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平 葛祥燕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逐漸成為關注的重點。審美能力作為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其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討審美能力的理論基礎與小學語文教學的關系,分析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審美能力培養的現狀與不足,并提出相應的培養策略。通過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審美能力培養的深入研究,期望能夠為廣大小學語文教師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進一步推動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
關鍵字:小學語文? 審美能力? 培養策略? 教學改革
引言:審美能力是人類感知、理解和評價美的一種能力,是個體在審美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綜合素質。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還能促進其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全面發展。然而,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仍存在一些不足,如重視程度不夠、教學方法單一等,導致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受到一定限制。因此,研究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一、審美能力的理論基礎與小學語文教學的關系
審美能力的理論基礎與小學語文教學之間存在著密切而深刻的關系。審美能力作為個體感知、鑒賞和創造美的能力,其理論基礎主要源于美學、藝術學及心理學等多個學科領域。這些學科為審美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指明了審美活動的內在規律和特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語文教學不僅是語言文字知識的傳授,更是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的熏陶。語文教材中精選的文學作品,如古詩、散文、童話等,蘊含著豐富的審美元素,為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通過品讀這些作品,學生可以領略到語言文字的韻律之美、情感之美和意境之美,從而激發其審美情感,提升審美鑒賞力。同時,小學語文教學也為審美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實踐平臺。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通過朗讀、背誦、討論等多種方式,深入感受和理解作品的美,學會用美的眼光去觀察世界、理解生活。這種實踐性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將審美理論轉化為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其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審美素養。此外,審美能力的培養也有助于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效果。通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可以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提高其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同時,審美能力的發展也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其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1]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審美能力培養的策略
小學語文教學中審美能力培養的策略是一個多維度、綜合性的過程,它涉及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創新以及審美指導的深化等多個方面。首先,精選教學內容是審美能力培養的基石。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審美元素,從經典古詩文的韻律之美,到現代散文的情感之美,再到兒童文學作品的想象之美,無一不體現出語文學科的審美價值。因此,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應充分挖掘這些審美元素,將其融入課堂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文字的韻味,感受作品情感的深沉,理解作品主題的深刻,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審美熏陶,從而培養其審美能力。其次,創新教學方法是審美能力培養的關鍵。以往的教學方法往往注重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忽視了學生審美情感的激發和審美體驗的提升。因此,教師應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如情境教學、合作學習、項目式學習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審美情感。通過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感受美的存在;通過合作學習,讓學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共同探索美的奧秘;通過項目式學習,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美的創造過程,從而提升其審美能力。此外,注重審美指導是審美能力培養的保障。審美能力的培養不僅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和體驗,更需要教師的專業指導和引領。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制訂個性化的審美培養計劃,幫助學生逐步提高審美能力。在審美指導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力和審美創造力,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和價值觀。同時,教師還應關注學生的審美情感變化,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讓學生在審美體驗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和成長的快樂。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通過精選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和注重審美指導等策略的實施,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同時,這些策略的實施也有助于推動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和創新,為培養具有審美情趣和創造力的新時代人才奠定堅實基礎。[2]
總結: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通過精選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和注重審美指導等策略的實施,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然而,審美能力的培養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相信在廣大小學語文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學生的審美能力將得到進一步提升,為其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張華.小學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實施策略[J].教學與管理,2021(18):35-37.
[2]李梅.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的路徑探究[J].中國教育學刊,2020(S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