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校園內辦基礎教育,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實驗學校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辦學優勢,在海淀區教委的指導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支持下,北航實驗學校的“大學中學聯動培養創新后備人才”模式日益成熟。
1.在課程體系建構中深化科學教育內涵
課程是開展科學教育的有效形式和重要載體。學校根據辦學基礎、特色優勢、發展方向制定具體的課程實施規劃,堅持以課程為核心構建學校特色發展模式,進一步提高教師課程育人能力,優化核心素養導向下的課程體系。學校課程建設關注學生需求、聚焦核心素養,形成包括“基礎課程”“拓展課程”“特長課程”三個層級的“星空課程”體系。在將國家課程進行高質量校本化實施的基礎上,針對不同階段學生的身心特點,設置不同的課程目標;注重小初高銜接,通過對學生心理特點和發展規律的深入了解,因勢利導,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段過渡。同時,學校還開設了豐富的校本選修課程,包括科學與技術、人文與社會、體育與健康、藝術與審美四大類。各類課程充分利用大學的科技教育資源,深受學生的喜愛。
學校注重在課程體系建構中深化科學教育內涵。
第一,在基礎通識課程中培養科學素養?;A通識課程是指國家規定的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的必修類與選擇性必修類課程,在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強調對科學素養的培養,在學科學習中強調對科學本質的理解,在實驗教學中注重提升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以實驗為載體,培養學生質疑、求真、創新的科學精神。
第二,在興趣拓展課程中延展探究領域。興趣拓展課程是指校本課程,既有跨學科拓展,拓寬知識領域,也有學科內拓展,加強學習進階。學校積極挖掘各學科的綜合育人能力,推動各教研組充分利用周邊資源,開發跨學科融合課程,拓寬科學教育渠道。例如,基于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物館資源開設特色博物館課程,形成跨學科融合、跨學段進階的“沉浸式”學習方式。
第三,在特長提高課程中培養科學志趣。特長提高課程是面向具有不同興趣和特長的學生開設的主要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高端研究類課程。學校鼓勵學生開展各種方向的課題研究,并為學生推薦大學院系和研究所的專家作為指導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導。在此基礎上,學校實施大學青少年人才培養計劃,為一部分有志于從事科技工作的學生創造條件、搭建平臺,讓他們能夠直接進入大學實驗室研究自己感興趣的科研項目,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培養科學研究的志趣。
2.在主題活動實踐中彰顯科學教育特色
科技教育是學校多年發展積淀的特色品牌,一年一度的科技節等主題活動是學生體味科學樂趣、綻放奇思妙想的舞臺。
學校的科技教育建立在普及基礎上,每一屆科技節學生參與率均為100%。科技節現有16個大項、22個單項科技比賽,比賽項目由各教研組和年級組設計,其中,物理、化學、生物、通用信息技術等多個教研組聯合組織的“瘋狂科技秀”,是師生們共同期待的盛會。同時,各教研組、年級組積極開發大學及科研院所的資源,開展以航空航天科技為特色的主題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參觀學習、深度交流、動手實踐中走進科學世界。
學校多次承辦、組織國際科技節、國際青年科學家論壇,讓學生擁有更多開闊視野的機會、展示風采的舞臺。學生們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共同探討科技研究課題,交流學習心得。
3.在內外資源整合中拓展科學教育空間
除提供基本的科學課程外,學校還不斷豐富、拓展科學教育資源。目前,學校已與多所高校院系、29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周邊研究所等建立了合作關系。學校整合資源,編輯印制《學校青少年人才培養計劃合作基地資源手冊》,目前,手冊已經更新至第四版。該手冊在大學資源與中學需求的匹配度和建議合作實施的項目內容等方面進行了詳盡的說明,可以滿足不同學段學生的需求,為學校綜合實踐活動、學科實踐課程和校本課程的實施提供了有力的資源支撐。
學校聘請多位專家作為學生的校外輔導員。此外,學校還充分挖掘其他社會資源,滿足學生成長需求,如與地質類博物館、中國科技館、國家植物園等單位建立了合作關系,每年共同舉辦各類科技教育活動。豐富的實驗室資源、優秀的校外專家輔導員隊伍,為學校的科學教育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一般課題“大學中學聯動背景下高中特色發展案例研究”(立項編號:CDDB22341)研究成果
編輯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