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靜態美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在中國古典舞當中得到了廣泛運用,且呈現出了非常理想的應用效果,但大多舞者因受到創作理念等因素的影響,對靜態美的重視程度明顯不足,這實際上不利于靜態美及我國古典舞的傳承與發展。在古典舞教學當中,教師要善于培養學生運用古典舞的意識及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在古典舞創作中合理運用靜態美,以“以靜制動,以少博多”的理念,促進古典舞的進一步發展與創新。本文首先闡述了靜態美教學的內涵、價值及其在中國古典舞當中的體現方法,隨后結合當前實際教學情況,就靜態美在我國古典舞教學當中的傳承與發展策略進行了簡要分析。
[關鍵詞] 靜態美;中國古典舞教學;傳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 J705?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4)05-0004-03
靜態美與動態美一樣,其都以不同的表現形式來展現舞蹈藝術,很多舞蹈作品當中都是采用動靜結合的方式來呈現創作者及舞者想要向外傳達的情感、故事、狀態等,能夠為觀眾提供更加豐富的視覺感受,更能打動觀眾內心,提升舞蹈的整體表現力。從某種藝術角度來講,靜態美能夠為舞蹈披上一層更加神秘的面紗,使其具有更獨到的魅力,讓人想要去進一步探索,甚至在動靜配合得當的情況下,能呈現出更加震撼的舞臺效果,層層遞進、緊扣人心,因此很多優秀的舞蹈作品中都運用了靜態美。尤其對于我國古典舞來說,靜態美的運用有助于進一步呈現舞蹈的審美藝術,更深刻地體現人物情感,促進舞蹈主題的深化與升華。古典舞教學承擔著傳承舞蹈藝術的社會責任,一代代學子都是促進古典舞發展的中堅力量,靜態美的運用值得受到古典舞教學的重視,并采取合理、科學的方式實現其與教學的有效融合。
一、靜態美教學的內涵及其在古典舞中的價值
(一)內涵
靜態美簡言之就是人、事、物在靜態時所呈現出來的美,舞蹈中的靜態美是與動態美相對應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舞者通過靜態造型與動態造型的轉換來呈現不同的舞蹈效果,提升舞蹈整體藝術感與生動性,總體來說靜態美是一種美的體現,是舞蹈中塑造美的一種方式。而靜態美的教學則指的是教師引導學生理解、運用、創造靜態美,讓靜態美融合于舞蹈藝術當中,促進藝術的進一步發展。
在靜態美教學中,教師主要向學生滲透的是舞蹈表演者在造型、形態或表情上在瞬間以靜化動,再配合整體舞臺或音樂節奏、結構的變化,讓“靜”有了“動”的感覺,形成了一種獨特美感,以此來表達內心情感或故事情節等方面的發展,將觀眾完全帶入“靜”所創設出來的情境當中,使其得到更深刻的欣賞感受。而學生需要掌握的就是如何去運用這種美學藝術,在舞蹈創作中融合“動”與“靜”的交替,學會用靜態美呈現動態故事,在動靜與快慢交替的瞬間,掌握控制造型、舞姿等各個舞蹈元素的技巧,為受眾帶來不同角度、力度、幅度的視覺變化,以視覺感官的刺激給人以深層次震撼[1]。
實際上,靜態美的教學并不簡單,大部分學生對“靜”的理解都比較模糊,其與動態美相比可操作性較低,需要其更深層次地體會“靜”的內涵,就如沉默的力量是十分強大的,但若想用語言來表達沉默,那么沉默就會被打破。靜態美也是如此,只有先學會感受“靜”,才能理解并學會在舞蹈中運用、融合“靜”,進而有效實現靜態美在古典舞當中的傳承與發展。
(二)價值
首先,靜態美有助于進一步呈現古典舞的審美藝術。審美藝術是舞蹈造型設計的集中體現,也是舞蹈創作者、表演者追求的最高境界,古典舞是一門動態的藝術,其需要更多地通過肢體語言來完成美的塑造,因此整個過程需要不斷變化動作,但長時間、不間斷、同節奏的變化會讓受眾感到過于密集,進而形成審美疲勞,無法深入感知其中的藝術之美。若能夠在舞蹈中適度融合靜態造型,就能強化舞臺整體效果,起到欲揚先抑、抑揚頓挫、隱藏伏筆、激發高潮等作用,讓古典舞的審美藝術更完善、明確地被呈現出來[2]。
