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悅
[摘 要] 基于課程思政背景,我國地方本科高校在聲樂教學改革上做出了重要調整,并取得良好的成績。聲樂教學改革要體現應用型人才培養作用,通過在聲樂教學過程中貫穿課程思政元素,幫助學生尋找全新的聲樂學習突破口,通過不懈努力形成聲樂學科核心素養。在探尋課程思政背景及意義中,突出其輔助聲樂教學的價值;通過系統分析課程思政影響下聲樂教學特點,提出相應的教學改革策略,致力于強化學生聲樂學習技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政素養。
[關鍵詞] 課程思政;地方本科高校;聲樂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J640?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4)05-0044-03
在課程思政背景下的聲樂教學改革,要注重培養大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學科技能,幫助大學生在聲樂學習實踐中成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全能型人才,具備良好的藝術創新能力[1]。因此,在課程思政下的聲樂教學中,要重點考查學生的綜合學習技能,促使學生在學習能力、藝術修養、歌唱功底、表演能力等方面取得學習成果,為學生全面性發展保駕護航。另外,教師要結合當前時代發展的需求,借助課程思政背景幫助大學生認識藝術發展的重要性,促使學生在理論+實踐的學習活動中形成主觀意識,獲得知識與技能。
一、課程思政背景及意義
(一)背景
課程思政最早可以追溯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彼時黨把重要思想傳播到高校、中學、小學[2]。新中國成立后,我黨確定了中高等學校政治理論課的任務,將相關課程列出到中學教學計劃當中。改革開放以后,黨中央高度重視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推動思想政治課程改革的進程中,突出課程思政的重要性,為教育領域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二)意義
高校開展課程思政教育工作,對大學生的政治覺悟、思想意識具有積極影響,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在當今社會思想多元化發展的背景下,更需要課程思政專業的政治引導,保證高校教育工作與黨和國家發展保持一致性思想和步調,實現公正性教育目標,為大學生全面發展提出指導思想。
在高校音樂教學改革中落實課程思政,有助于提升學生政治素質。落實好課程思政能夠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幫助大學生提高思想品質和心理素質,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培養優秀人才,促進高校教育長遠性發展。
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國家和民族責任感,為學生樹立遠大思想和抱負提供指導思想。課程思政從理念到形式上都具有實踐性意義,能夠在與專業課程、跨學科課程探索中,體現出思政價值,助力學生獲得身心成長。
有助于喚醒學生心底意念,引導大學生實現共情目標,在大學生內心深處宣傳正向、積極的能量,使大學生在課程思政中獲得思想上的收獲和啟迪,為大學生獲得長足發展拓寬教育路徑。
二、課程思政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
聲樂教學改革的特點
(一)思政素材的廣泛性
課程思政在地方本科高校聲樂教學改革中體現出廣泛性特征,特別是在思政素材上,能夠豐富聲樂教學內容,讓大學生在聲樂學習和表演中形成良好的思政素養。以校本教材為例,在高校聲樂教學活動中,蘊含家國情懷的作品較多,如《我愛你中國》《我和我的祖國》《思鄉曲》等;表現民族文化自信的作品,如《紫竹調》《川江船夫號子》《茉莉花》等。在國家、民族的思政元素影響下,能夠幫助學生培養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使大學生在聲樂教學改革中培養良好的民族情懷,成為藝術領域發展的弄潮兒。
(二)教學方法的多樣性
高校聲樂教學改革能夠體現時代的藝術特征,使美育教學實現育人目標。在課程思政與聲樂教學融合過程中,作為重要的指導思想指明聲樂教學的方向,對聲樂教學改革提出全新的要求。聲樂教學方法相比于文科、理科教學,更具文化性和藝術性。聲樂教學可以通過聆聽、獨唱、合唱、欣賞等學習方法,為課程思政提供應用機會,突出聲樂教學的正規化作用,促使學生在多樣性教學方法下扎實掌握聲樂理論知識、培養聲樂實踐技能,從而提高聲樂課程學習質量,為自身藝術發展開辟新路徑。
(三)教育模式的融合性
聲樂教育改革中應用課程思政,主要從音樂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兩個方面拓展[3]。課程思政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發展。但是,僅僅依靠課程思政進行教育效果不夠明顯,在當前藝術教育大環境下,要通過教學模式的融合性特點,將聲樂教學進行細化、分解,對其中藝術元素進行分析與應用,使課程思政的獨立性特征表現出來,從思政角度培養學生的聲樂表現力,提高當代大學生的藝術素養。聲樂教學改革不能簡單地將教育內容與政治元素結合起來,而是要在課程思政中將主要政治元素滲透到聲樂教學中,致力于促進三維目標實現,幫助學生習得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
