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倩
摘要:推行地方應用型高校建設背景下第二課堂實踐育人平臺,是高校共青團深化改革工作的重要牽動。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發揮著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牛鼻子”作用、引領團員青年成長成才的“指揮棒”作用、促進學生融入社會的“通行證”作用、團學工作改革創新的“發動機”作用。通過調查研究、座談訪問、日常觀察等方式了解青年學生對第二課堂實踐育人路徑及成效的評價分析第二課堂實踐育人存在問題,針對性提出地方應用型高校建設背景下第二課堂實踐育人平臺建設的舉措,完善第二課堂實踐育人格局,提升第二課堂實踐育人實效。
關鍵詞:地方應用型高校;高校共青團;第二課堂;實踐育人
引言
第二課堂是指在第一課堂之外的時間進行的與第一課堂相關的教學活動,它通常是學生在課余時間自發組織的,一般是學術性的、興趣性的、體育性的等[1]。第二課堂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拓展知識面,培養興趣愛好和特長,增強團隊協作能力和組織能力。實踐育人是指通過實踐活動來培養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包括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創新創業、實習實訓等多種形式。實踐育人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和親身參與,能夠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社會、增強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提高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2]。
一、高校第二課堂與實踐育人邏輯關系
第二課堂與實踐育人的關系非常密切。第二課堂是實踐育人的重要載體和平臺,通過第二課堂可以更好地實現實踐育人的目標。首先,第二課堂能夠提供更加豐富的實踐育人形式和內容,相比傳統的第一課堂,第二課堂更加注重學生的實踐和體驗,形式更加生動、多樣,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學生可以參與到各種實踐活動中,鍛煉能力和技能,提高綜合素質;其次,第二課堂能夠更好地實現實踐育人的目標,第二課堂提供平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等方式理解知識、掌握技能,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最后,第二課堂能夠促進實踐育人的個性化發展,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和特點,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專業背景等選擇適合自己的實踐活動,更好地發揮潛力和特長,實現個性化發展。
二、高校第二課堂實踐育人現狀分析
高校應當注重第二課堂的建設和發展,加強與第一課堂的有機結合,全面提升實踐育人的質量和效果。S高校構建了符合高等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大學生第二課堂教育實踐育人平臺建設,加強對學生科學精神、人文藝術素養、健全人格、身心健康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和教育,持續推進大學生第二課堂教育與實踐活動改革,極大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一)育人傳統
S高校高度重視具有豐富實踐內容和創新實踐形式的實踐育人協同體系,廣泛開展社會調查、生產實習、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科技創新、勤工助學等社會實踐活動等育人傳統。圍繞鐵軍精神宣講團、寒暑期社會實踐、科技文化節、挑戰杯競賽四項重點工作形成第二課堂實踐育人工作格局,構建了“分團委扎實推動、團支部廣泛參與、青年學生著力實施”的協同體系,推動實踐教學、社會實踐、創新創業、志愿服務等載體有機融合,整合實踐資源,拓展實踐平臺,依托雙創基地、校外實踐基地、城市社區、農村鄉鎮、工商企業、愛國主義教育場所等開展多樣活動。
(二)已建設載體平臺
S高校于2022年發布了宿遷學院“第二課堂成績單”學分認定與管理辦法,全面改革全校“第二課堂成績單”學分認定及管理工作,各二級學院負責本學院的“第二課堂成績單”認證,由分團委書記擔任指導老師,負責分院“第二課堂成績單”工作的學生干部擔任負責人。學院“第二課堂成績單”認證管理部的工作人員一般為組織部部長,由分團委統一管理。專業教師通過開放實驗室、講座、科研等形式,為全院學生提供成長成才平臺;實驗中心的專職科研人員,發揮自身專長和優勢,推進實驗室開放,指導學院廣大學生開展各項實驗、實習、實訓活動以及學科競賽、創新創業活動;選拔高年級優秀學生為低年級同學開展“傳幫帶”教育,促進學生之間的學習生活交流。目前,已形成“做實第一課堂,夯實實踐基礎”,“做活第二課堂,提升實踐能力”為特色的實踐育人平臺。
(三)已構建的體制機制
S高校成立校、院、班級三級大學生第二課堂教育與實踐活動評價組織機構,明確職責和任務分工,明晰各二級院在開展大學生第二課堂教育與實踐活動的指導地位,全院各單位根據各自在人才培養目標中的職責,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密切協同,共同發力,全力圍繞學生的成長成才開展各項服務和保障工作。分團委要求學院學生注冊志愿者加入全國志愿者隊伍,成立紅十字分會,建立完善各級志愿服務機構,積極發揮志愿者作用,參與志愿服務,充實基層工作力量。
