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麗
[摘? 要] 沈從文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個人特色十分突出、影響極為廣泛的一位作家。《邊城》是沈從文最有影響力的代表作,在這部作品中,沈從文通過描寫湘西小城的人情、風情、美景,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世外桃源般的人間仙境,以質樸的描寫方式描繪了純真的愛情以及世俗人情之美。小說通過描寫祖孫父子之間的親情,男女之間的愛情以及鄰里之間的鄉情來表現人性美,由每個人身上所煥發出來的人性美營造了沈從文的理想世界。本文旨在表現《邊城》中的人性之美及其獨特之處,并以此作為對比,去尋找沈從文所刻畫的人性矛盾之處,從而呼吁人們尋找內心的凈土。
[關鍵詞] 沈從文? 《邊城》? 人性
[中圖分類號] I207.4?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4)08-0007-04
沈從文的代表作品《邊城》敘事手法十分婉轉,呈現出一種詩情畫意的韻律。本文主要通過對主要人物命運和對話神態的分析,在此基礎上對其中所蘊含的人性之美及其沖突進行探討。
《邊城》寫于20世紀30年代初期,敘述了在湘西邊陲小鎮茶峒上,一名叫翠翠的少女和船總兩個兒子之間的愛情糾葛。翠翠這份懵懂的情意始終停留在萌芽狀態,并沒有得到真正的快樂。從小陪著她一起長大的爺爺,在一個暴雨之夜離她而去,曾經深愛她的船總兩兄弟也逐漸從翠翠的生活中淡去,只剩下翠翠一個人無盡地等待。
“小說文字優美、質樸,刻畫了湘、黔、渝三地交界處的湘西世界和諧美好的自然風光和淳樸自然的人情美,小說充滿了人情美、愛情美、親情美。”[1]《邊城》是沈從文刻畫的理想生活之地,為人們創造了一個美好的精神家園。
一、湘西小城中的人性光輝
1.愛情美——情竇初開
《邊城》描繪的是湘、川、黔三地交界之處的邊地茶峒風光,既有青山綠水,又有閑適、淡然的人間百態。在《邊城》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部分,當屬儺送和翠翠的真情。翠翠是個迷人的形象,作家沈從文把世間所有最美好的品質都賦予了她。由于湘西小城茶峒竹子蒼翠欲滴,于是便有了翠翠這個響亮的名字。沈從文最巧妙之處就是沒有直接去寫翠翠的容貌,而是將翠翠放在大自然中,讓翠翠的純真與大自然的美交相輝映,讓讀者去享受這種酣暢淋漓的自然之美。翠翠是沈從文筆下的女神,她在小說中并無固定的姿態。這一葉扁舟承載著翠翠的青春,她和爺爺在白塔下相依為命,堅守著自己的一方土地。
單純善良的翠翠在劃船比賽中遇到了儺送,兩個初次相識的青年人通過你一言我一語的簡單交流,朦朧的愛意在心里發芽。翠翠萌發了原始情感的沖動,但羞于說出口,少女的心事通過臉上的紅暈傳達出來。面對突如其來的情感,年幼的翠翠感到了無措和迷茫,于是她常常坐在山頭,回味生活的悲歡。直至兩年后的端午節,翠翠再次遇到了她的心上人儺送,這時她才對爺爺說:“那個人真的很好。”少女的情意已經從字里行間流露出來,如清清溪流般沁人心脾。翠翠對愛情的態度是忠誠的,她的愛是純潔的、熱情的和含蓄的。她對儺送產生了情意,可是她不知道儺送是否愛自己,因為這份不確定的愛情,翠翠拒絕了船老大的聘禮,一直在等不知道能否等到的人。
不可否認的是,小說中存在愛情的因素,但作為主人公的翠翠卻對自己將要面臨的愛情持消極態度,她在作品中體現出“羞怯”“無知”和“逃遁”三個特征,她心目中的愛情準確來說是一種對于異性朦朧的好感。
2.親情美——至純至善
在沈從文的筆下,老船夫是一個極具張力的人物,在他的身上體現著中國傳統勞動人民的性格特點:甘于清貧、知足常樂、樂于助人卻從不求回報。
