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張介賓,一般人可能有些茫然;但說起張景岳,那可是大名鼎鼎,熱愛中醫的人都知道他是明代著名的醫學家,溫補學派的創始者和主要代表人。景岳是張介賓的號,字慧卿。因善用熟地黃,人稱“張熟地”。出生于明嘉靖年間,浙江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早年師從京畿名醫金英學醫。壯歲從戎,參軍幕府,游歷北方。中年后解甲歸隱,潛心于醫道,名噪一時,被人們奉為“(張)仲景、(李)東垣再生”。
養生,是養心重要還是養形重要,歷來是傳統養生界爭論不休的問題之一。比較主流的說法大概是養神(心)重于養形。《黃帝內經》中就有“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的說法,甚至說“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只要注意了心神的保養,疾病就不會找上門來。其實這是不全面的。現代人都知道,如果你不注意健康的飲食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哪怕心態再好,疾病也肯定會找上門來。老子是道家,講究成仙人道,所以認為形體只是個軀殼,不足為重。其實拋開道家所謂的羽化成仙,按張景岳的說法,形是人存在的根本,因此,養形是養生的首務。
其實,長年有病的人會認為自己的身體是大患,無此身則無此患,于是在“生不如死”之時,有些患者確實會愿意舍此身而免病患之痛;健康的人活著是快樂的,倘若無此身,則快樂也就不復存在。因此,養心和養形雖然不可偏廢,但養形乃是養生的首務。這應當符合辯證唯物主義,畢竟物質是第一性的。
說起養形,愚以為有內養和外養之分。所謂內養,張景岳點明了是養“精血”,“凡欲治病者,必以形體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為先”。如何養精血呢?這是一篇大文章,非本文所能詳述。以張景岳的意思,“治形之法,非止一端”,他列舉了藥餌、飲食等。其實按照現代科學的認識,養形可以分為健康的飲食習慣、積極而適當的運動,以及良好的生活習慣等方面,當然還包括一些傳統的養生健身功法,以此來增強體質,使身體保持對疾病的抵抗力。所謂外養,我認為主要是講究衛生,做好預防疾病的措施,當然也包括儀態、外貌等。不要小瞧了老人的儀態外貌。當一個老人身體挺拔、步履矯健、容光煥發、活動敏捷時,必定會對其心理產生積極的影響,于是“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也”。
當然,這只是我的一得之見,愿拋磚引玉,與諸位養生同道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