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小學階段的核心素養主要表現中提出量感并界定其內涵。量感主要是指對事物的可測量屬性及大小關系的直觀感知。知道度量的意義,能夠理解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會針對真實情境選擇合適的度量單位進行度量,會在同一度量方法下進行不同單位的換算;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誤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計度量的結果。建立量感有助于養成用定量的方法認識和解決問題的習慣,是形成抽象能力和應用意識的經驗基礎。
在實際教學中,量感的培養通常滲透在圖形的測量和計量單位的教學中。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量感,在周長的學習中,我側重讓學生動手測量,量圖形的周長。在實踐過程中,我結合學生自身特點和教材特點,設計了《一片樹葉的周長》的實踐活動。
【活動目的】
找到樹葉的周長并尋找求周長的方法,在測量中培養學生的量感。
【活動要求】
1.尋找一片喜歡的樹葉,指出它的周長。
2.選擇合適的工具(如繩、直尺、軟尺……)測量它的周長,并記錄在下表中。
3.用照片記錄你的過程,完成表格。
【學生作品】
【活動反思】
這樣的活動不僅是基于學生原有測量經驗的簡單重復,又體現了知識的遷移,在想辦法讓學生計算樹葉的周長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親身感受“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在實踐的活動中,不僅引發了學生對測量的深刻思考,還無形培養了學生的“量感”,讓學生親身感受“量起來,知多少”。
課堂教學越來越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不能集中于“感”,而忽視“量”的基礎。教師要理解量感的本質是什么,認真思考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遷移學習能力;對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建構對“量”的理解應該有更多的感悟,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量感,學生對量感才會有更深的認識。量感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反復體驗、不斷修正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進一步深入探索,助推學生量感的生長,促進學生量感核心素養的生成。如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溝通生活經驗與知識表象的聯系;創設深層次活動體驗,助推學生量感生成;結合估測與測量,促進量感發展等。
量的估測是培養小學生數學量感的目標之一。測量的目的是通過使用測量工具,得到精確的測量數據。而量感主要表現為在不借助工具的前提下對數量有比較準確的感知。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運用身邊熟悉的事物進行估測,能選擇合適的估測標準、合適的估測方法、適當調整估測的準確度等等。例如教學估測長度時,教師先讓學生測量自己的1步有多長,再通過自己跨步行走的方式進行估測、計算等等。經常這樣練習,學生的估算能力和測量能力都能得到提高,量感也就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計量的知識“散點式”分布在不同階段,實際教學中易出現知識斷層,從而導致輕單位體驗、輕學法遷移、輕整體建構等問題,造成學生量感的不足。
整體看來,從一維到二維,再到三維,同一體系的計量單位呈遞進結構,具有一定的連續性。不同體系計量單位在學習編排上有統一性,都需要經歷度量對象(為什么量、量什么)——度量工具(用什么單位量)——度量方法(度量對象里有多少個度量單位)——度量結果的過程。這提醒教師在“量感”內容的教學中要注意幫助學生建立量感學習的認知框架,形成方法,將習得的方法有效地遷移運用到其他量的內容的學習中,最終形成“量化思維”,用數學獨特的思維方式看世界。
量感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學生經歷“悟”的過程。學生需要在學習、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逐步形成和發展量感。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量感對落實數學核心素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要提高對量感教育的重視程度,努力在教學中找到數學知識與量感培養的結合點和著力點,讓量感培養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常態教學之中。
比如在學習“毫米的認識”一課時,由于毫米是一個非常小的單位,我在課前做了一個小活動,讓學生們筆畫1厘米、1米,接著畫1毫米。很多學生把1厘米往里壓縮了一點,但沒有學生筆畫得接近1毫米。由此可見,學生們有知道毫米是比厘米小的單位,但對于毫米的概念是沒有的。因此,可以通過幾個環節幫助學生建立1mm的直觀表象。
學生“量感”的體現之一就是能在不借助工具的前提下,對量的大小有一個相對準確的感知。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創造機會讓學生對身邊的物體進行估測,會選擇合適的估測策略,讓估測意識和估測習慣深入學生心中。
生活是數學教學的豐富源泉,感悟讓數學學習鮮活而靈動。在“量感”的培養中,“感”是“量感”培養的落腳點,“量”是培養“量感”的方法,借助有效素材、有效活動,讓學生在經歷測量的過程中體會度量本質,一點點培養 “量感”。這是嘗試,也是努力到達的境界,只有經歷了、體驗了、理解了,“量感”的培養才會真正地落地生根。所以,數學課程既要有作為具體內容要求的測量,也要有作為核心素養主要表現的量感,通過量感拓展出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嘗試的可能性,使學生學會測量的過程同時成為長見識、悟道理、發展核心素養的過程。讓我們一起量起來,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