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雨?田麗鴻?謝躍?梁瑞宇?韓哲哲
摘要:新工科發展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面臨新的思政教育建設問題。電子技術目前是信息化和智能化產業的重要支柱,是國家科技發展和產業強國的關鍵。針對目前國家對于高素質應用型電子信息類人才培養的需求,本文系統分析了電子信息類專業課程開展思政建設的迫切性和困難點,研究了電子信息類課程進行思政建設的切入點,從教育教學制度建設、思政素材建立、思政理念的推廣以及評價機制等不同角度進行詳細思考和分析。
關鍵詞:課程思政;新工科;電子信息;課程教學
引言
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需求。當前,我國正處于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人才需求呈現出多元化、創新化和差異化的趨勢。為了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推動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實現,新工科建設[1-2]的教育理念應運而生,同時開展相應課程思政建設變得愈加迫切。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強調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3-4]。
電子信息類專業是現代高等教育中一類重要的學科門類,涉及電路、信號處理、計算機系統與網絡、通信技術、人工智能等許多專業領域,是關系我國現階段經濟自主穩定發展、國防安全體系建設的關鍵專業領域,也是事關我國在未來國際科學技術體系中話語權和主動權的前沿競爭高地。近年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缺芯少魂”的問題受到廣泛關注,高端芯片和工業軟件的缺失成為限制我國產業升級的瓶頸問題。相應電子信息類人才培養是驅動技術領域快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環節[5],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如何培養德才兼備型的高素質卓越工程創新人才是新工科建設任務中的重要課題。
一、電子信息類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性
電子信息類課程作為培養電子信息類人才的教育陣地,不僅承擔著培養高質量專業技術人才的使命,同時更兼具為國家為人民培養人才的重任。大學生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6],他們剛剛踏進新的行業,處于一個快速成長的階段,但是由于缺乏社會實踐經驗,對所學專業理解往往難以深入,而在技術快速革新和社會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大學生們普遍對自己的職業規劃感到迷茫,對自己的能力和潛力缺乏自信。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生需要有效的外界引導來調整自己的態度和心理,而在外界引導的諸多因素中,課程教學是重中之重。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大學課程之中,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道德素質和社會責任感;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認識到自己所學專業與社會、國家、民族的聯系與責任,從而激發出更加積極的學習熱情和創新精神,對于高素質人才培養具有深遠意義。
電子信息類產業是當前世界范圍內最具競爭力和發展潛力的高科技產業之一。在人才培養方面,除了注重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還需要在教育教學中注入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強國建設任務,電子信息產業亟需一大批具有科技創新能力、使命擔當意識和大國工匠精神的專業人才。高校在電子信息類產業專業課程教學中,需要將課程思政貫穿其中,強化愛國主義教育,強調國家發展戰略和民族復興,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注重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的培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注重創新精神的培養,鼓勵學生勇于創新和實踐,為社會發展作出貢獻;應當引導學生關注全球產業變化和趨勢,培養跨文化溝通和合作的能力;注重學生的習慣養成和自我管理的培養,鼓勵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和工作習慣,提高綜合素質和競爭力。
二、電子信息類課程思政建設的困難
電子信息類課程包括以模擬電子技術和數字電子技術為代表的工程技術基礎課程以及信號與系統、通信原理、嵌入式開發等組成的專業課程以及電子線路CAD、綜合電子系統設計等實驗類課程,課程類型差異很大,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存在一定困難,主要問題總結包括三個方面。
(一)專任教師開展思政教育存在困難
高校教師是教育事業中的重要力量。作為應用型專業,電子信息類高校教師不僅要承擔日常教學任務,還需要開展大量科學研究才能及時更新知識,同時還要進行社會服務和管理工作。然而,由于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競爭和挑戰,高校教師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和挑戰。一方面,在科研方面,高校教師需要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發表更多的論文、獲得更多的資助,這給教師帶來了極大的時間壓力和經濟負擔;另一方面,在教學方面,雖然高校教師具有較高的學歷和專業背景,但是他們一般沒有接受過專業的教育教學方法的系統學習,教學方法和手段相對陳舊、單一,缺乏創新性和實效性。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專任教師課程教學的質量,制約學生的創造力和綜合素質的提升,同時不利于課程思政建設的開展。
(二)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內容融合存在困難
課程思政是一種新型的、全面的、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恰當的課程思政素材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目前,傳統的工科教學中主要進行專業知識的傳授,注重學生專業知識水平的提高,在課程思政素材挖掘方面還存在一些困難。一方面,專任教師們在知識教學中沒有課程思政建設的經驗,普遍缺少課程思政教學的案例,同時很難找到具有權威性、可信度高、符合時代背景的素材;另一方面,由于電子信息類課程的多樣性和前沿性,每門課程、每個授課老師所使用的素材也各不相同,需要系統全面的匯總和整合,這對于素材的挖掘和篩選也帶來了困難。
(三)課程思政效果評價機制建立存在困難
當前,課程思政已經成為高校教學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評價體制方面還沒有明確的評判標準,存在不少問題。目前,高等教育評價體制過于注重知識記憶和考試成績,缺乏對學生個性、品德、自我意識等方面的評價,難以真正反映出課程思政的實際效果。同時,課程思政建設缺乏有效的評價標準和方法,無法對課程思政的具體內容和達成目標進行科學、客觀的評估。此外,評價體制也缺乏及時性和針對性,無法給予學生及時的反饋和指導,也難以針對不同的學科、專業和人群設定不同的評價標準和方法。
三、新工科電子信息類課程思政建設的研究
(一)完善課程思政教育教學制度
