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氣象觀測學提及的各種天氣現象中,其實是沒有“干雪”和“濕雪”這兩種現象的,各地氣象站記載的與雪有關的天氣現象只有五種——雪、陣雪、雪暴(即暴風雪)、積雪和雨夾雪。那么,為什么我們有時候會聽到“濕雪”或“干雪”這兩種提法呢?
“干”“濕”的秘密
“干雪”和“濕雪”的說法其實來自民間,區別標準是降水形態:“干雪”中全是固態水,而“濕雪”中則含有液態水。
眾所周知,雪花是由冰晶構成的,只有空氣溫度在0℃以下的時候,雪花才不會融化。有的雪花在降落的途中,所在氣層的溫度始終在0℃以下,這就使得它們能夠以雪花的姿態,降落到地面而成為“干雪”;有的雪花所在高空氣層的溫度在0℃以下,但到接近地面時,卻遇到一層或多層高于0℃的氣層,雪花還沒來得及全部融化便落到地面,于是就成為半融化狀態的“濕雪”了。
每年的初雪過程通常是這樣的:傍晚開始下的是“濕雪”,此時近地層氣溫還在0℃以上,雪落地面即融化、半融化,或是形成積雪,不過行人用腳踩在雪面上,雪便大部分融化,形成雪渣;夜間隨著氣溫的下降,雪越下越大,積雪越來越厚,凌晨打開門窗,便見一片雪景—— 仿佛是千樹萬樹梨花開,步出家門腳踏積雪,已經沒有水的痕跡—— 這時的雪其實已經是“干雪”了。
有人可能覺得“濕雪”更容易化成水,而不容易形成積雪,因而沒有“干雪”漂亮,其實并非如此。濕雪在下落的過程中,因為有水的作用,雪花之間互相粘連,上下攀附,形成雪團,看起來就是雪花飄飄。此外,“濕雪”落下時,還更容易粘附在樹枝或別的物體上,形成迷人的風景;而純粹的“干雪”因為表面沒有水分,只能堆積,很少粘連。所以,有經驗的雪景拍攝者,都選擇初冬和早春時節,此時的氣溫還不是太低,容易拍到“濕雪”營造出的美麗景色。
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氣候差異很大,雪季漫長的北方,多半是“干雪”,而冬季較短的南方,更容易下“濕雪”。或者換一種說法:“濕雪”是南方的常態,而北方則是“干雪”的故鄉。
雪景之美:南北方各不同
南方雪和北方雪的差異,魯迅先生在著名的散文詩《雪》中寫得非常清晰和精彩:
“江南的雪,可是滋潤美艷之至了;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馨口的臘梅花;雪下面還有冷綠的雜草……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紛飛之后,卻永遠如粉,如沙,他們決不粘連。”
可以說,這段文字也道出了南方“濕雪”和北方“干雪”在形態上的不同。
我國北方冬季氣候的特征是天氣寒冷、空氣干燥,降雪次數不一定很多,但積雪日數很多(即雪很不容易融化),也因為溫度低、濕度小,降雪時的雪花“永遠如粉,如沙”,呈現“干雪”特征。而我國的南方,由于氣溫相對較高,飄在空中的雪花表面常常含有水分(所謂“濕雪”),落到地面也較難形成積雪,即使有積雪,積雪日數一般也不到3 天,而且有無積雪,與下墊面的物理屬性也密不可分——一般來說,草地上會有積雪,而水泥和柏油路面則難形成積雪。
氣象工作者曾做過這樣的歸納:北方的“干雪”是“以新蓋舊”,南方的“濕雪”則是“推陳出新”。盡管如此,江南一些高山地區,依舊能找到像北方一樣的“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景致,這是因為空氣溫度是隨海拔升高而降低的(一般每升高100 米降低0.6 ℃),所以在山區常常會出現這樣的風景:山頂下雪,山腰下雨夾雪,山腳則下雨;山頂有厚積雪,山腰有淺積雪,山腳沒有積雪。甚至山頂處下“干雪”,而到了山腰就下“濕雪”了。南方一些有經驗的雪景拍攝者,常常會在高寒的山區中,尋找雪的千姿百態,希望能拍攝出變化的雪。
北方“干雪”和南方“濕雪”的覆蓋狀態也有所不同。北方的寒冬,江河湖塘的水面一般都會結凍,“大河上下,頓失滔滔”,田野、道路、山岡、房屋一樣,都會鋪上白雪,一眼望去,千里冰封,滿目皆白。而在南方,氣溫相對較高,積雪很難全部覆蓋,總會露出一絲生機,就如魯迅所言,“雪下面還有冷綠的雜草”。
可見,“干雪”和“濕雪”,都是美麗的風景, 都有文化韻味——北方的雪景明凈開闊、莊重豐厚;南方的雪景則秀麗嬌美,富有詩情畫意!
(責任編輯:楊懿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