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是學生成長中很重要的一項能力,同伴群體對兒童的發展,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更甚于父母的影響力。有的學生總會因“為什么沒有人和我玩”“為什么朋友總是對我不理不睬”“為什么在班里我沒有好朋友”而困擾。
在我任教的班級中,小劉是一位智力超常的學生,三年級時就能用流利的英文講數學知識。但也因為如此,他總認為自己比他人強,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傲氣十足。如果同學不接受他的意見,他就會大發脾氣,甚至罵人,導致同學們對他敬而遠之,沒人愿意和他做朋友。除了小劉,還有幾個學生在人際交往中也存在不同的問題,為幫助他們,我在班級開展了“我的人際交往小妙招”活動。
朋友大調查。第一,“他(她)是我的好朋友”活動:發給每個學生一張寫有全班同學名字的花名冊,讓學生勾選出誰是自己的好朋友,人數不限。第二,“我是他(她)的好朋友”活動:同樣發給每個學生一張寫有全班名字的花名冊,讓學生勾選出自己是誰的好朋友,人數不限。通過以上的調查,兩張花名冊中同一個名字出現兩個“√”時,說明本人和對方是相互的好朋友,會產生積極的情感。
班級大討論。有了前面的調查,學生對自己人際交往的情況有所了解,名冊中有一個“√”的同學會有些失落,對自己的人際交往產生質疑。于是,我在班級中展開大討論:我的好朋友在哪里?可以安排這樣的討論:環節1:什么是好朋友?你對交朋友有什么標準?環節2:你和誰曾經是好朋友?為什么現在不是了?出現了什么問題?環節3:我怎樣才能交到好朋友?這個大討論讓全班學生明確了好朋友的范疇,對擇友標準形成共識,產生了更進一步探究交友方法的需求。學生了解到交朋友是有方法的,不能自己一廂情愿,需要自己付出努力,真心交朋友。
妙招大展示。首先,讓調查中有兩個“√”的學生說說彼此是怎樣成為好朋友的,彼此都做了什么,有什么吸引對方的。其次,請調查中只有一個“√”的同學說說,前面的班級大討論對自己交朋友有什么啟發,后來做了什么改變,如今交到了幾個好朋友。這樣的妙招展示,幫助學生梳理交到好朋友的方法,建立正確的社交規則和禮儀,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豐富的生活案例讓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尊重他人、了解他人,利用轉換角色方法,讓學生學會站在他人立場思考問題,體會他人感受,欣賞他人,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收獲持久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