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千年來傳承至今的智慧結晶,具有較高的藝術感染力和文化審美價值。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融入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能夠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和育人質量,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愛國熱情。本文旨在探究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融合與實施途徑,并以課為例,提出兩者融合的具體策略。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融合與實施途徑
1.善用課內教材,挖掘傳統文化元素
近些年來,教科書中傳統文化內容所占比重增多。以“部編版”語文教材為例,其采取“語文素養”和“人文精神”雙線組元的方式編排。在教材內容設置上,新版語文教材增加了古詩文的占比,其中小學階段有古詩文129篇。同時教材還增設了專題欄目,如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日積月累”欄目,包含了楹聯、成語、諺語、歇后語等傳統文化內容。不僅如此,語文教材中還大量編選了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課文,如《紙的發明》《中國石拱橋》等文章,贊頌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鄧稼先》《黃河頌》等文章,弘揚了愛國敬業、誠實守信、堅忍不拔的中華傳統美德。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加強對課程教材的研究,深度挖掘其中的傳統文化內容,并在教學中將其與語文知識融會貫通,使學生能更直觀、深切地理解和感悟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價值,認可并接受傳統文化,實現傳統文化的教育與傳承。
2.創新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誠然,小學生只有發自內心地喜愛上傳統文化,才更樂意接受和學習。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盡力做到“以學生的需求與發展為中心”,不斷創新課堂教學形式,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進而提高教育效果。教師可以在語文課堂中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音頻視頻等資源,營造出身臨其境的文化氛圍;可以利用角色扮演、改編課本劇、為某人寫封信等形式輔助教學;還可以在教室中張貼學生的書法、繪畫作品以創設班級文化,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與積極性。
3.重拾經典讀本,塑造學生文化品格
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經典著作,其精神文化的魅力與芬芳歷久彌新。誦讀經典著作,是學習語文知識與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誦讀經典要從小抓起”,小學生通過誦讀經典作品,可以深入到文學作品的字里行間,穿越時空與作者進行心靈層面的“對話”,從而能夠更好地理解文本、鑒賞文學作品。教師要鼓勵學生廣泛閱讀不同內容、體裁的名家名篇,通過“晨誦經典、午修經典、晚閱經典”等形式,開展各種主題誦讀活動,并有針對性地結合課堂教學內容選取典型的作品進行類比分析,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逐漸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習俗等,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從經典著作中汲取精神成長之養分,培養和塑造小學生健全之人格,為其未來的立身、處世奠定堅實的品格基石。
以課為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活動融合的具體策略
1.樂施漢字教學,一撇一捺中走近傳統文化
漢字是學習語文的基礎,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小學語文教師須抓住“漢字教學”的契機,將優秀的傳統文化滲透其中。漢字經過千年之久的演變與發展,散發著厚重的歷史文化氣息。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講授漢字的起源,結合實際教學內容創設一場學生與漢字的“時空之旅”,帶領學生梳理字形演變的規律,關聯其準確的字義,進而由字到詞,再到句、段、篇。比如,先學習象形字“日月水火,山石田禾”,之后在課文《日月明》中再了解會意字的構字規律。
另外,教師還可以基于小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強”的學情特點,采用“猜字謎”的方式輔助教學,有效地引導學生初識漢字,感知漢字魅力。例如,字謎“‘一月一日非今天’猜一個字”等。學生在字謎游戲中,能夠綜合調動手寫與思考等語文學習能力,對漢字的學習積極性也將大大提升。
2.關注風俗佳節,一朝一代中追尋傳統文化
風俗佳節有著獨特的人文內涵與精神價值。教師在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或綜合實踐活動時,以某個傳統節日為契機恰當地實施傳統文化教學,不僅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力舉措,還是促進學生“大語文學習”的新途徑。例如,在學習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教師可以先以聊天的方式讓學生漫談中秋,初步熱身;隨后帶領學生走進文章,引出作者蘇軾是在離開弟弟蘇轍七年后的中秋之日寫下的這首詞,為了解中秋節埋下伏筆;接著提出“中秋節與詩中的哪一個意象相關聯”“作者是如何描述的”等一系列問題引發學生興趣,并帶領學生圍繞“月亮”“月宮”“中秋節”等相關內容展開進一步的探究,使學生全方位了解優秀的傳統文化。
3.聚焦傳統禮儀,一行一坐中品味傳統文化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當今教育形勢下,僅僅依靠道德與法治或思想品德等課程,無法較好完成學生禮儀教育。其實,小學語文課堂也可以通過多種形式逐步滲透中國傳統禮儀教育,充分發揮語文課堂的德行教育價值。教師可以將古人在生活或學習中的優秀傳統禮儀,以生動的形式在課堂中演繹,用以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情操,引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比如,《論語》中談到“席不正,不坐”,這是居家的行為禮儀;“食不語,寢不言”,這是傳統的飲食禮儀……可見,立足于小學語文課堂的傳統禮儀教育對學生的道德及行為規范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師應善于發現恰當的教育契機。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施途徑多種多樣,具體策略需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不同學情,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教師在其中要起到助推、引領、鼓舞、喚醒的積極作用,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育人價值,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使其在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中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最終達到文化育人之目標。
編輯 _ 湯灝 "張睦涵(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