其次,靜態美能更深刻地體現古典舞者的人物情感。我國的古典舞當中,蘊含著豐富的民族精神、情感與文化,通過對舞蹈的賞析,能夠塑造人們的精神品質,提升自身文化素養。而情感的表述應有激昂、平靜、沉默等多種方式,舞者可以向觀眾激情講述,也可以向觀眾娓娓道來,不同的表現形式給人的感覺也會有所差異。而靜態美的運用,就能達到不同的傳達效果,以更多元、靈活的形式,來體現舞者的人物情感,讓表演的人物更加生動形象。
再次,靜態美的運用有助于提升古典舞表達效果。在觀看古典舞演出時,經常會出現一瞬間的短暫停頓,或者很明顯的靜止,也就是我們常在舞蹈表演中所說的“亮相”,這種處理手法能讓整個舞蹈的節奏瞬間放緩或快速升華,讓觀眾在短時間內被激發出某種情感,就像音樂表演當中的高低轉換,進入高潮又恢復平靜,這種鮮明的對比讓舞蹈更有表現力,更能提升舞臺表現效果。
最后,靜態美能促進古典舞主題的深化與升華。在古典舞的創作與表演當中,大部分舞蹈動作的設計都是為了促進舞蹈主題或情感的發展,推動故事走向高潮,而靜態美在其中的運用,能輔助表演者闡明故事的走向,或幫助其概括某一節舞蹈的主題或風格,突出舞臺的中心內容,讓觀眾可以在靜態變換的引導下,瞬間被某一個點或某一舞臺區域吸引,如此也就達到了深化、突出、升華主題的目的,促進整體舞蹈效果的提升[3]。
二、靜態美在中國古典舞中的體現形式
(一)在服裝與動作上體現
表演者的服裝與動作是舞蹈中靜態美的最直觀體現之一,舞蹈表演者需要以符合觀眾審美的角度,去選擇服裝、設計舞姿,結合想要講述的故事情節或情感,來調整自己的舞姿,進而促進靜與動的結合。比如,我國古典舞會將“曲、圓、收”等對舞蹈動作是否標準進行評判,若能在舞蹈中高質量完成這三點要求,就表示該舞蹈表演者非常善舞。而靜態美可以呈現在“曲、圓、收”當中的每一點上,在符合故事情節、舞蹈邏輯、大眾審美的基礎上,適度運用靜態造型,能提升動作的表現力,尤其在“收”這一動作上,靜態造型能在很大程度上凸顯舞者的舞功,且在一瞬間幫助舞者突出主題[4]。
(二)在舞蹈構圖上體現
舞蹈構圖也是體現靜態美的主要方式之一,構圖的設計主要通過舞者在舞臺結構、內容、走位、隊形等要素的變換,呈現出一個整體的舞臺畫面。由于走位、隊形等要素在大部分時間是變化的,因此整體舞臺畫面并不固定,這就為靜態美的呈現提供了更多機會,也必定會讓更多靜態造型美衍生出來。
(三)在身韻及神韻上體現
若想通過身韻與神韻來體現靜態美,對舞者的要求相對較高,其需要舞者在“形、神、勁、律”四個方面都達到一定水準,才能讓受眾感受到靜態美的變化。比如,對于“律”而言,其指的是舞蹈過程中每個動作應有的節奏與規律,古典舞演出要求舞者的每個動作都能連貫、舒適、順暢,如此才能呈現出古典舞的特殊藝術感。而在這種要求下,靜態美的體現難度也會有所增加,需要舞者對舞蹈動作、技巧進行精心設計,自然地以靜制動、由動轉靜[5]。
三、靜態美在中國古典舞教學中的傳承與發展
由以上的表述我們不難發現,靜態美在中國古典舞當中的運用已經漸成趨勢,將靜態美融合在古典舞教學中也具有豐富的現實意義。但就具體應用情況來看,我國古典舞者對靜態美的重視程度還存在較大提升空間,在教學當中,古典舞教師依然更重視動態美的設計與教學,這也讓學生對靜態美的認識產生偏差,不利于靜態美在古典舞中的融合與發展[6]。因此,在古典舞教學當中,教師要善于自主融合靜態美教學,從理論、實踐、創造等多個方面對學生展開引導,讓學生關注到獨屬于古典舞的靜態美,推動其自主學習、領悟、創作靜態美的多種融合形式,為靜態美的傳承與發展奠定基礎,也為我國古典舞的創新融合提供助力。
(一)在理論教學中滲透靜態美