老船夫心疼翠翠從小父母雙亡,十分疼愛翠翠。老船夫這輩子最大的愿望就是給翠翠找個好人家,讓她過上幸福的生活。他擔心翠翠會重蹈她媽媽的覆轍,但又矛盾于愛情是一種雙向的選擇,所以當他知道天保對翠翠的感情并沒有明確的表示之后,便提出了車路和馬路這兩種方式。當老船夫知道翠翠喜歡儺送時,他馬上為了翠翠的幸福奔走,竭盡所能地撮合他們。可惜,天有不測風云,種種機緣巧合之下造成了翠翠的愛情悲劇,這讓老船夫受了很大打擊,最終在一場風雨中死去。
兩岸的竹林,巍峨的白塔,永恒的碼頭,都說明了一個道理:時間無法撫平傷痕,然而生命卻是無常的,宿命就像枷鎖一樣,似乎無法掙脫。十年前他失去了自己的女兒,而現在翠翠為情所困,兩人的命運似乎都是一樣的,無論他的女兒和孫女是不是為了追求永恒的愛情,都在他的心中化成了一種無奈的悲傷。出于對翠翠的關愛,老船夫有意為之,制造了許多巧妙的事情:老船夫在大街上請客人喝酒時,順順扣下了他的酒葫蘆,但沒過多久便讓儺送把酒葫蘆送了回來,這說明老船夫其實是想順水推舟的。此外小說中還提到一件事,老船夫為了翠翠的終身大事,三番五次地試探,后來才發現翠翠喜歡的人是儺送,于是老船夫又忙活起來,卻沒想到弄巧成拙,讓順順家對老船夫產生了誤解,認為老船夫是老大天保死亡的直接原因,此時老船夫心里是愧疚、自責的。盡管老船夫在茶峒受人尊重,但為了翠翠,他還是放下了多年建立起來的威望,再次向二老表達孫女翠翠的傾慕之心。雖然最后的結局是悲劇性的,以翠翠無望的等待結尾,但從這一系列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老船夫對于孫女翠翠的愛和蘊含其中的親情之美。
3.人情美——質樸和諧
打開《邊城》,一股濃濃的人情美便撲面而來,《邊城》中的茶峒因地處偏遠,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并未完全受到都市文明的浸染,這里的人們善良、樸實、樂于助人。小說中的人物雖然社會地位、財富并不相同,但他們內在善良樸實的本性卻是相同的。
人性美還體現在鄉民們的日常生活中,作者刻畫出了一個理想的社會形態,不論貧窮或是富有,在茶峒中生活的人都閃爍著人性的光芒。老船夫最愛結交朋友,偶爾也會到城里去買點好酒回來,只要有人要喝,他都會奉上一壺好酒。在茶峒,順順是管事的,但他從不會因為自己有錢而趾高氣揚,也從不會對身邊的人發號施令。這份濃厚的風土人情溫暖了大部分村民的心。民間文化是一個民族幾代人的延續,其中滲透著這個民族特有的性格特征、悲歡離合。沈從文對風土人情進行了大量的描寫,使理想的桃花源更加絢爛多姿。“而民俗中所浸透的該族的精神氣質又反過來左右著作者的風格,使作品具有不同的感情基調。”[2]
二、湘西小城中的人性矛盾
1.人性的美好與缺憾
《邊城》以浪漫主義的筆調,通過對翠翠愛情的追蹤,把湘西小鎮里各類人的生活狀態,凝練成一幅唯美的畫卷。在湘西小鎮中的人們真誠地對待身邊的所有人,順順的慷慨大方、老船夫的數十年不收分文、翠翠的天真善良、船總兩兄弟的兄弟情深,都呈現出人性最完美的一面。《邊城》之所以能夠得到這么多贊譽,就是因為作家將故事中的每個角色都描繪到了極致,讓整個故事充滿了一種善良的美感,然而善良只是人性美其中的一小部分,《邊城》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太過理想化,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作者在《邊城》一書中對于人性的描繪是過于理想化的。“實際上不管在什么地方人性都是多元化的,即使像湘西小鎮這樣民風淳樸的小鎮,人們的心性肯定也會因為各自的親身經歷不同而顯現出不同,不會所有人都表現出美好的人性。”[3]翠翠的爺爺是個老船夫,十幾年如一日靠著擺渡為生,盡管在生計壓力逼迫下,曾經被迫接受過一些金錢財物,但老船夫也會買煙草和茶葉,供給那些往來的行人。然而,這種理想化的生活狀態并非現實,老船夫與翠翠雖勉力度日,卻仍難逃生活的拮據。
