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沁陽
摘要:情境作為鏈接課堂與生活的紐帶,是實現價值引領的載體。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巧妙帶領學生歷經“經驗聯結,啟學入境”“任務聯動,共學探境”“統整聯享,展學悟境”“遷移聯建,拓學延境”四層進階,以教材邏輯為指引,以兒童“現實生活”為起點,以兒童生活的“可能”為方向,以復原社會文化經驗的“生活基底”為突破口,構建回歸生活的課堂教學邏輯。
關鍵詞:課堂變革 一境四聯 生活化課堂
道德與法治課程承擔著立德樹人的光榮使命,催生和構建新的教學樣態,上好思政課是思政教師的自覺擔當。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推進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變革,我們積極開展“一境四聯”生活化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構建有現實關懷和人文溫度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充分彰顯了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育人價值。
一、構建“一境四聯”生活化課堂的意義追尋
(一)踐行課標:助推課標從“文本態”走向“行動態”
2022年4月,新課程標準落地后,情境成了熱詞之一。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涉及情境的地方比比皆是,在課程理念的教學實施部分,就有這么一段描述:“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通過設置議題,創設多樣化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的實踐探究和體驗活動,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涵養必備品格,增強規則意識,發展社會情感,提升關鍵能力。”探索并建構“一境四聯”生活化課堂正是對新課標的積極回應。
(二)回歸生活:促使課堂從“教教材”走向“用教材”
我國德育學科的奠基者和領導者魯潔先生說過:我們這個課,它跟生活貼的這么近,絕對不能照本宣科來上的。拿到教材后,教師要轉化。構建“一境四聯”生活化課堂就是要落實魯潔先生倡導的班本化教學,讓老師們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挖掘豐富鮮活的素材進行德育浸潤,最終以回歸生活來拓展課堂,履德踐德。
(三)為了兒童:影響兒童從“自然人”走向“社會人”
當今世界正處于新一輪的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新時代呼喚新德育,做目中有人的教育,構建有人文關懷的德育課堂是所有思政教師的使命與責任,我們孜孜以求的愿景就是促進兒童不斷完善自我,從而實現幸福且有意義的人生。
二、“一境四聯”生活化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內涵
“一境四聯”生活化課堂是圍繞核心素養、體現課程性質、反映課程理念的力求“接上童氣”的課堂。統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總主編魯潔教授提出“德育課堂,究其根本是一個引導兒童去探尋生活意義的課堂”。為了達成建構基于生活、通過生活、為了生活的德育課堂的愿景,我們在充分梳理德育新理念的基礎之上,提出構建小學道德與法治“一境四聯”生活化課堂的想法。“一境四聯”德育課堂的教育旨歸是“使人成人”,前者是生理意義上的人,后者是社會意義上的人,就是通過教育讓人遵守社會規范,融入社會習俗,成為社會人。“一境四聯”德育課堂的核心理念是“站兒童立場,在生活現場”。建構“一境四聯”課堂的支撐點涉及三個層面,意識層面要“樹教育真境”,實踐層面要“研教學實境”,育人層面要“高課堂品境”。“一境四聯”課堂的基本路徑是“經驗聯結,啟學入境”——“任務聯動,共學探境”——“統整聯享,展學悟境”——“遷移聯建,拓學延境”。力求在特殊空間場域——“教室”,不斷制造、還原、再現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浸入生活現場,生成真知真思、真認同真行動。
三、“一境四聯”生活化課堂的實踐環節
(一)經驗聯結,啟學入境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的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給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大量的實踐證明,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師要研究了解本班學生原有認知水平、先驗認識,定位學生通向新知臨界點的策略,引入生活化元素、激活生活化情感,一旦探究問題形象化、具體化,學生就能迅速進入情境,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
(二)任務聯動,共學探境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注重思維的課程,其學習任務應該具有一定的思辨性,這就需要教師獨具慧眼從紛繁復雜的素材中選取有價值的、典型性的材料來設計符合學情的通俗易懂的案例語境、問境和題境,給學生搭建完成任務的腳手架,學生在自主思考和小組討論中集聚生活化經驗,推動教學從點狀走向塊狀,聚合學生共同的智慧力量。
(三)統整聯享,展學悟境
教育教學的生長點和魅力在于“于無疑處生疑”。在經過基礎性的共學后,教師需要依學而導,順學而教,智慧進行德性提煉引評,以“一案一例”為載體,找出問題辨析的重塑點,設計有梯度、有深度、有廣度的共議主題,提煉生長性話題,形成生活化智慧。在循環往復、步步推進的過程中,對同一問題的認識不斷強化,對道德和行為“真空地帶”進行填補與重構,從而實現課堂立意的飛躍。
(四)遷移聯建,拓學延境
新課標指出:要建立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育人機制,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門,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把知識運用于社會,服務于人民,強化社會責任感。因此,在課堂教學的尾聲,我們要合理設置內外世界的關聯,進行遷移運用、適度拓展,設置生活化活動,實現生活化應用,讓學生在實踐中履德,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實現校內校外素養共生,協同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