理論教學是我國古典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師比較容易忽略的部分,大部分教師會更加傾向于舞蹈教學,對學生的肢體、舞姿、氣質等進行訓練,在不斷練習中幫助學生成長,雖然這種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舞蹈技藝,但若缺乏理論、思維的支撐,學生的舞蹈將缺少靈魂,且難以理解舞蹈中的情感、文化與真諦,這實際上與中國古典舞教學要求并不相符[7]。因此,教師要注重古典舞理論教學,通過理論引導學生理解什么是靜態美,其價值是什么。比如,教師可運用視頻的方式向學生展示一些舞蹈視頻,將其中體現靜態美的內容突出出來,引導學生對視頻進行賞析,分析不同舞蹈中對靜態美的處理方式及形成效果,并推動學生思考:如何才能合理運用靜態美來提升中國古典舞的表現效果。讓學生在自己所學基礎上進行自主研究、創作,并給予學生自由表現的空間,如此有助于為學生打下理論基礎,為后續舞蹈教學及靜態美的運用提供輔助。
(二)在舞蹈教學中引導學生塑造靜態美造型
在中國古典舞教學當中,教師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舞蹈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去嘗試靜態美的運用,幫助其塑造更多靜態美造型,使其在塑造的過程中進一步感知靜態美,推動學生在舞蹈中的自主創作。比如,教師可在舞蹈教學中,為學生講解靜態美當中的“造型美”。對于大部分舞蹈編創者而言,其創作靈感的來源都是現實生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藝術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教師可引導學生將舞蹈學習及創作視野打開,加強對真實實物的觀察,在生活與自然當中去探尋靜態藝術,并通過提煉、修飾、加工形成自己對靜態造型或動作的了解,以此表達自身對靜態美的理解,將其融合在舞蹈作品當中,這些創作與實踐都將成為學生未來成長的養分,提升其塑造靜態美的能力[8]。
誠然,舞蹈中的動作與造型都具有直觀性,在特定的空間內連續的畫面、動作組成了舞蹈的整體形象,舞蹈造型的設計也將影響整個舞蹈的觀賞性及藝術效果,因而即使是靜態美的運用也需要做到生動、形象、鮮明、典型,如此才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讓觀眾獲得沉浸之感。因此,教師還要向學生明確提煉、修飾以及加工的真實意義,避免學生出現機械化模仿、照模板修改等問題,主要可為學生提出以下幾個要求:第一,從生活、自然中提煉出來的靜態造型或動作,必須能夠符合古典舞審美要求,具有古典韻律及節奏,符合我國古典舞動作一般規律;第二,舞蹈動作的修飾與設計,要能夠表現一定意圖,能夠通過舞蹈的設計表達自己的審美或呈現完整的故事、情感等,如此才能形成具有基本意義、相對完善的舞蹈作品。在提出要求的同時,可適當為學生提供一些指導思路,如在我國古典舞創作中曾有一個流派提出,古典舞舞蹈動作的設計要堅持“三道彎”的原則,如此才能體現出舞蹈美感,他們認為曲線運動更符合我國古典舞的韻味。也有很多人認為,我國古典舞應以對稱、平衡的狀態呈現,如此更符合人體美學,更能體現肢體神韻[9]。這些都能成為指導學生創作的優秀理念,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塑造靜態造型的靈感。
(三)為學生創設靜態美舞蹈訓練
想要實現靜態美在我國古典舞教學當中的傳承與發展,單純依靠靜態造型的塑造是遠遠不夠的,學生除了要能塑造造型,還要能通過肢體動作將造型表現出來,如此才能更好地在舞蹈中運用造型,體現出靜態的肢體美。因此,教師還要為學生創設靜態美舞蹈訓練。訓練的內容可以包括服裝、動作、舞蹈構圖、身韻及神韻等能夠體現靜態美的多個方面。以身韻為例,教師要注重學生對“呼吸”的控制,讓學生學會調整氣息,讓動作隨著氣息而動,在完成動作的整個過程中,呼吸都始終貫穿于其中,并對動作起到協調作用,真正做到一套動作一氣呵成,尤其在動靜轉換的過程中,氣息的調整就顯得更加重要,若氣息凌亂會容易讓身體失去平衡,無法體現出“靜”的效果[10]。
(四)向學生滲透“以靜制動,以少博多”的舞蹈理念
