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大家對“進化論”的學說都很熟悉。然而,在一百多年前,人們還認為萬物是“神”創造的。那么,提出“進化論”的達爾文是如何沖破這一束縛的呢?小作者以自己的理解講述了心中的達爾文,我們這就去看看。
就算嫩芽化作了枯葉,大雁飛向了南方,我心中的那一份熱愛卻永不會變。
——題記
偶像,是我生命中一束耀眼的光,而我則是追著光行走的追光人。我心中的光幫助我打開了熱愛生物的大門,激發了我探索生物世界的欲望,他就是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
1809 年2 月12 日,達爾文出生于英國的一個醫生世家,家里希望他將來繼承祖業。于是,達爾文16歲時便被父親送到愛丁堡大學學醫。但達爾文從小就熱愛自然,進入醫學院后,仍然經常去野外采集動植物標本。父親認為他不務正業,又送他去劍橋大學改學神學,希望他成為一名牧師。不過,達爾文對神學院的“神創論”等學說十分厭煩,便自學了大量的自然科學知識。
后來,達爾文隨船橫渡海洋,進行環球考察。此后,他一邊整理旅途中的資料,一邊深入實踐,為他的生物進化理論尋找根據。1842 年,他寫出《物種起源》的第一版簡要提綱。1859 年11 月,達爾文經過20 多年研究所著的科學巨著《物種起源》終于出版了。在這部書里,達爾文旗幟鮮明地提出了“進化論”的學說,說明物種在不斷變化中,并闡述了其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演變過程。《物種起源》的出版,在歐洲乃至整個世界都引起了轟動,它沉重打擊了神權統治的根基,引起了教會的極度不滿,好在以赫胥黎為代表的進步學者,積極宣傳和捍衛達爾文主義。“進化論”轟開了人們的思想禁錮,啟發和教育人們從宗教迷信的束縛下解放出來,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解放。
“我之所以能在科學上成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科學的熱愛,堅持長期探索。”正如達爾文所說,我們都要堅持自己心中的那一份熱愛,向陽而生,向光而行,做新時代的追光人!
(責任編輯:杜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