護好“核心技藝”的前提下,積極接受現代工藝,把傳統手工技藝與現代工藝進行融合,創造出新的民藝作品。其次,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民藝進行創新,使其更加符合現代觀眾的審美情趣,激發年輕人對民藝的興趣。同時,鼓勵設計師、藝術家、工藝師、傳承人等進行聯動,在保護傳統民藝的基礎上,融合現代審美觀念、消費觀念、文化觀念,對民藝進行創新與轉化,開發出人們喜聞樂見、富有現代文化氣息的民藝精品。
作者簡介: 莫秀秀(1982—),女,山東臨沂人,山東工藝美術學院中國民藝研究所講師,研究方向為民間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