當前我國古典舞已經取得了非常優秀的發展成果,在舞臺演繹上能呈現出行云流水的舞步及動作組合,表情、動作、舞者之間的相互配合,都能體現出一種非凡的舞蹈氣質。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在空間的操作上,我們還存在很大進步空間[11]。傳統教學中除了基礎教學以外,主要以大量觀摩、練習為主,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對藝術界現有藝術表現手法有一個更深層次的了解,但不能促進學生對舞蹈藝術的創新,這就導致古典舞始終沒有得到實質性發展。筆者經過大量研究,發現了“以靜制動,以少博多”的舞蹈理念,可嘗試在教學中向學生進行滲透,引導學生以靜態美創造出出神入化的舞蹈演繹。比如,古典舞中“拉、拽、跳”等動作都是亦靜亦動的,通過這些元素的組合、舞者之間的配合,讓整個舞蹈有了節奏,若能在其中多加一些靜態的元素,促進靜與動的快速切換,就會形成時而柔美、時而激昂、時而沉靜、時而瘋狂的舞臺效果,再加之燈光、音樂、造型等元素的配合,讓整個舞臺虛實交錯、環環相扣,能給觀眾帶來一種跌宕起伏的觀感體驗,其會下意識跟隨舞者的步伐,不斷思考其中的故事、情感,進而達到表演者與創作者的傳達目標,而這都源于“以靜制動”的設計與編排。此外,該理念還可通過靜與動的對比來實現,以《一起跳舞吧》這支古典舞為例,其中有快遞員、小護士等多個角色,通過不停的舞姿展現自己的故事,而其中只有一個吳老師安靜地待在那里,并不會做太多大幅度的舞蹈動作,甚至連表情也比較單一,與其他角色形成鮮明對比,這就讓人不得不關注到這個角色,思考其為什么這么安靜,為什么如此獨特,而在后續他真正展現實力開始開懷舞動時,全場也燃起了歡呼與掌聲,這也是一種“以靜制動”的表現手法,為觀眾提供了非常獨特的觀看感受。總之,教師要善于創新靜態美在古典舞當中的融合方式,引導學生理解、運用、創造靜態美,促進其與古典舞的傳承與發展。
結 ? 語
綜上所述,靜態美在中國古典舞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其值得中國古典舞教育予以更多重視,深入剖析靜態美教學的內涵、價值及其在古典舞當中的體現形式,研究切實可行的措施,促進其在古典舞當中的傳承與發展,充分發揮靜態美“以靜制動,以少博多”的作用,同時促進古典舞自身的創新與改良。
參考文獻:
[1] 楊志強.高師中國古典舞基訓教學改革的具體步驟與措施[J].戲劇之家,2023(23):152-154.
[2] 閆婷.高職院校中國古典舞之情境教學探索導入研究[J].藝術研究,2023(03):110-112.
[3] 孫瑜浛.中國古典舞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教學解析[J].尚舞,2023(11):162-164.
[4] 童心悅.中國古典舞課堂教學語言的運用與表現[J].尚舞,2023(10):96-98.
[5] 樊鈺蕾.“美育”視域下高師院校中國古典舞教學路徑探析[J].大眾文藝,2022(24):154-156.
[6] 尹微微.淺談中國古典舞身韻在教學中的重要性[J].中國文藝家,2022(12):127-129.
[7] 王金玉.天地自然與中國古典舞教學的有機融合[J].綠色中國,2022(12):76-79.
[8] 李姿敏.“互聯網+教育”視野下中國古典舞袖舞教學初探[D].北京舞蹈學院,2022.
[9] 賈甜.中國古典舞身韻動律元素教學實踐探析[D].北京舞蹈學院,2022.
[10] 路芳慧.探討中國古典舞身韻訓練在舞蹈教學中的作用[J].尚舞,2021(24):103-104.
[11] 劉怡諾.中國古典舞“角色塑造”的教學意義[J].戲劇之家,2021(27):113-114.
(責任編輯:劉露心)
[收稿日期] 2023-12-24
[作者簡介] 柳文杰(1968—? ),男,沈陽音樂學院舞蹈學院教授。(沈陽? 11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