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人大是是面向選區選民的最前端,其監督有效性直接影響基層政府的公共事務管理活動,影響基層治理的質量和效果,影響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最后一公里”的效果。鄉鎮人大的工作實際中,使用到的監督方式方法往往只有在人大會議期間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審查預決算草案、組織代表調研視察,其他的監督方法幾乎閑置不用,甚至部分代表在履職屆滿后都不知道還有其他監督手段。現實中鄉鎮人大對鄉鎮一級行政權的行使往往無法實現事前監督,等到鄉鎮人大監督工作有跟進的空間時,鄉鎮政府的某項工作往往是已經推進了一段時間,此時的人大監督只能是評判該項工作做得“好不好”,而不是“該不該”了。在一些地區,鄉鎮黨委書記兼任鄉鎮人大主席,實行黨委、人大工作一肩挑,表面上看是強化了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但實際上容易發生繞過人大監督的問題,削弱了人大監督工作的可操作性。鄉鎮人大代表提出的意見建議,時常出現沒有結合當地實際、沒有與政策相適應的情況,導致無法辦理,降低了監督有效性。問題的成因,既有機制和法律上的,也有代表素質方面的。因此,筆者建議盡快夯實國家法律層面對鄉鎮人大監督工作的保障,對鄉鎮人大開展監督的職權予以明確;各省市人大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制定有關鄉鎮人大基本運轉的工作條例、規程和辦法,通過地方性法規解決鄉鎮人大閉會期間行使監督權的一系列問題;鄉鎮人大主席團也應進一步健全各自的規章制度。此外,要完善鄉鎮人大代表培訓學習制度,不斷提升代表履職能力;完善代表工作考核機制和激勵機制,選樹優秀典型,提升代表榮譽感、歸屬感,增強全社會的認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