三、課程思政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聲樂教學
改革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模式陳舊
地方本科高校聲樂教學模式相對滯后,在人才培養目標上,往往過于重聲樂技巧訓練,輕思想教育和綜合能力培養,不能很好地滿足新時代對高校人才培養的要求。首先,傳統教學模式下聲樂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唱歌、會唱歌曲,而忽視了對學生思想道德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其次,地方本科高校聲樂教學中過分強調學生聲樂技術的訓練,而忽視了對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最后,這種陳舊的聲樂教學模式還導致學生缺乏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二)缺乏思政元素融入
聲樂教學中思政教育的內容與形式主要包括聲樂技 能訓練、歌唱方法、音樂理論、文化素養等。由于部分教師 自身思政意識薄弱,在聲樂教學中往往忽視了思政元素,導致學生只注重技能訓練,而忽視了文化素養的提升。 此外,由于教師對學生缺乏情感上的關注,也沒有給予學生足夠的情感支持和幫助,導致學生不愿意主動學習。同時,由于教學方法陳舊,教師在課堂上無法與學生進行有效互動,導致聲樂課堂缺乏生機和活力。
(三)教師課程思政意識薄弱
地方本科高校聲樂教師多為聲樂專業出身,由于受 傳統教學觀念影響,他們對課程思政的認識往往不足。部分教師甚至將課程思政視為一種額外的教學任務和負擔,而沒有認識到它與聲樂教學的內在聯系。在實踐中,這些教師往往只注重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而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導致思政教育在聲樂教學中未能得到有效的滲透。
(四)教學評價單一
傳統的地方本科高校聲樂教學評價主要依賴于考試成績,且分數所占比例較大。這種單一的教學評價方式不能科學、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限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此外,教學評價方式過于單一,主要以筆試為主,未將聲樂課的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因此,教學評價方式與內容亟待完善,以更全面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綜合素質。
四、課程思政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
聲樂教學改革策略
(一)把握聲樂教學關鍵
地方本科高校要結合本地域的文化藝術特點,在聲樂專業課程教學活動中融入課程思政,突出教學改革價值。同時課程思政為聲樂教學提供了新的契機,實現教育思想的重塑目標,使聲樂教學改革取得成功?;诖?,在課程思政背景下,要體現聲樂教學的創新性和文化性特色,教師要通過提升專業教學素質,強化聲樂教學能力。通過對地方本科高校聲樂教師進行培訓,幫助其深入學習課程思政核心內容,讓教師認識到聲樂教學的重要性,進而體現課程思政的有效性作用。教師要結合聲樂學科的本質,科學把握聲樂教學關鍵,在定位教學重點的過程中,建構完整的教學體系,將聲樂教學的藝術價值展現出來。另外,在進行聲樂課程教學設計中,要重點把握教學關鍵點,確保聲樂的藝術價值凸顯出來,為學生積極開展各種藝術形式的教學活動提供可行性方案。在課程思政下,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普及應用,幫助學生培養塑造力和感染力,采取有效手段圍繞聲樂教學活動體現課程思政的引導力量,使大學生在聲樂表現力上張弛有度,以獨特的聲樂學習視角提升藝術素養。
(二)制定聲樂教學體系
依托課程思政背景開展高校聲樂教學改革工作,要結合具體目標和根本任務,制定出適用的聲樂教學體系。因此,在聲樂教學實踐中,教師設計邏輯清晰、條理明確的教學方案,制定一套符合當代大學生藝術思維發展的聲樂教學體系,幫助學生熟悉聲樂課程學習流程,推動聲樂課程教學實現改革目標進程。在聲樂教學中,教師要建立完善的音樂教學環境,幫助學生夯實音樂教學基礎,為學生提供一個可以“追根究底”的學習平臺,提高學生聲樂課程基礎知識學習能力。在整合聲樂專業教學資源中,通過豐富聲樂專業課程內容,挖掘聲樂素材庫中的課程思政資源,幫助學生建構以學科+思政的藝術素養;學生在這些聲樂資源中,能夠對學科本質進行深入理解,從中提取自己需要的優秀品質和文化知識,體現聲樂學習的有效性作用。在高校完善聲樂教學實踐活動中,要結合聲樂表演、聲樂鑒賞等教學活動,增強學生聲樂知識應用能力,以專業的鑒賞與表現視角對作品進行品鑒。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在課程思政輔助下的聲樂教學活動中,能夠形成“聽”與“唱”的良好學習行為,使音樂教學滿足時代發展需求,切實滿足課程思政貫穿聲樂教學的現實需要。
(三)創新聲樂教學案例
聲樂作為藝術教育分支,隨著時代發展而蛻變和改革。在聲樂教學活動中滲透課程思政,能夠把握好藝術發展的風向標,使大學生通過聲樂課程學習活動提升音樂能力,進而培養良好的藝術核心素養。教師要結合音樂發展歷程,針對不同時期的音樂教學案例進行分析,幫助學生解讀聲樂學習的本質,以此為依據鍛煉聲樂學習技能。因此,教師依托課程思政加強對聲樂教學案例創新,摒棄傳統教學案例模式的禁錮,在多元化音樂教學手段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建構良好的音樂學習思維。
