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育“課課練”是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求、情感需求和體能補給需求的有效課堂組織形式。通過“課課練”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身體基本素質、增強運動能力,為日后學習和掌握難度較大的動作技術做好準備,同時也能提升學生運動樂趣,為學生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習慣奠定基礎。
筆者所在學校3個年級共43個班,學生1980人,一節體育課平均有9個班級同時上課,場地和器材嚴重不足。除客觀條件不足之外,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還存在“課課練”的組織形式單一、缺乏整體設計等問題。基于上述情況,筆者和體育組教師經過反復實踐,因地制宜進行設計,實現了一場多用的“課課練”,學生的練習興趣和練習效果都明顯提升。特別是“敏捷梯”的練習形式和練習內容在不斷的實踐和研討中,形成了一套學生喜歡又人人能掌握的練習方法,構建了學校特有的練習“資源庫”。
一、因地制宜開發“課課練”場地器材
場地和器材的深度融合和改造是改善學校當下體育課堂“課課練”效果的有效途徑之一。學校需要對場地和器材進行改造和整合。做到器材簡單化,實現“一物多用”,開發同一器材的多種練習功能,解決“課課練”要搬運大量器材耗時耗力的問題。同時做到場地多用途化,實現“一場多用”,達到學生在指定場地就能完成多種形式的練習,一堂課能在規定的場地完成所有的教學任務。
為此,學校體育組專門對學校的場地、學生的需求、器材的功能、練習的時效性等因素展開研究。堅持簡單器材多功能、小場地大用途的原則,結合“課課練”的特點、學校場地和學生實際情況,最后確定將運動場地進行區域分割,并選擇“敏捷梯”作為主要的“課課練”練習器材,并將器材重新結合到每一片場地區域內。最終將室外場地分成4個上課區域,分別是南北操場區域、籃球場區域、足球場區域、室內體育館區域,同時將操場進行內外道分割,增加跑步區域。
1.將操場分為南北2個大區域,再用塑料隔離水樁將南北區域分成可活動的2~4個小區域,實現多個班學生上課時互不干擾,可同時進行足球、田徑等多種內容的教學,達到一場多用的目的(圖1)。
2.分別在300m田徑場的直道兩端起始點、操場南北半圓排球場、足球場邊的場地上繪制“敏捷梯”,讓學生可以原地有序開展“課課練”,十分方便,解決了器材擺放、大范圍隊伍調動等帶來的效率低的問題。此外,將跑道用藍色環線劃分成內外圈,滿足男女生跑步時在運動量、速度方面的差異。同時,分內外圈也利于眾多學生同時跑步時減少安全隱患,增加利用率(圖2)。
3.在室外籃球場邊線區域繪制“敏捷梯”,便于學生在籃球場地上課時也能就地進行“課課練”(圖3)。
在室外場地繪制的“敏捷梯”,每組12個方格,間隔1.2m,既便于集合站隊清點人數,又方便各種練習的開展和組織(圖4)。
二、“敏捷梯”課課練的實施方法
根據學生的體能數據分析,發現初中3個年級學生的下肢力量普遍較弱,主要表現在立定跳遠水平較低,只有約20%的學生在中考時會選擇立定跳遠項目,而且滿分率不高。針對以上情況,體育組經過反復研究和實踐論證,最終選擇“敏捷梯”作為“課課練”的主要輔助器材。一是“敏捷梯”有多種練習形式,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下肢及全身力量水平;二是“敏捷梯”練習的組織簡單、趣味性強,可以個人練、小組練,也可以進行游戲和比賽,能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三是學生可以通過“敏捷梯”進行自主測試和自我評價。
學生可以在敏捷梯上進行三級蛙跳、立定三級跳、實心球等練習、測試,對照方格,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自己的測試成績和水平。如,“敏捷梯”每個方格為0.5m,4個方格是2m,正好是中考立定跳遠項目女生的滿分線,5個方格正好是男生的滿分線。
體育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利用“敏捷梯”進行田徑、球類腳步、綜合體能的練習。根據不同特點,教師對“敏捷梯”的“課課練”內容按照各年級特點,依照豐富性、趣味性、實效性3個原則進行內容設計。同時從個人、小組、游戲比賽3個維度進行選擇,時間一般控制在10min內,如個人練習3min、小組練習3min、游戲比賽4min。教師可以根據班級的具體情況進行選擇和調整(表1~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