三、高校第二課堂實踐育人存在問題
依據調查研究、座談訪問、日常觀察等方式了解青年學生對第二課堂實踐育人路徑及成效的評價分析目前高校第二課堂實踐育人存在的普遍問題,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內容缺乏針對性
目前,高校第二課堂實踐育人的內容比較單一,缺乏針對性,大多活動僅為了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專業背景和實際需求。
(二)形式缺乏創新性
高校第二課堂實踐育人的形式比較傳統,缺乏創新性,大多活動僅為了完成任務而組織,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參與方式和效果評估,無法真正達到實踐育人的效果。
(三)組織管理不規范
高校第二課堂實踐育人的組織管理不夠規范,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機制,大多活動都是由學生自發組織,缺乏有效的指導和支持,無法保證活動的質量和效果[3]。
(四)資源保障不足
高校第二課堂實踐育人的資源保障不足,缺乏足夠的經費和場地等支持,導致大多活動無法順利開展或采取簡單的方式進行,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4]。
(五)忽視學生個體差異
高校第二課堂實踐育人往往忽視了學生個體差異,沒有充分考慮到不同學生的需求和特點,導致學生無法在第二課堂中得到充分地鍛煉和成長,無法發揮實踐育人的作用。
針對以上問題,高校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加強第二課堂實踐育人的針對性和創新性,規范組織管理,提供充足的資源保障,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全面提高實踐育人的質量和效果。
四、高校第二課堂實踐育人創新與實踐
(一)提供個性創新創業服務
1.改進學生創業指導服務
通過實施“錦囊工程”分類健全學生學業生涯規劃和就業創業指導服務,做到“機構、人員、場地、經費”四到位,對自主創業學生實行持續幫扶、指導和服務。健全信息服務平臺,為學生實時提供國家政策、市場動向等信息。積極落實學生創業培訓政策,邀請知名企業HR來校開展宣講活動。
2.建設校園創新創業文化
通過成立校內外創新創業導師團,舉辦創新創業知識講座、創新創業分享會、創業政策宣講、創業沙龍、創業榜樣座談、實地觀摩等一系列活動,營造濃厚的校園創新創業氛圍,形成推崇創新、尊重創業、彰顯特色的文化環境。支持學生成立創新創業協會、創業俱樂部等社團,切實發揮社團在學生創新創業中的優勢和作用。
3.完善創新創業資金支持和政策保障體系
多渠道統籌安排資金,支持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與社會組織、公益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合作設立大學生創新創業獎金,向自主創業大學生提供資金支持。落實各項扶持政策和服務措施,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政策咨詢、項目申報流程介紹、企業注冊等服務,重點支持大學生到新興產業創業。
(二)構建特色實踐平臺體系
1.構建大學生第二課堂教育與實踐活動內容體系
以立德樹人為主線,設置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健康素質和實踐能力素質四模塊教育內容,結合專業特點,在每個模塊中靈活設置教育實踐活動。大學生第二課堂教育與實踐活動課程體系的構建為學生全面提升綜合素質奠定了基礎。規定各模塊教育與實踐活動的學分比例。建立大學生第二課堂教育與實踐活動測評體系。一是設立綜合素質教育學分,并將綜合素質考核評價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對學生在校期間的綜合素質及操行表現從定性評價轉化為定量考核。二是明確測評內容和原則,堅持定性評價和定量測評相結合,充分體現學生的綜合素質。三是成立學院、班級兩級考評領導小組,通過過程評價、結果評價、綜合評價等方式,建立健全素質教育考評制度體系。四是規范教育測評流程及工作系統,使大學生素質教育活動的開展有指導、評分有依據、考核有規范、工作有流程,保證素質教育及測評工作順利進行。
2.強化創新創業教育競賽體系
建立創新創業學分轉換制度,將學生開展創新實驗、參與課題研究、發表論文、獲得專利和自主創業等情況折算為學分;以項目為引領,推進“挑戰杯”“互聯網+”等活動的開展,動員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創新創業大賽,以賽育人。促進不同層次的本科學生全面發展,增強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和活力,堅持學工和教學聯動,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本科教育教學實踐緊密結合。
(三)建立統籌配置機制