高校聲樂教學活動中,以紅色歌曲學習為例,教師要帶領學生回顧歷史,學習音樂作品中的紅色元素,在感悟革命先輩的偉大精神和優秀品質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突出紅色歌曲的愛國主義教育作用,進而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同時,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靈活運用時事政治、社會熱點等進行紅色教育工作,幫助學生深入感知紅色歌曲的傳唱價值和藝術本質。在《洪湖水,浪打浪》《打靶歸來》《團結就是力量》《十送紅軍》《瀏陽河》《唱支山歌給黨聽》等紅色歌曲的傳唱中,增強學生聲樂唱功技巧掌握能力。
(四)加大課程思政宣傳
教師加大宣傳課程思政理念,落實課程思政模式,為學生開辟新的聲樂學習路徑,突出聲樂教學的實效性作用?;谏鐣l展背景,學校在聲樂教學改革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學生營造數字化學習環境,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手段,體現聲樂教學改革的智能化特征。在網絡環境下進行課程思政宣傳,要注意網絡環境雙刃劍的特征,在規范化管理與創新型管理中,幫助大學生在聲樂學習中形成正確的思想理念,借助聲樂這一藝術表現形式實現人生價值。另外,在課程思政宣傳工作中,教師要有意識挖掘其中的文化元素和政治思想,借助新媒體手段提高聲樂教育水平。比如,在表演《黃河大合唱》《松花江上》《紅梅贊》等曲目時,教師鼓勵學生挖掘其中的紅色文化元素,在感受歌唱情感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促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培養創新、創造能力,為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意識奠定堅實基礎。再比如,在學習《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時,為了加大課程思政宣傳力度,教師借助《鐵道游擊隊》影視作品,使學生沉浸在紅色文化經典中,感受歌曲的情感,引發大學生抵御外敵、保護家園的共鳴。
(五)發揮課程思政作用
課程思政背景下,要通過聲樂教學具體活動,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和人文情懷,幫助學生在聲樂學習活動中,形成良好的政治意識和文化素養?;诖?,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總結聲樂教學經驗,對教學的不足和問題進行分析,借助課程思政制定詳細的教學計劃,進而提高學生聲樂課程學習綜合能力。同時,為了實現聲樂教學改革目標,教師深度分析課程思政,帶領學生探索課程思政,使課程思政成為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有力手段。
在學習《五星紅旗》時,教師帶著任務指導學生探究學習目標,借助課程思政手段幫助學生進行知識點學習。教學目標:學生正確掌握歌唱方法;了解作品創作背景,通過理解作品內涵幫助學生建構藝術表達思維;在聲樂演唱技巧學習時,正確把握聲音位置、調整歌唱呼吸,體現歌唱的連貫性;對《五星紅旗》進行深刻理解,帶著濃厚的情感進行表演,進而體現課程思政的教育作用。比如,在《五星紅旗》中的每一句歌詞都押“i”韻,使整首歌曲從欣賞的角度上體現流暢性。另外,課程思政理念下,要結合《五星紅旗》的藝術特點,激發大學生內心深處的愛國情懷,使學生通過精心品鑒歌詞、深度分析曲調、慷慨激昂歌唱,體現出精準的唱功和濃烈的愛國情懷。
結? ?語
總而言之,聲樂課程是一門集知識、技術、智慧、能力等于一體的學科,具有較強的藝術影響價值。我國地方本科高校聲樂教學活動中滲透課程思政,形成全新的教學方法和模式,為聲樂教學提供系統性教育體系,促進大學生聲樂技能提升,進而培養大學生藝術素養。聲樂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通過專業的唱功體現聲樂藝術的魅力,在課程思政背景下培養學生的藝術品德,幫助學生在聲樂學習道路上越走越遠,成為具有藝術核心素養的有為青年。
參考文獻:
[1] 高蕾.課程思政背景下的高職院校音樂專業課改革實踐性研究
——以徐州幼專為例[J].藝術評鑒,2020(07):2.
[2] 馬雯.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音樂專業教學創新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3,39(05):64-66.
[3] 謝丹.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音樂鑒賞課的創新研究[J].文教資料,2021(22):65-68.
(責任編輯:莊? ?唯)
[收稿日期] 2023-12-28
[基金項目]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課程思政視閾下師范院校聲樂教學的實踐路徑研究”的階段性成果(23JG015Y)。
[作者簡介] 趙 悅(1987—? ),女,博士,陜西學前師范學院講師。(西安 71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