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書會”是當前許多中小學組織教師開展教研學習的一種方式,是學習研究的路徑之一,也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一種有效方式,通過“讀書會”平臺,以“共學、共閱、共進”為目標,打造學習共同體,引領教師多閱讀、讀好書,營造出主動讀書的濃郁氛圍,不斷豐富個人知識內涵和理論素養,在有力推動教師素養快速成長的過程中,也有效提升學科教學質量。[1]近年來,筆者所在學校積極貫徹落實國家全民閱讀、書香校園建設等一系列精神要求,聚焦教師專業發展,積極探索“讀書會”開展的實踐策略,努力推動“讀書會”建設的蓬勃開展。通過“讀書工作坊”的有效實施,搭建體育教師互動交流的平臺,構建出了成功的校本培訓模式,促進體育教師形成了系統的“教、學、研”思維,增強了體育教師的專業“教、學、研”能力,使其教學水平顯著提升。學校“讀書會”機制完善,能夠為體育教師提供學術支持和專業的閱讀指導,引導其深入理解書籍內容,激發其學習興趣,推動其專業成長。
一、常態化“讀書會”活動內容開展
在學校“讀書會”的領導下,體育教師圍繞《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和學科特點,聚焦專業發展,認真開展系列讀書活動,積極探究并構建形成了校本“讀書會”引領的教師專業發展模式。
(一)以“專題閱讀”方式,保障讀書會的有序開展
1.“精心制訂,善學精讀”的主題閱讀計劃
“預則立,不預則廢”,“讀書會”體育小組教師按照學校實際和總體安排,結合學段、學科特點,圍繞“五類書刊”(名人傳記、教育家類、專業學科類、現代科技類、方法學習類),精選個人閱讀書籍、教育教學刊物或相關專
著[2],確定了“新課程、新理解、新實踐、新反思”為主題的個人讀書目標和富有個性化的讀書計劃(表1)。教師依據學校要求,結合自身實情、學科特點,緊緊圍繞讀書—踐行—作為的三大重點環節,堅持在讀書學習中做到“六融合”,即:閱讀和反思融合,突出問題解決;讀書和實踐融合,突出知行合一;讀書和“校本教研與培訓一體化”工作融合,突出破解應用中的難點;自主讀書和集體學研融合,突出交流互動、啟迪明智、整體提升;閱讀和“雙新”融合,突出融入課程標準,不斷增強閱讀力;教學和創新融合,提升理念和思想認識,創新教學思路和方法。
2.積極開展“閱享悅讀”主題交流分享活動
一是,合理安排交流分享活動時間,確保教師能按時參與。針對本小組教師的工作特點和時間等因素。圍繞課程改革等熱點主題或典型事件適時組織教師進行集體研討。二是,組織討論與分享,這是“讀書會”的核心環節,也是參與者獲得知識、經驗和觀點的重要途徑。通過引導教師圍繞主題展開討論,鼓勵其積極發言,分享個人見解和心得,激發教師的思維活躍度。體育組全體教師結合個人的閱讀收獲及感觸相互分享書籍,書籍包括兩類,其中一類是運動訓練專業教輔類書籍,如,《德國足球訓練全書》《孩子們的足球成長練習》《網球訓練教程》《中國青少年網球訓練教學大綱》等,這類書籍能夠幫助教師在教授專業技能的過程中巧用教具、巧用方法,讓教學變得更有樂趣;另一類為提升教師教育教學專業素養類的書籍,如,《每個教師都想學——傳奇教師的經典教育故事》,該書籍通過案例讓教師懂得如何去和不同性格類型的孩子交流;《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肯說》讓教師懂得每一個孩子都有閃光的一面,教師要善于觀察、因材施教;《給孩子們的未來腦計劃》《學校體育教學課的有效組織和開展研究》《體育科學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學》等介紹了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如何研究課程、研究學生,以及如何巧妙地利用教學手段,讓學生愛上體育課并從體育課上的體育教育提升到德育教育。此外,“讀書會”還采用多樣的形式,如,小組討論分享心得、專家講座等,并在活動中引入互動環節,增加教師的參與感和歸屬感。
(二)以“專題講座”方式,增強教師自主研學能力
通過“專題講座”方式,能有效激活體育教師主動閱讀的熱情,對促進“讀書會”活動的開展增添動力。體育小組“專題講座”讀書會按照流程執行(圖1),“專題講座”圍繞體育教學中的某一點問題,由一名教師主講,然后在相互交流中進行改進,教師以所學有關教育理論為基礎,聯系個人教學實踐體會,分享個人教學的實踐體驗。如,小王老師以《追體育之夢、迎幸福之光》《提升學生體質的策略與方法》為題,闡述個人教學體會和收獲。教師在專題內容中,將個人閱讀學習的理解和加工過程、認知規律、創設的教學過程,以及教育教學行動研究方面的相關理論與技術收獲等內容,都毫無保留地分享出來,小組教師在“專題講座”中相互切磋,獲益匪淺,有力提升了教師的整體自主研學能力。