作者有意識地淡化了老船夫和翠翠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這些因素,讓翠翠和老船夫化成了不食人間煙火的天使,顯得過于理想化。天保和儺送同時對翠翠產生了情愫,出于兄弟情義,他們決定以公平競爭的方式解決這段感情糾葛。在儺送獻唱后,天保選擇自動退出,以維護兄弟之間的深厚情誼。天保事后有意離開這個傷心之地,卻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在此前的章節中,小說中提到過儺送和天保是兩位身體強健的年輕人,而天保比儺送更為精明能干,如果在現實情況下,天保就算聽了儺送唱歌,也應該再與儺送進行競爭,而不應因為兄弟之情便放棄,這并不符合天保積極向上的心態,這樣的情節發展與真實生活相去甚遠。再者,從整體來看,《邊城》中,從老船夫到翠翠,再到順順、天保、儺送,皆顯現出一種天生的純真和善良。《邊城》這部作品對于人性的描寫,都顯得過于理想化,不夠全面、立體,作品片面地呈現人物善良的一面,卻對善良背后的惡或私欲進行了淡化處理。
《邊城》中對于角色的刻畫體現出了一定的局限性,人物形象不健全、不獨立。天保和儺送都喜歡上了翠翠,但最終天保選擇退出翠翠的生活,過于傷心的天保離開了茶峒,卻不幸喪生,這件事情雖然能很大程度地體現天保的善良,但也反映了天保的心性不健全。天保解決問題的方式也存在問題,他選擇離開這個心傷之地,逃避問題,而不是積極面對這件事情。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出,天保的心性仍然不夠成熟,因此沈從文對于天保這個人物的性格塑造是不夠全面立體的。
此外,小說中對女性角色的描寫顯露出男權意識的痕跡。《邊城》生動刻畫了湘西小鎮上一群特殊的女性人物——妓女。即使沈從文對這個群體進行了美化處理,但作者體現的男權思想依舊存在。首先,這個圈子里的人大多數是寡婦,或是被社會拋棄的人,她們需要生存,被迫以此營生,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茶峒這個小城具有明顯的男權主義思想,寡婦想再嫁在那個時代可以說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小鎮上的生活一直維持著之前的傳統,男耕女織,整個社會都是以男性作為主導地位。即使是對女主人公翠翠的描寫刻畫,也無一不體現出男權主義的色彩。翠翠從早到晚做的事情便只有擺渡和做飯,仿佛女性只要會做飯和干一些基本的活就夠了。《邊城》中,每個人物的性格都是單一的,而人作為一種高級生物,是具有復雜情感的。沈從文除了對人物個性善良這方面的塑造之外,在人物的其他性格方面著筆墨極少。小說中除了對船總順順的一段描述表現出了他內心的不耐煩和不滿的情緒之外,其余的人都沒有走出善良的范疇。《邊城》中的一切都是緩慢平和的。
2.人性局限及其產生的原因
《邊城》在對人性的總體塑造方面也存在缺憾,這種缺憾的形成源于多方面原因,如作者的個人閱歷與寫作經驗,作者的世界觀價值觀直接影響著作品的創作效果;作者寫作上對于某方面的關注程度等因素均會影響作品的效果。《邊城》是在20世紀30年代寫成的,那個時候像湘西這樣的偏遠地區,鄉里鄉親依然有古代的封建思想。比如在小說中,翠翠想要代替祖父撐渡船,卻需要麻煩順順去縣城衙門報備一聲。從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茶峒還并未完全現代化。在20世紀30年代,不單單是茶峒盛行男權主義,而是整個中國都盛行男權主義,它并不是這個湘西小鎮獨有的特色,所以,《邊城》中所反映的男權思想并非作者對作品人物刻畫不足,而是其所處的時代大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對其創作造成了某種程度的沖擊。