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是教育教學的“設計圖紙”,而教學實施則是將這些設計落地成為現實的過程。首先,我們需要通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明確培養定位,依據本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全面加強課程思政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從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素質角度等多角度確定人才培養目標,為課程思政的教學提供了指導和支持。同時,通過制定融合課程思政的教學大綱,進一步詳細說明了課程思政的具體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標準,幫助教師開展相關教學活動。最后,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制定具體教學計劃,教師可以將課程思政的理念和要求融入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學生也能夠在實踐中逐步增強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創新意識,達到培養目標。另外,在教學活動中選擇一批融入課程思政教育的專業教材,提倡教師將自己課程思政建設的經驗和案例融入教材,建設一批引領性的電子信息類課程思政教材。
(二)建立課程思政師資隊伍和思政素材庫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高校教師,特別是專業教師是高等教育開展的中堅力量,在學生中具有重要的影響力。電子信息類課程思政建設離不開一批思想政治覺悟高、教育教學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工科教育工作者需要關注行業動態和技術前沿,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利用專業教師的敏感度和與學生的緊密關系,結合學科專業的特色和優勢,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培養學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學高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首先,學??梢栽O立由經驗豐富的思政教育專家和學者組成的專業團隊,為教師提供咨詢、指導和反饋。為了確保教師能夠掌握各種教學技巧和方式,學??梢越M織相關的課程思政教學培訓。在實際教學中,逐步在教學中融入先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鼓勵教師采用互動式、問答式、案例分析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通過多角度和多維度的教學,加強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和教學效果。
課程思政案例庫的挖掘是豐富課程思政教育內容、加強課程思政實踐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師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取優秀案例,例如在實際教學中,從課程內容、課堂教學、教師學生互動等方面尋找典型案例,選取能夠體現思政教育目標和特點的案例;通過網絡和媒體資源收集挖掘相關領域內的典型案例,如優秀人才、杰出成就、先進經驗等,豐富課程思政案例庫資源;充分建立合作關系,與其他高校或企業聯合建立課程思政案例庫,定期交流分享課程思政案例,實現課程思政案例的共享和高效利用。積水成淵,聚沙成塔,通過不斷的積累教師可以建立豐富的課程思政案例庫,并且結合課堂實踐教學情況進行反饋總結。
(三)推進思政教育與大學教育全過程相融合
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課程思政的實施不能局限于課題教學,而應該融入大學教育的方方面面。例如,在學生管理方面,通過學生會以及社團組織建設,發揮學生社團組織的作用,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增強學生的集體意識和責任感;在校園文化氛圍方面,大學可以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來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如舉辦主題演講、開設讀書會等,以此增強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
(四)健全課程思政評價機制
課程思政建設的有效實施離不開評價和監督制度的保障。課程考核應該從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綜合素質等評價指標進行考核,結合過程性考核和總結性考核確定評價方法。同時,學校職能部門需要定期從學生角度、教師角度以及第三方角度來了解課程思政建設效果。通過采用問卷調查、訪談、組織小組討論等多種方式,以全面地反映課程思政建設的情況。最終,學校應當將課程思政的評價結果及時反饋給教師、學生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對課程思政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改進建議,并在下一輪課程思政建設中加以實踐和完善。
結語
新工科建設和課程思政建設是新時代高等教育的重點,本文從電子信息類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性和難點出發,詳細分析了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存在的關鍵問題,相應提出并討論了四點舉措,以期可以為電子信息類課程思政建設提供思路。
本文系1.2021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新工科背景下專業課課程思政建設的研究”(項目編號:2021SJA0451);2. 2023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雙碳背景下城市太陽能利用管理技術研究”(項目編號:2023SJYB0432);3.江蘇省研究生教育教學研究課題“應用型高校工科專業碩士研究生數字化能力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JGKT22_C049);4.江蘇省2022年度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資助課題“應用型高校電子信息類專業卓越工程師數字化能力培養研究”(項目編號:B/2022/01/80)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胡秀建,張超,謝奕晨等.多主體協同發展的新工科創新型人才培養相關問題思考[J].高教學刊,2023,9(10):141-144+149.
[2]國潔,安鴻雪,段二紅.新工科視域下環境工程課程思政建設策略研究[J].高教學刊,2024,10(06):166-170+175.
[3]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J].新教育,2020(19):32.
[4]石鈞仁,付蔚,黃學達等.“新工科”背景下課程思政改革路徑研究[J].才智,2024(03):101-104.
[5]吳紫恒,王兵,李聰等.人工智能背景下電子信息類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21,41(03):121-123.
[6]侯雅潔. 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現狀與對策研究[D].河北農業大學, 2021.
(作者單位:南京工程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