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曉樂
摘要:隨著教育領域的持續進步和變革,勞動教育已逐漸成為中小學教育的核心組成部分。《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突出勞動教育重要性,主張把勞動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過程中,從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各個方面做到全覆蓋。小學語文作為基礎教育中的一門重要學科,教師要積極探究勞動教育融入的策略,使學生能夠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感受勞動的價值與意義。
核心詞匯:小學的語文教育? 在勞動教育中? 融入的策略
在教育不斷發展與改革的今天,勞動教育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性,已經成為現今教育領域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小學語文教學是基礎教育中的一門重要學科,我們要積極響應這一教育潮流,把勞動教育納入教育之中,使學生能夠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深切地體會勞動所帶來的價值與意義。那么,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勞動學科該怎樣滲透?我認為,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發掘教材勞動元素,借“勞動文”喚起勞動意識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包含了大量勞動教育元素。教師通過對這些要素的深度挖掘,就能把勞動教育很自然地融入到語文教學之中。如《憫農》《四時田園雜興》等經典詩文就描寫了農民辛勤勞作的情景,反映了勞動的價值與意義。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視頻播放美味佳肴的圖片和視頻,使學生從視頻中了解一頓簡單飯菜背后需要付出的勞動,從而使他們在觀摩、思考的過程中漸漸明白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得來不易,以及勞作之辛苦。筆者結合本校勞動基地,通過“育苗記錄”“護園日記”輔助開展各種形式的體驗活動,使學生們以《憫農》一課為載體,感受播種之樂、養護之苦、收獲之樂的整個過程,使學生從親身體驗中體會到勞動的辛苦和美,進而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與情感。
《落花生》一課是五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自己動手種花生,去經歷勞動過程、感受勞動成果。這種實踐活動既可以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與興趣。
二、將教學方式與勞動實踐相結合的創新
小學語文教學要想更好地將勞動教育融入其中,就必須不斷探索新穎的教學方法。為了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勞動的樂趣和價值,教師可以策劃多種課堂活動,如角色模擬和團隊討論。另外,教師還可把課堂內容延伸至課外,并通過舉辦各種勞動實踐活動,加強對學生實踐經驗的培養。
如:為使學生們更深刻地理解與感悟中國傳統節日,筆者安排了調查研究,資料收集及對聯創作等系列作業,目的是使學生在對傳統文化進行探究的同時,體會傳統文化所蘊含的獨特魅力。例如:組織引導學生們一起來做新春對聯,使學生們了解宣紙制作工藝及對聯書寫要求。提供所需資料,鼓勵學生根據已學知識寫春聯。完成后,帶回家貼上自己寫的春聯,以便讓學生們能夠親自體驗和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這類活動既能調動學生的勞動熱情,又能提高學生的自豪感與成就感,從而將語文教學與勞動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學得愉快,有效而自然地滲透勞動教育。
三、注重通過實際生活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養成勞動意識的同時,還要引導他們主動深入實際生活、留心觀察生活,使他們能夠很自然地從日常生活當中受到勞動教育。這種教育方式有利于學生養成自覺勞動的習慣和自發參加勞動的能力,進而培養他們的勞動精神。
如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一課運用了連續動詞,引導學生們注意到文中描述媽媽下班后的動作,如“拿起了拖把,拖地”,“系上圍裙,煮飯”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可靈活多樣地提問并指導學生用一致的動詞來描寫和形容做家務的動作。
例如,有學生可能會這樣描述疊衣服的過程:“我首先把褲子平放在沙發上,把兩條褲腿翻折重疊起來,再到膝蓋處對折起來,最后把褲腿上的皺褶拉平,將褲子整齊地疊起來。”
把勞動教育和語言文字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要求學生做完家務之后,用連貫的動詞記錄自己的勞動過程,并與同學分享。
四、重視家校合作,聯合開展勞動教育
勞動教育不能局限于學校教育,還需要家長們的合作與參與。教師可采取家長會和家訪的方式和家長交流溝通,引導他們關注孩子的勞動教育,在家引導孩子主動參與勞動。同時,教師也可安排一些勞動作業或者項目式學習任務,要求家長幫助完成,以加強家校間的交流和配合。
例如,教師可以布置“我和全家人一起做飯”的實踐作業,讓學生在家長的指導下親手制作一道家常菜并記錄下制作過程與心得體會。這類作業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加強了親子間的感情交流,又使家長對學校勞動教育工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支持。
五、結語
將勞動教育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中需要更加深入地挖掘蘊含在語文教學中的各種勞動教育因素,更要努力轉變和創新教學方式,把勞動教育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將勞動教育和小學語文教學融合在一起,才能讓學生深刻理解勞動的意義,并樹立良好的勞動意識。未來也希望更多的教師能積極探索在多學科中融入勞動教育,把勞動最光榮的精神發揚光大,并傳承給新一代。