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交大教授、中國公共關系協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薛可擔任主編的《The History of Public Relations in China》(《中國公共關系史》)一書近期在上海發布。
據介紹,該書由薛可、余雪爾和余明陽三位作者共同完成,是在《中國公共關系史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23年)基礎上翻譯修訂而來,由國際出版公司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
該書向讀者呈現了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公共關系發展的歷史進程,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中國公共關系的起步(1978-1987)”講述“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來至中國公共關系協會成立這段時間內,國際公共關系機構如何進入中國、如何開展公共關系領域的人才培養和理論探索的歷程。第二部分“中國公共關系的探索(1988-1996)”討論從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會成立到1996年期間,國際知名公關公司的進駐、中國本土公關公司的成立、學術研究著作的譯介、人員的交流,專業課程的設置等的過程。第三部分“中國公共關系的成長(1997-2011)”記述了一系列重大事件(港澳回歸、中國加入WTO、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為中國公共關系事業發展帶來的契機、中國公共關系學術研究的國際化、中國公關公司的上市等歷程。第四部分“中國公共關系的發展(2012-2022)”論述了全球化時代背景下,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碳中和等新事物、新概念的誕生對中國公共關系事業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以及展望了中國公共關系事業的未來發展。
該書還附有1978-2022年公共關系行業研究分析、1978-2022年公共關系學術研究數據分析和中國公共關系發展大事記(1978-2022),對中國公共關系發展歷程進行了全景式記載與分析。
據悉,這本新書被列為上海交大“公共關系學”的教材用書。薛可教授指出,教材的編寫遵照“系統性、特色性、歷史性、國際性”四個原則,力求把中國好的公關案例介紹給世界,為學界提供理論支撐,為業界發展提供思路,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業內評價,英文版新書發布響應了“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精神,努力做到讓全球更多讀者了解中國公關與中國的發展,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貢獻一份力量。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