建立實踐育人統籌配置機制是一個復雜而重要的任務,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政府應該出臺相關政策和措施,鼓勵和支持高校開展實踐育人工作,并提供必要的資金和資源支持,加強對實踐育人的監管和評估,確保其實施效果;高校是實踐育人的主體,應該制定具體的實踐育人計劃和方案,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資源,建立完善的評價和反饋機制,及時了解實踐育人的效果和不足,不斷改進和完善;社會各方也應該積極參與實踐育人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資源,例如企業可以為學生提供實習和實踐機會,非政府組織可以組織志愿服務等活動;在課程設置和教學中,應該注重實踐性和應用性,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資源;高校應該注重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的建設,加強教師的實踐經驗和能力,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聘請企業、行業專家等作為兼職教師,加強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的力量;高校應該注重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實踐育人氛圍,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科技競賽、創新創業大賽等,激發學生的實踐興趣和創新精神。
(四)創新機制理論研究
創新實踐育人機制的理論研究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探索和創新,形成具有特色的實踐育人機制,為培養具有綜合素質和能力的人才做出貢獻。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認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人的全面發展是在實踐中實現的,在實踐育人機制的理論研究中,應該注重實踐的作用,強調實踐育人的重要性,通過實踐活動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認為人的發展應該是全面的,包括知識、技能、情感、價值觀等方面,在實踐育人機制的理論研究中,應該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杜威認為教育應該與生活緊密相連,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在實踐育人機制的理論研究中,可以借鑒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注重實踐與生活的聯系,通過實踐活動來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實踐育人機制:除了以上理論基礎,還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創新探索。例如,可以通過創新實踐育人平臺、拓展實踐育人領域、加強實踐育人的組織管理等方式,實現實踐育人的目標[5]。
1.推廣實踐教學中的“傳幫帶”作用促進學生成長
由于實踐教學的特殊性,學生在課余時間與老師接觸較少,而教師無法實際感知學生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因此,可選拔思想覺悟高、學習成績好、動手能力強、有科創訓練或學科競賽經驗的優秀高年級學生為低年級學生答疑解惑,幫助低年級同學提升實踐動手能力。
2.實施實踐學分預警機制
設立實踐育人學分預警機制,每個月公布學分獲取情況,提醒學生及時參與實踐育人活動修習學分。通過大數據分析學生興趣愛好,適時提供個性化實踐育人活動。結合學生評價反饋意見,對實行過程中不恰當的內容及時整改,實現“督”“導”結合。
結語
推行地方應用型高校建設背景下第二課堂實踐育人平臺,是高校共青團深化改革工作的重要牽動。推行地方應用型高校建設背景下第二課堂實踐育人平臺的意義重大,從適應學生成長需要、共青團深化改革、教育綜合改革、社會對人才需求的高度,借鑒好第一課堂的內在機理與工作模式,總結繼承好“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運用發揮好團教協同的政策資源經驗。
本文系1.2023年江蘇省宿遷學院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項目《地方應用型高校建設背景下第二課堂實踐育人平臺建設的探索及實踐》(項目編號:SZJP202302);2.2023年江蘇省宿遷學院第十批教學改革研究課題《智慧城市規劃建設導向下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城鄉規劃專業優化路徑探索與實踐》(課題編號:SQU2023JGYB11)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朱藝敏,謝斐妤,余嘉怡等.浙江中醫藥博物館在高校第二課堂實踐育人活動中的作用[J].現代職業教育,2024(03):133-136.
[2]李揚.實踐育人共同體視角下行業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3(12):145-148.
[3]吳偉.高校科技志愿服務第二課堂育人功能和實現路徑[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23,27(06):84-92.
[4]張皓,車婧.大思政視域下高校鄉村振興社會實踐育人路徑研究——以W省為例[J].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3,31(04):63-66.
[5]龔禧,戴清秀,田碩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大學生第二課堂提升路徑研究——以新疆理工學院為例[J].科技創業月刊,2023,36(S1):188-191.
(作者單位:宿遷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