解惑型閱讀:依照上述閱讀計劃,教師們首先要自學,做好準備;其次,以微信群討論、向校內外權威教師或專家請教等方式,解決個人自讀中遇到的困惑或難題。要求小組教師加強個人自學自覺性,利用各種時間加強預習性閱讀,并及時填寫“讀書報告清單”,為閱讀流程中分享、交流、展示奠定基礎。
觀點型講座:在進行“讀書會”講座活動時,通常指定2名教師進行主題性發言,要求教師在發言中結合個人教學實踐經驗,呈現典型案例,講述有關重難點,突出將個人讀書學習的理論收獲運用到案例中并闡明個人觀點,由此激發出教師敢講、會講、能講。
創造性思考:講座結束后,按學段和學科開展交流與討論,要求主要內容務必涵蓋:簡述個人以往教學中曾運用過的相關知識點及如何運用的;如未曾運用,聆聽講座后,簡述今后你打算怎樣運用。由此激發教師“學以致用”的意識和熱情,啟迪教師大膽交流學用有關理論書籍的過程,并能準確講解用到的理論知識和應用成效,由此,啟發其他教師共同尋找解決他們曾經遇到的相似問題的有效方法。
互動型交流:在互動交流中,各小組可舉薦一名教師發言,由其梳理和匯總并報告討論的內容和結果,其他教師在匯報過程中對有關問題進一步開展互動交流和討論,在促進形成正確觀點的同時達成共識、共鳴。
體驗型反思:反思注重體驗,可加深教師在“讀書會”研討交流中的體會和認識,幫助教師在反思中升華所學所思,可采用微信群討論、反思日記、班報、校刊等途徑。通過交流、反思,讓教師形成習慣,并按時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通過“體驗型反思”推動教師自主閱讀學習與實踐融合的效果。
二、創新實施策略,以“行動研究”方式,提升教師學以致用的水平
教育行動研究,是教師把所學書本理論運用到具體課例研究中,是“讀書會”踐行教學實踐的重點行動研究方式。“讀書會”研究都源自教師課堂教學中碰到的實際問題,按照行動研究的思路,在“讀書會”上進行具體研討交流工作(圖2)。
課例研究也是本研究中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促進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舉措之一。以“學習與教學理論”為主題,貫穿整個課例研究的全過程,利用“讀書會”相關理論書籍的學習和討論,每次明確一個知識點,把此知識點作為核心,組織課堂教學觀摩和研討(圖3)。
依據理論明確主題:針對實際教學所需與閱讀學習過的有關理論明確主題,讓教師個人獨立篩選開展課例研究的主題。
首次研討,議教案:先明確研究主題和教授的教師,然后,以學段分組選擇教學課程內容,結合相關理論研討設計相關的教案。
首次授課,研討交流:小組舉薦一名教師開展首次試講,其他組員觀摩。
第2次研討,促改進:首次課結束后,組織1次讀書會研討交流,組員各抒己見,暢言個人觀點和建議,深入研討后完善教案,并明確第2次講課的教師。
第2次講課,反思提升:結合首次課堂的教學效果和討論成果,第2名教師重新講解本課內容,組員看評課結束后在“讀書會”上反思交流并填寫“反思日記”。
第3次研討,出成果:通過上述2次講課和研討反思,組內開展第3次互動交流,以突出查找改進后取得的成效為重點,要求組員填寫“反思日記”。
“讀書會”小組經過以上教育行動研究步驟,有效促進了體育教師對所學理論知識的自我內化、轉化和吸收,切實讓體育教師在本研究中充分把理論與實踐有效融合。
通過以上“讀書會”系列活動,學校小學體育教師相關理論知識得到充實,提升了體育教學觀念和認知水平,把讀書與教學相融合,提升了小學體育教師教學實踐能力。教師以“雙減”政策、高效體育課堂理論等為指導,積極解決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在學習、交流等一系列探究過程中,加深了教師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也使其在教學實踐中有了更明確的方向和更有效的策略,提升了教師的教學能力,促使其獲得專業成長,有力促進了小學體育教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
參考文獻:
[1]羅淑華.淺談農村小學教師如何組建“讀書會”及其重要作用[J].東西南北:教育,2022(10):1.
[2]許鋒華,吳璇.教師讀書會建設:學習共同體的視角[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031(5):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