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館名稱: 都江堰博物館 館藏亮點: 都江堰水利工程
一句話介紹:
都江堰博物館位于都江堰景區離堆公園的薈萃宮內,在這里,你可以了解到都江堰的前世今生。
成都平原沃野千里,不論雨水多,還是雨水少,這里的良田都能保證收成,因此,人們稱此地為“天府之國”。可是你知道嗎?在兩千多年前,這里的百姓飽受旱災與水患的侵害……直到戰國時期,李冰父子帶領當地百姓,花十八年治理水患,修成了至今仍在使用的無壩引水的宏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
品設計:人、地、水和諧共存
公元前256 年,李冰到蜀郡上任。他沿途看到許多百姓遭遇水災,流離失所、苦不堪言,便下決心要治理水患。
李冰先詢問當地人,水患因何而來。當地父老告訴他,造成水災的是岷江。岷江發源于四川和甘肅交界處的岷山南麓,由北向南流經松潘、成都、樂山。成都平原地勢西高東低,落差很大。雨水多的時候,岷江就會洪水泛濫,整個成都平原就會立刻成為一片汪洋;而雨水少的時候,成都平原則赤地千里,莊稼歉收,百姓的日子都很難熬。李冰請來向導,帶著兒子李二郎沿岷江兩岸實地勘察水情、地勢。他們走過陡峻的山谷,來到一大片平地。這一路,水勢順著地勢忽急忽緩,進入平原后,流速減慢,從上游帶來的泥沙和巖石沉積下來,淤塞了河道,抬高了河床,形成地上懸河。
這之后,李冰設計了一個龐大的綜合工程,這個工程主要包括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進水口三個主要部分。其中,魚嘴分水大堤是在岷江江心修筑的分水堰,因堰頂形如魚嘴而得名。岷江過魚嘴,江水被分為內、外江,依據灌溉需要,旱季魚嘴分水比例為內江占六成,外江占四成。飛沙堰可以有效減少泥沙沉積;寶瓶口位于離堆,用來將岷江洪峰引走,將泛濫的岷江水引入缺水的成都平原。
為了監控內江的水量,李冰命人刻制三個人形的石樁,放入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過肩”的標準來確定水位。另外,他還在江心放置了石馬,方便河工以此為標識,在每年最小水量時疏浚(jùn)河道。李冰這些標準化設計為后代提供了便利,后世只要依據他設定好的標準,定期清理河道、排沙、修繕堤壩河渠,便能保成都平原一方平安。
看施工:巧用原理,總結經驗
李冰是個虛心務實的工程指揮官,他善于聽取民眾意見。
在修寶瓶口的時候,需要在玉壘山開山鑿石。戰國時期,沒有火藥,也沒有現在施工常用的大型設備。李冰只能帶領百姓用簡陋的工具一點點鑿石頭,工程進度十分緩慢。這時,有人向李冰獻策說:“不如先燒熱石頭,再在上面澆水。”李冰立刻命人在巖石上鑿溝槽,在內部填入樹枝木柴,再將巖石燒熱,然后澆上水,大塊巖石因熱脹冷縮爆裂,山石變碎石,工程進度一下子變快了。
在修分水堰的時候,李冰又遇到了難題。起初,他們用石頭、泥土在河中修堰,還沒修好,就被洶涌而來的洪水沖垮。這時,一位沿岸老農向李冰推薦了一個方法:當地人在河邊洗衣服時,習慣把盛滿衣服的竹籃沉到河水里,用卵石把竹籃壓住。這樣一來,河水從竹籃淌過,竹籃便不會被沖走。李冰謝過老人,叫人編了許多竹籠,在里面裝滿石塊,把竹籠相互捆扎連接起來,再一層層沉入江中,壘成了一道大石堰。
李冰父子與蜀郡百姓用十八年時間修成了功在千秋的都江堰,并開創了中國古代水情測量的先例。我國古代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唯獨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經久不衰,一直都在發揮著防洪灌溉和運輸等多種功能。可以說,都江堰不僅是中國偉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璀璨明珠。
都江堰博物館是都江堰景區內的一部分,博物館通過實物、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展示了都江堰古代水利工程的歷史背景、工程設計和施工細節,并以實景再現的方式還原了李冰父子帶領蜀郡人民排除萬難修筑都江堰的歷史場景。參觀的游客可以通過互動體驗活動,親身體驗修渠挖土的辛苦,感受都江堰這項水利工程的偉大。
(責任編輯:楊懿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