作家與作品是緊密相連的,一部作品能夠反映出作者的價值觀,而作者的個人成長經歷深刻影響著作品的深度和發展方向。在《邊城》中,對人性描繪的局限性與作者個人的生活經歷密切相關。沈從文從小便生活在山清水秀的湘西,感受湘西淳樸的民風民俗。此外,沈從文當過兵,又經歷過五四運動的洗禮,曾目睹了社會陰暗、丑陋的一面,也正因為如此,作者在創作《邊城》的時候,盡可能將善良質樸的人性融入小說當中。沈從文自出生便一直生活在這里,由此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審美觀,因此,《邊城》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浪漫主義的色彩。
三、《邊城》的審美價值和現實意義
沈從文在《邊城》中歌頌了當地淳樸的民風。《邊城》中無論是祖孫倆互相依偎的親情,還是兄弟之情、鄰里之情,或是簡單純粹、終身堅守的愛情,這些都是作者從日常生活中挖掘出來的人性之美。“平凡的人與事,表現了不平凡的美。”《邊城》中的人都在用自己的真誠和熱愛去認真生活。
《邊城》中,人性的過度完美似乎一直是悲劇的根源。翠翠這位女主人公宛如一顆脆弱易碎的泡沫,而邊城就像一個童話中的美麗小城,都會在粗糲的現實中被擊破。在那個遠離城市喧囂的茶峒,有著清新秀麗的風光,有著淳樸善良的人民,河邊一座又一座的吊腳樓,水上來來往往的渡船,小溪邊靜默的那一座白塔,所有的一切充滿了濃郁的湘西情調。湘西的世界,并不只是那一座座美麗的小鎮,還有那古樸、厚重的人文情懷。
四、結語
沈從文的小說創作始終有一個基本點,即體現一種強烈的理想與現實的反差。作者內心深處非常清楚,自己的理想是難以實現的,因此,他只能在對美好事物的幻想和話語的碰撞中,去尋找和喚起那種迷失了的人性的美。而《邊城》的成功創作使作者重新回歸他的靈魂故土和精神家園,他心目中的美好人性終于在那里得到回歸與安放,外在的和諧自然之景和內在的人性之美得到了完美的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 楊艷紅.論沈從文《邊城》中蘊含的和諧思想[J].今古文創,2021(26).
[2] 毛嘉賓.《邊城》——理想的桃花源[J].濟南教育學院學報,2002(3).
[3] 蔣琳.《邊城》小說中對于人性美的展示分析[J].北方文學,2020(30).
[4] 魏書珺.再擷一把虎耳草 再夢一回茶峒城——淺析《邊城》之美[J].美與時代(下),2019(2).
[5] 林紫環.白塔舊夢,魂斷渡口——淺析《邊城》老船夫人物形象[J].才智,2012(20).
[6] 廖敏.從《邊城》解析沈從文作品蘊含的人性美[J].青年文學家,2022(26).
[7] 鮑明暉.試論沈從文小說《邊城》的人性美[J].名作欣賞,2018(29).
[8] 李秋麗.《邊城》中翠翠的形象美與人性美[J].語文建設,2017(26).
[9] 沈從文.邊城[M].金宏宇,曹青山,匯校.武漢: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21.
[10] 唐若溪.論《邊城》中人性美的局限性[J].文學教育(下),2015(9).
(責任編輯 羅?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